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视点头条 > 正文
长沙歌厅的美丽与哀愁
2012-01-05 21:09:23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熊远帆 孙振华] [责编:周静] 字体:【

  【观点】长沙歌厅远没到产业“天花板”

  柏定国(中南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演艺市场的主体,其大小和数量取决于市场的需求。

  湖南歌厅演艺最初铺得很开,不但长沙红火,株洲、湘潭等地也很热闹。后来市场收缩很快,很多市州基本上做不下去了。演艺节目成本很大,上座率达不到五六成可能就做不下去。

  任何一种文化消费形式,都在不断的发展变换中,文化消费的口味随时都在变化,如果跟不上很可能就会被抛弃。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像长沙这样能以歌厅形式支撑演艺的并不多。沈阳的城市人口比长沙多,其二人转演艺能够长期做下去的也就两三家。而歌厅演艺代表的是一种中低端的演艺,其市场部分已被高端的演艺和电视、酒吧、网络等其他文化消费挤占,从市场的角度而言,这是一个正常的调节,这并不意味着歌厅演艺业开始走下坡路了。

  长沙歌厅的发展空间还很大,远没有到这个产业的天花板。以美国的百老汇为例,百老汇的剧场密度比长沙大得多,有“百老汇”,“外百老汇”和“外外百老汇”,3条大街剧场多达300家。

  百老汇上演的是市场成熟、很有感召力的剧目,外外百老汇多是曲高和寡的实验剧目,而外百老汇则是从外外百老汇中选拔出来进行市场培育的剧目,3个百老汇大街形成了良性互动机制。对于百老汇而言,想象力有多大,市场就有多大。美国国民有限,但百老汇面对的是全球,其市场体量很大。

  长沙的歌厅市场容量,不能以长沙一地来衡量,何况在长沙消费的不只是长沙本地人。长沙歌厅还可以扩展到全国,不仅要在中部地区形成影响,更要在全国形成市场。长沙歌厅多年名声远播,有外部的市场期待,从演艺到经营人才的聚集度都很高,歌厅的土壤环境无法复制,发展还大有潜力。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