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包裹情思【杨丹】
2011-12-28 21:27:39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杨丹] [责编:蔡矜宜] 字体:【

  包裹情思

  杨丹

  “是杨丹吗?我是快递。这儿有你一份包裹,请来拿一下。”周三的上午,我正在办公室的电脑上码字,手机响了。我有点惊讶,虽然自己是网购常客,可近期好像没有下单。

  “是不是搞错了,我没买东西呀!”电话那头,快递员又将地址与我详细地核对了一遍,并特别补充:“已付费,也许是别人寄给你的。”

  谁会不吱一声就寄东西?该不会是恶作剧吧!我满心狐疑地下楼,打开一看,原来是一本《2012龙年运程》。我顿时明白它的来处了,这一定是远在广东的好友春寄来的。

  前日才与春通了话。嘘寒问暖之后,她在电话那头絮絮叨叨地交待我:龙年你还好,可与你家小孩的属相有点犯冲,最好给他们戴上一点金属饰品,避一避。我对这些玄学没有研究,也不太相信,只是哦哦哦地应答着。没想到,她就以火箭速度网购了这么一本书,让我“加强学习”。

  感谢便捷的网络,让我在千里之外接收到了朋友浓浓的关爱,也让我重温了包裹传递的情意。

  对包裹的感情始于少年时代。14岁那年,我离开了家,到地区的一所重点中学读寄宿。中学所在地离市区挺远,在公交车的终点站,有一个名字叫小溪桥。小溪桥的口音与家乡的差别很大。所以在那儿,我是被视作异乡人的。那时的条件很艰苦,加上学业繁重,似乎难有特别快乐的时候,唯一的例外就是收到家里的包裹。

  妈妈很严厉,规定我一个月只能回去一次。可又担心我饿着了冻着了,所以很喜欢邮寄东西。吃的、穿的、用的,只要邮局允许,她都想通过包裹带给我。凡事讲究的妈妈会将每次的包裹袋都做得很漂亮,她把物品用塑料口袋或硬纸盒仔细包几层,再装在白色的棉布袋里,边上用针线密实地封口。布袋正面,爸爸会用粗黑碳素笔工工整整地写下我的地址和名字。经常地,二老为了节省邮资,会在里面夹带一张薄薄的信笺,叮嘱我注意身体,专心学习云云。为了不损坏漂亮的包裹袋,我总会用小剪刀仔细地挑开线头,将东西一件件取出。

  吃着妈妈的点心,读着爸爸的叮咛,艰苦的寄宿生活没那么难熬了。我渐渐爱上了包裹,也对小溪桥那个简陋的小邮政所充满了感情。

  到后来,我上了大学,父母亲寄包裹的习惯一直未改。接到包裹单的憧憬,提到包裹后脚步的轻快,都一一清晰地烙在了记忆里。

  再到后来,我参加了工作。想着父母亲可以和我住在一起了,不必再劳神费力地缝寄包裹了。可没料到,父母亲却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相继离世。从此,我永远地失去了父母之爱,包裹也因此成了梦中的物件了。

  那段日子,是人生的一片沼泽地,越挣扎,越深陷,越窒息。那一份痛历久弥新,密密匝匝地在心头绕了一圈又一圈,永不停歇。

  从那以后,我近乡情怯。父母亲都不在了,加上这几年县里大搞旅游开发,家里的老房子早被拆掉,建成旧城墙了,可谓是地地道道的“人非物也非”。所以每次回去,我都是匆匆又匆匆,到父母坟头祭扫完即归,一天打来回,很少住下。因为父母没了,房子也没了,总让人心生悲凉。

  可是小溪桥的邮政所却一直暖暖地住在心间。严格地说,小溪桥根本不能算是故乡,除了学校与邮政所,我对那周遭的环境并不熟悉,可它却一直带给我一份故乡所不能给的温暖。我想,这一定就是那包裹的力量吧。

  包裹的力量远不止于此。

  自从网络购物兴起后,我就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它,十天半月总会到网上为自己买点什么。倒不是赶时髦,而是想重温那种拥有包裹的感觉。有点上瘾,心瘾。

  每次快递员的电话一来,我便怀着欣欣然的心情走下楼,将包裹提上来。虽然包裹不是妈妈缝制的,但多年的习惯未变,我从来不是“哗啦”一下子撕开,而是会拿起案头的小剪刀小心地齐齐剪开。每当这会儿,我会有点满足,也会有一丝恍惚,好像失去的一些东西又悄悄地回来了,似真亦似幻。

  我是不是在潜意识里,想通过一个个小包裹来延续那份来自家的温暖?也许是吧,我不想去深究它的安抚作用到底有多大。有些事就让它含糊一点,蒙蒙自己,聊以自慰吧。

  人生有太多的无奈变迁。虽然我永远也不可能再收到父母亲的包裹,可依然还被朋友牵挂着,依然有人在用我所喜爱的方式轻轻嘱咐我小心应对,祝福我平平安安,真是一件太让人暖心窝子的事。

  这样想着,冬日的阴霾似乎也消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