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深读 > 正文
长沙歌厅挥师北上,水土还服吗?
2012-01-08 21:10:56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熊远帆 孙振华] [责编:蔡矜宜] 字体:【

  2011年10月底,长沙歌厅的领军品牌——琴岛演艺中心斥资6000万元,高调进军武汉。作为“演艺湘军”的跨地区尝试,记者于近日对其进行了探访——

  长沙歌厅走出去,能否服水土

  ——湖南热点文化现象系列观察之二

  本报记者 熊远帆 孙振华

  武汉歌厅发展的市场环境俱备,演艺湘军进军“江城”

  琴岛歌厅在武汉的落脚点,位于武昌区中北路上。原剧场名为“田汉大剧院”。巧合的是,与琴岛在长沙的“邻居”——红太阳演艺集团所在的剧场同名。

  武汉田汉大剧院,原是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人俱乐部。

  2005年底,闲置多年的武重俱乐部被一家文化公司改造成武汉田汉大剧院,并打造了一台天天上演的综艺演出。湖北日报记者张云宽,在开业前曾发表过一篇通讯:《武汉田汉大剧院——追梦平民娱乐》。

  有趣的是,通讯开篇即从长沙田汉大剧院写起。文章提到,长沙田汉大剧院雅俗共赏的娱乐节目与火爆的现场气氛,给采访组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到长沙,去田汉大剧院,已成为外地人的首选。记者在文章中提出,“在惊奇于长沙田汉大剧院取得的巨大成功同时,我省文化部门和文艺工作者开始冷静地思考:大众究竟需要怎样的娱乐?兄弟省发展大众娱乐业的思路,又有什么可鉴之处?”

  时隔6年,记者采访到了已担任湖北日报教科文新闻部副主任的张云宽。他告诉记者,实际上,当时武汉田汉大剧院,就是模仿长沙田汉大剧院开设的,希望与长沙田汉大剧院一样,成为大众演艺娱乐的地标。

  因节目和经营等原因,没过多久,武汉田汉大剧院就歇业了,很长一段时间成了驾校的练车场。

  张云宽认为,武汉田汉大剧院关门歇业,主要是武汉市民当时还没有到歌厅欣赏综艺演出的文化消费习惯;其次是节目更新不快,本土明星留不住,外请高水平演出成本又太高。

  琴岛歌厅为何将扩张的首站选择了武汉?

  武汉琴岛文化娱乐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树林告诉记者,琴岛走出去首选武汉,并非随意拍脑袋作出的决策。

  武汉是我国中部最大城市,常住人口近1000万、外来人口200来万;也是全国交通大枢纽,自古有“九省通衢”之称;更重要的是,同为大城市,武汉没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生活节奏快,有着类似于长沙的有利歌厅生存发展的市场环境。

  其实,琴岛入驻之前,武汉也有歌厅在经营,市民对歌厅文化已有所了解。

  1995年,武汉文化管理部门组织娱乐场所经营者对长沙歌厅考察之后,带有长沙色彩的演艺歌厅便开始在武汉相继问世,并受到市民喜爱。但近年来,武汉演艺歌厅开始走下坡路。江汉工人文化宫的JJ演舞台、万松园横路湖北电影院的名流剧场、武昌岳家嘴的梨园大世界、阅马场的博大艺苑、余家头的和平大舞台等纷纷关门歇业。目前,武汉大型演艺场所只剩下蓝天、新中原、滚石(汉口店、武昌店)、康霸等寥寥几家,上座率也不尽人意。

  琴岛挥师武汉前,曾探营该市的蓝天、滚石等剧场,发现其软硬件整体还处在长沙10年前的水平,市场正经历着长沙曾有过的下滑的窘境。

  就演艺市场而言,产品多元化、提升消费档次,已是大势所趋,武汉歌厅市场还未达到消费者所需要的档次。琴岛果断拍板:进军“江城”武汉!

  武汉琴岛代表了当地歌厅顶级水准,但节目仍有待完善

  琴岛挥师北上,是否服当地水土?

  2011年,12月14日,星期三,晚8时30分,离演出还有半个小时,记者在武汉田汉大剧院前厅的售票处看到,还剩下30%的票。到演出开始,剧场大约有80%的上座率。到演出中段,一楼几乎全部坐满。

  演出开始,先是一位外国歌手进行暖场演出,并介绍现场乐队成员。

  随后,宏亮的钟声响起,一部从上古洪荒开始的中华文明史,借助背景LED视频精彩演绎:飞沙走石、乌云翻滚、电闪雷鸣,从裂开的天洞中,一束亮光直射而下,女娲从天而降,在混沌初开的大地上起舞……

  开场,基本上与长沙琴岛歌厅相同。大气磅礴的视听效果,让观众在电影大片般的视听盛宴中,感受着古老的中华文明魅力。

  接下来,观众被拉回赤壁古战场。身着盔甲、手持戈戟的古代武士从观众身边突然出现,宛如穿越时空。大型舞蹈“赤壁怀古”亮相,编钟、黄鹤楼、长江、战船……众多荆楚文化符号一一凸显。

  综艺演出,自然少不了现代歌、舞和杂技、二人转等,其中独唱《洪湖水浪打浪》和武汉音乐学院学生的民乐表演,可以看出节目编排者的用心——刻意向本土观众贴近。当俄罗斯美女走下舞台来到观众席中跳舞时,整个剧场气氛顿时掀起高潮,所有观众起立,跟随节拍挥舞双手。语言类节目——本山传媒公司的拿手戏东北二人转,引得观众笑声不断。惊险刺激的大型杂技《飞车》和《幸福之轮》,赚足了观众眼球,引来阵阵尖叫。

  演出结束,记者采访了身边一名张姓武昌观众,自己掏钱买票进场,他认为节目不错,花费值。

  戏剧戏曲学博士、武汉大学艺术学系主任彭万荣,受邀观看了当晚演出。他用“震撼”来形容自己的感受,精彩的演出,完全改变了其头脑中原有的歌厅演出印象:舞台梦幻、大气,声光电配合到位,无论歌、舞、杂技,单个节目表现得相当出彩,“就武汉歌厅目前的演艺水平,应该是顶级的,浓缩了中国歌厅的精华,有很多经验可以挖掘。”给彭万荣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两个高难度杂技节目外,舞蹈《赤壁怀古》堪称整台演出的精华,很像好莱坞大片,但与电影纯粹的视听享受比,歌厅有着更强烈的参与感,契合了后工业化时代人们对艺术的需求。

  “但节目在整体编排设计上感觉还不够完美”,彭万荣说,一个“二人转”把整台晚会的氛围改变了,将极俗与极雅的节目“和”在一块,让人觉得整台演出从整体上缺乏完整性。如何利用歌厅探索有特色又有很高审美趣味的节目,是下一步要探索的方向。

  彭万荣认为,可以模仿好莱坞,但不要让自己变成好莱坞,应该有所创新,“作为一个艺术产品,还要更深入了解武汉本地人需要什么,既要贴合观众的需求,又要传达自己的艺术理念。”

  湖北日报“娱记”龚雪,观看过琴岛在武汉田汉大剧院的首演。作为一名普通观众,她认为,节目从盘古开天地到楚国的历史,用声光电手段表达出来,非常精彩,一些场景让人有亲临其景的感觉。节目展现了湖北许多民俗风情,主持人还用了当下的一些网络语言,很贴近观众。

  然而作为一名熟知湖北演艺业的记者,她说:“有关本土文化这一块,让人感觉导演对湖北文化内涵还不够了解。本土化还不够彻底。可以找些本土知名歌手、笑星演出;另外,对湖北风俗展现得还不够,如著名的恩施摆手舞、长阳山歌等都可以搬上舞台。有些节目低级趣味了一点。”

  走出去要走得稳,内容与运营模式应本土化

  其实,长沙歌厅走出去,琴岛并非是头一个吃螃蟹。

  2003年,大中华歌厅在成都开了一家“连锁店”,后来生意平平而关张。

  同年,红太阳演艺集团在衡阳、常德、湘潭等地级市和深圳、东莞开设过连锁歌厅,三四年后也相继撤出。

  谈到败走麦城原因,大中华歌厅的管理层归咎为成都消费群体比较排斥长沙歌厅的形式,观众缺少热情。

  红太阳演艺集团总经理曾辉认为,走出去的方向是对的,但时机不对,“当时地级市的人流量不够,节目更新较慢,一哄而上的连锁歌厅模式,不可避免陷入被动局面。”曾辉介绍,红太阳演艺现在采取了另外一种走出去的模式——内容输出,向洛阳和都江堰输出的两台节目,效果较好。但他认为,节目输出也应将当地本土文化挖掘出来,融入其中,这样才能服水土。”

  简单地将长沙歌厅克隆到其他城市显然难以行得通。一项调查显示,在长沙,84%的受调查者表示,喜欢劲爆、热闹的歌厅氛围,仅有16%的受调查者表示喜欢安静的氛围。这与长沙人崇尚时髦、享受生活、消费前卫、热衷于各种娱乐文化活动的消费特点相吻合。

  中南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柏定国认为,如果把长沙歌厅本地的运作模式简单照搬到外地,有可能难以为继。一方面,长沙歌厅生存的土壤环境无法复制;另一方面地域文化的差别,决定了休闲娱乐喜好的不同。长沙歌厅走出去,需要与本土文化的细节之处有机结合。“肯德基、麦当劳虽然是流水线产品,但也都有本土化的问题。同样一个鸡翅,长沙与广州的口味就不同。”

  12月15日晚,记者走访了位于武汉汉口的蓝天歌剧院。与武汉琴岛票价高达80元至260元不同,蓝天的票价一律40元,盈利主要靠场内消费。一走入歌厅,顿时让记者有了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舞台造景到台下桌椅摆放,几乎和长沙琴岛升级前一模一样。不算太大的舞台、相对简单的节目,强调互动、主持人主控整台节目的方式也与当年的琴岛如出一辙。当天,这家歌厅的上座率在60%至70%之间,观众气氛还算热烈。

  据了解,在琴岛进入武汉后,武汉本土演艺业也在筹划转型升级。不到1个月内,武汉两大老牌演艺厅——蓝天歌剧院和新中原演艺会,正式合并,挂上蓝天歌剧院的新招牌。有观众表示,武汉歌厅节目的轮换速度明显加快了。

  蓝天歌剧院负责人冯军在接受采访时说:“琴岛进入武汉,对本地歌厅并不是件坏事,可互相学习,在竞争发展。”冯军认为,对武汉歌厅而言,同质化的竞争必然导致洗牌,“节目跟不上观众的口味,自然活不下去。”他坦言,“琴岛成功,有其独到之处,特别是舞美大制作、视觉前卫等元素,值得借鉴;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如通俗搞笑,口味更适合武汉人,消费水平更加亲民。”

  对手动作频频,武汉琴岛自然不敢松懈。

  武汉琴岛文化娱乐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树林认为,琴岛入驻提高了武汉歌厅演艺水准,这是业界与文化管理部门的共识。但市民对琴岛的认识,还停留在武汉歌厅以前的水平上。相对于武汉其他歌厅,武汉琴岛无疑是高水准、大制作、大投入的演艺,收入主要靠门票,而非如当地歌厅,以低票价加内场消费盈利。如何让琴岛模式得到观众认可,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戏剧戏曲学博士、武汉大学艺术学系主任彭万荣提醒,产品固然重要,但还要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如果不是受邀观看演出,作为本地著名大学艺术系主任,还不知道有这样一台精彩的演出,深感遗憾。

  彭万荣认为,武汉琴岛的综艺演出,成本较高,影响到可持续发展。可否与一些本地剧团合作,在某些时段推出话剧和本土戏剧专场;还可定向为大企业、高校进行专场演出。这些演出成本低,水准高,既能扩大知名度,也能消化一些成本。”

  彭万荣建议,“下一步要着眼打造武汉琴岛的文化品牌,要能为市民提供健康向上、轻松而又不失档次的节目。既要注意与地域文化结合,也要注重大型演艺本身的技术革命,如把澳门的水秀、美国的3D表演引进来,将更加刺激观众眼球。”

  走进胡树林的办公室,记者发现墙壁的小黑板上排满了武汉市企事业单位的包场日期;一张武汉市地图上,一些大市场和大企业都划上了圈圈。胡树林告诉记者,要把武汉琴岛作为琴岛走出去的品牌旗舰店来打造,这将是一个有强劲生命力、召唤力的文化品牌。目前武汉琴岛各项经营数据正在逐渐增长,已基本达到收支平衡。琴岛,在武汉应该扎得下根!

  在接受采访时,长沙其他歌厅的经营者均表示,在适当的时候走出去发展连锁经营,是必须迈出的步子。琴岛走出去的第一步,或许能为长沙的同行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找准歌厅文化的定位

  彭万荣(戏剧戏曲学博士、武汉大学艺术学系主任)

  长沙的歌厅文化经过20多年的摸索,已形成了一定气候,产生了一定影响,并且催生了一定品牌。以琴岛为先锋的歌厅已落地武汉,还将进军成都、合肥和杭州,大有星火燎原之势。在歌厅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之际,思考一下歌厅文化的定位,也许是件有益的事。

  文化定位。任何一种文化产业,必须明确它服务的受众群体。歌厅文化显然不属于经典文化,它是中产阶层或者难以追求经典文化的阶层,在艺术上的一种文化诉求。经典文化是人类精神的高端,有此种需求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有一种向上的文化要求,正是这种向上的文化要求,使他们不屑于低俗文化,而高端的文化他们亦享受不了,于是转而追求这种歌厅文化。所以歌厅文化属于这种亦上亦下、不上不下亚经典文化,因而它的文化层次就不是那么稳定,有时有很高雅的东西,有时又有很低俗的东西。太高雅的人来一两次后就有点受不了,觉得俗,满足不了其更高的精神需求;而低俗的人来一两次后就觉得不过瘾,觉得太雅,满足不了他的本能冲动;最后来得最多的,就是那种有一定文化修养,但不把文化作为重担扛在肩上的人。正是这一阶层的人,支撑着歌厅文化的发展。他们来到歌厅不是来欣赏艺术,而是来消费文化。

  艺术定位。与歌厅文化的不稳定相一致,歌厅的节目类型也相当驳杂:演唱、演奏、舞蹈、小品、相声、杂技、戏曲、曲艺、魔术等。其实,这就是一台综艺晚会。综艺晚会在中国是有市场的,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就是如此,它培养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但所有的这些类型的节目都有一个共同的东西,那就是艺术性。节目的艺术性是观众从家里来到歌厅的根本理由。也许观众来歌厅并没有明确的艺术性目的,但如果缺少了艺术性,观众的审美心理会受到极大损害。综艺晚会的最大的弊病就是其整体艺术感欠缺,一些歌厅表演,如果单就某个节目而言,它还是有艺术性的;但放在一起,它的整体艺术感就不足。歌厅文化必须强化其整体设计,按照艺术规律进行创造。歌厅文化的另一个弊端就是它的保留节目少。每一个文化品种,如果成为一个品牌,它就必须有自己的保留节目。歌厅文化要想做强做大,必须要有自己的保留剧目。

  政策定位。歌厅文化之所以被重新关注,很大一个原因在于目前中央倡导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背景。歌厅文化当然属于一种文化,而且它已进入产业化升级时期。如何在国家文化政策中找到歌厅文化的发展契机,这是歌厅文化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千载难逢机遇。从国家层面来讲,发展文化有3重意义:一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对人类文化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三是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歌厅文化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勇于突破现有的格局模式,变革既定的机制体制,自觉担当起繁荣文化发展文化的重任,以高品质和原创性作为歌厅文化发展的根本战略,才能实现歌厅文化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