当前位置:
本报记者 陈薇
作为家喻户晓的湖南花鼓戏剧目,《刘海砍樵》曾被传唱大江南北,红极一时。
如今,它华丽转身,成为一部都市化、国际化的音乐剧。不仅成立了专属的演艺公司,还将驻场演出,接受市场、观众的全面检验。
从湖南花鼓戏摇身变为魔幻音乐剧,是创新也是挑战,有惊喜也有担忧。导演过《舍愣将军》、《徐福》、《再别康桥》等成名歌剧,在歌剧、音乐剧领域具有相当影响力,来自中国音乐学院的陈蔚教授应邀担任了魔幻音乐剧《刘海砍樵》的总导演。今年元旦过后,她接受了记者的独家专访。
演员“从头学起”
年初的长沙寒气逼人,老省政府礼堂里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省花鼓戏剧院的演员们正在台上认真地排练,他们穿着单薄的衣服,又唱又跳,表演得十分投入。
“戏曲演员要变成音乐剧演员,这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表演方式,学发声,学技巧,演员需要从头学起。” 陈蔚说。
“音乐剧更强调演员的表演,人物的塑造、情感的表达都要通过惟妙惟肖的表演传达给观众。所以,舞蹈和表演也是演员需要花精力去学习的,他们每天排练的时间超过12小时。”
唱摇滚的弥勒佛,跳踢踏舞的蛤蟆精,变魔术、跳爵士舞的狐狸精,深情款款唱情歌的刘海,敢恨敢爱、让人难以忘怀的胡秀英……在新《刘海砍樵》中,颠覆了传统的人物,富有想象力的表演,将为观众带来新鲜和惊喜。
在陈蔚看来,湖南人有着独特的幽默感和喜剧感。热爱生活,向往爱情,有着朝气蓬勃的娱乐精神,新《刘海砍樵》中现代感十足的人物形象代表着湖南人的特色。
保留“精髓”,转变“气质”
生动新鲜的人物形象,绚丽魔幻的舞美灯光,华丽鲜艳的服装造型,美轮美奂的舞台设计……届时,展现在观众眼前的将是一部具有都市化气息、国际化气派和浓郁魔幻氛围的音乐剧。
有人不禁要问:“这还是原来的《刘海砍樵》吗?”
答案是肯定的。故事没变,人物没变,刘海哥和胡大姐的经典对唱也保留着,这仍是观众所熟悉的《刘海砍樵》。
“我们保留了花鼓戏中的‘精髓’。这是一部最具有现代音乐剧和中国音乐剧气质,符合湖湘文化精神,独一无二的音乐剧。”陈蔚认为,音乐剧的综合性很强,是一个文化集成。如果没有原来花鼓戏的根基,没有原来一大批湖南艺术家的根基,没有湖湘文化的根基,新《刘海砍樵》这棵大树也立不起来。
“精髓”还在,气质却变了。“音乐剧的主流是都市化、国际化的,以城市消费为主的。新《刘海砍樵》将来要驻场演出,要出售门票,接受市场的检验,不能重复花鼓戏的老路子。”
既要体现湖湘文化,也不能局限在湖湘文化上。保留“精髓”不是单纯地保留几句方言,如何抓准《刘海砍樵》的特质,将其艺术升华是以陈蔚为主的创作团队最费心力的难题。
“我们必须将它都市化,国际化。看国外的歌剧,观众并不是每句歌词都能听懂,但它整个国际化的舞台呈现能吸引不同语言的观众,它是没有语言障碍的。对于新《刘海砍樵》,我也希望能做到这点。不管是北京、上海,还是国外的观众,都能被它深深吸引,这也是新剧与花鼓戏最大的差别。”
国内音乐剧“遇冷”有因
一个朝阳产业,前期的市场行情总是不尽人意的,音乐剧也一样。
“国内演一两场就收兵的音乐剧太多了。能存活下来、反复演出的音乐剧非常少。在市场检验、大浪淘沙式的冲击下,很多盲目跟风、不具备真正音乐剧商业操作条件的音乐剧周期往往很短。”
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国外音乐剧的周期很长,演出时间10年以上的经典剧目非常多,譬如《巴黎圣母院》、《红磨坊》,经久不衰。而国内音乐剧究竟缺少什么呢?
“缺少成熟的商业操作模式,缺少优秀的音乐剧人才。”陈蔚解释着,“国外的音乐剧都是家喻户晓的故事,都有固定剧场演出。而在国内,驻场演出的大都是歌舞表演而没有音乐剧。”
“国内优秀的音乐剧人才也很缺乏,没有相关的机构输送专业人才,音乐剧演员要求很全面,不仅要会唱,会跳,还要会演。”
致力打造“长沙名片”
在大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景下,百花齐放。新“出生”的《刘海砍樵》不仅契合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思路,也具备了现代音乐剧真正的商业操作模式。
首先,是《刘海砍樵》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拥有一定的社会认知度;其次,耗资500万改建的省花鼓戏剧院新剧场将会成为新《刘海砍樵》演出的固定剧场。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省花鼓戏剧院成立湖南刘海砍樵演艺公司,负责项目运营,为新剧宣传,拓展市场。无疑,这是一种科学的、可持续性、良性循环的模式。
更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主创人员是专程从北京请来的国内最优秀的音乐剧领域人才,涵盖了老、中、青3个层面。
这是一部始终在高点运行的音乐剧。复杂曲折的情节、强烈张弛的音乐、唯美动感的舞蹈、细腻深入的表演、动人心弦的情感……新《刘海砍樵》,着实令人期待。
“大家呕心沥血地为这部剧奉献着,我衷心希望这部音乐剧能常演常青,真正成为代表长沙、代表湖湘文化的‘名片’。”陈蔚透露,新《刘海砍樵》将在今年4月正式与观众见面。
春暖花开时,“刘海哥”与“胡大姐”的爱情之花也将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