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深读 > 正文
长沙鱼,吃起来放心吗?
2011-12-26 22:13:55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易博文] [责编:蔡矜宜] 字体:【

  长沙鱼,吃起来放心吗

  本报记者 易博文

  水产品违禁物质

  大部分无色无味,只有专用

  设备才能检验出来

  元旦、春节临近,位于长沙市开福区的毛家桥水产批发市场,生意更加红火。12月20日早晨,在鲜鱼批发档口,一位大叔买了40多公斤草鱼,准备做腊鱼。他高兴地对记者说:“现在生活好了,多吃鱼、少吃肉,不长胖。”

  鱼老板一边剖鱼,一边搭话:“现在的人鱼吃得多,我们卖鱼的生意也好得很,到元月份你再看,那真叫忙不过来。”

  问到鱼质量靠不靠得住时,买鱼大叔说:“我长期在这里买鱼,没问题,鱼吃起来没有煤油味。”

  鱼吃起来没有煤油味,质量就没有问题吗?长沙市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站站长周健对记者说:“ 鱼吃起来有煤油味,是养鱼的水受到了污染,这样的鱼质量有问题;但也不能说,吃起来没有煤油味,质量就没有问题。”

  据介绍,影响水产品质量的因素有很多,目前主要是药物残留的影响。农业部公布的渔业禁用药物有31种,其中最常见的有孔雀石绿、呋喃唑酮 、呋喃西林、环丙沙星、氯霉素、红霉素、滴滴涕(DDT)等。农业部水产品例行监测指标,主要是孔雀石绿、氯霉素、沙星类、呋喃类代谢物、磺胺类5项。这些违禁物质,大部分无色无味,只有专用的仪式设备才能检验。也就是说,这些指标是不是超标,水产品质量是不是可靠,仅靠吃,完全分辩不出来。

  水产品市场监管

  “篱笆”一度扎得不牢,问题

  水产品有空可钻

  3年前,正是长沙市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站的一次例行抽检,引起了长沙市畜牧兽医水产局乃至长沙市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当时,在长沙市开福区四方坪的一个大型超市,该市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站的工作人员抽检一批对虾,结果发现,孔雀石绿严重超标。追根溯源,这批虾来自外省。检疫人员与外省供货商联系。该供货商称:“知道这批虾有点问题,但还是抱着侥幸的心理运往了长沙。”

  这批虾最终被销毁。

  长沙水产品监管一度几乎“不设防”所出现的问题,着实震惊了监管部门。

  全国例行监测,长沙的结果堪忧,如2007年度,抽检孔雀石绿、氯霉素等指标合格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长沙市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站对该市水产品首次进行摸底调查,全面了解水产品的市场体系、产品来源及交易情况:

  ——市场体系:主要是毛家桥、红星、马王堆3个大型水产品批发市场。马王堆以经营海鲜、特种水产为主,现有门面经营户137户,年销售海鲜及特种水产品3.5万吨。毛家桥、红星以常规鱼类批发销售为主,其中,毛家桥有门面经营户40户,年水产品交易量7万吨;红星有门面经营户34户,年水产品交易量近6万吨。全市绝大部分水产品,都从这3个“总阀门”流出,再流到全市各个生活区域的52家大型生鲜超市、121个农贸市场。

  ——产品来源:长沙75%以上的水产品从市外运来。市城区水产品年交易量约23万吨,自产自销及休闲垂钓直接进入市民餐桌的仅6.5万吨。

  ——产品交易:常规水产品(青、草、鲢、鳙、鲫、鳊鱼等)约13万吨,主要来自湘阴、沅江及湖北等地。其中,湘阴约6万吨左右,沅江约5万吨左右,是长沙市场上常规水产品的两大主要生产基地。海鲜和特种水产年销售约3.5万吨,其中,对虾主要来自广东中山市、珠海市;多宝鱼主要来自山东莱州市、辽宁兴城市;牛蛙主要来自福建漳州市、广东汕头市;鲈鳜鱼主要来自广东佛山市、广州市花都区。

  情况摸清后,在长沙市食安委的统一领导下,由市畜牧兽医水产局牵头,市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共同参与,着手构建水产品质量安全防卫体系,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水产品专项整治行动,大幅提高了长沙水产品的质量状况。2009年初,长沙市畜牧水产、市工商等部门联合行动,连续查处了10多起水产品安全案件,公开销毁水产品近2000公斤,极大震憾了水产品经销商。

  “长沙市场管得严了!”信息迅速向全国传播,一些不合格水产品不敢侥幸进入长沙了。

  36家水产品生产

  基地对接长沙,推动“从水面

  到餐桌”全程质量可控

  每天进入长沙的水产品运输车辆,都在110台次以上。

  把好关口,全面设防,对每一批次的水产品进行抽检,确保合格产品进入市场,这是最理想的监管方式。但这种监管方式可行吗?

  周健告诉记者,一个抽样,进入实验室后,最少要两天才有结果;即使用目前全国通行的水产品快速检测方法,一个样品检测的最短时间也在30分钟左右。110多车次,分布在全市这么大的范围,检疫部门即使是“千手观音”,也不可能保障抽检后水产品及时入市。而且费用太高,每次检测仅试剂费就得80多元。

  每天对每车水产品逐一检测,得多大的人力、财力支撑?

  长沙市在开辟新的监管途径:产销对接、基地备案。长沙水产品集中度高,经营户相对稳定,抓基地和供货大户,让生产基地和供货大户与长沙市批发市场建立产销对接关系,监管难度就相对小了。基地和供货大户为取得和保住供应长沙市场的机会,也有自觉保障水产品质量的积极性。这种做法,类似于香港选择蔬菜、肉食供港基地,其目的在于实现“从水面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控制,这也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食品安全的最佳控制模式。

  2010年7月至11月,长沙市检疫、工商、市场等部门组织人员,进入包括本省在内的5个省、13个地区,对首批申报的产销对接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全面了解基地的渔业环境、水域水质、疫病发生、质量安全制度及措施等相关情况,并对水质和产品进行了随机抽样检测。通过实地考察,结合抽样检测,最终确定了首批4个省、11个地区的36个水产品生产基地,为长沙市水产品产销对接基地。

  这36个产销对接基地,总面积15万亩,年生产总量近11万吨:

  ——淡水产品供应基地29个(湘阴县19个、沅江市7个、津市1个、华容县2个),总面积13万亩,年生产总量8万吨,占长沙市淡水产品年交易总量的45%。

  ——海鲜及特种水产品供应基地7个,其中,对虾养殖基地3个,均通过农业部无公害产地认定,总面积17077.5亩,年产量19926吨,供长沙的对虾约占年销售量的70%;多宝鱼养殖基地2个,均通过农业部无公害产地认定,总面积585.75亩,年产量3576吨,长沙市销售的多宝鱼均来自以上两个基地;鲈、鳜鱼养殖基地2个,总面积545亩,年产量1320吨,供长沙的量占年销量的70%。

  长沙市水产品

  绝大部分让人放心,连续

  3年抽检合格率98%以上

  香良水产公司是广州花都区的水产品流通龙头企业,经考察,该公司成为长沙市的对接基地之一。这家公司每天向长沙发一至两车鲈鱼、鳜鱼,每车300件,约6000至7000公斤。这两种鱼,该公司占到长沙市场的60%至70%。11月20日,在长沙市马王堆水产批发市场,记者见到了公司负责人龙建文。龙建文告诉记者,“我们是大公司,不注重产品质量不行啊,一车鱼,价值就达30多万元,一旦抽检出现质量问题,销毁起来损失就大了;更重要的是,违反了产销对接协议,失去了长沙市场,那损失就太大了。我们自己建立了检测队伍,检测没问题的水产品,才敢往长沙送。”

  以前,个别公司明知水产品有问题,还往长沙送;现在,确认没问题了才敢往长沙送。这真是天壤之别。

  确定为产销对接基地,符合条件的水产养殖企业(基地)、水产品供应大户首先要提出申请,产地渔业部门要出具基地监测情况及产销对接推荐书,然后才能通过长沙市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实地考察,签约。基地确定后,供长沙产品也并不是免检,长沙检疫部门每月至少两次对其销到长沙的水产品进行检测,并每年两次由检疫、工商、批发市场组织人员赴基地随机检查。违规了,第一次发现,警告;半年内如果两次发现违规,取消其产销对接基地资格。

  产销对接引起了产地对水产品质量的高度重视。2009年,沅江市一次性增加水产品检测编制5名,下拨20万元检测经费。湘阴召开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每年拨14万元经费加强检测。省外各对接基地的政府部门也加强了检疫力量,督促企业把好质量关。

  2011年,长沙市采取每月不少于1次的监督抽样检测,全年共对36个对接基地抽样检测432个样品,合格率为99.76%。在今年9月26日抽取的样品中,有1个来自山东省莱州市金海琳养殖合作社的多宝鱼样品不合格,不合格的项目为硝基呋喃类代谢物。长沙市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站立即对该基地发出黄牌警告,并在后续的抽检中加强对其水产品的监督抽样,不合格项目至今未再检出。

  长沙市畜牧兽医水产局局长周宏兆认为,抓源头,抓产地,这为长沙市水产品消费安全找到一个突破口,就像把住了总阀门,牵住了“牛鼻子”。他说,经过近3年整治,长沙市水产品已经处于可控状态,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并不断好转。

  据省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站站长肖光明透露,2009以来,长沙市水产品抽检合格率已连续3年平均在98%以上,同比大幅上升,位居全国各大中城市前列。

  2013年底,对接基地

  供应水产品市场占比提升

  至80%以上

  36个产销对接基地,年供应长沙水产品近11万吨,约占长沙市年水产品消费量的47.8%。这一部分水产品,质量安全相对可靠。

  这也说明,来自产销对接基地的水产品,目前还只占长沙消费市场的一部分,还有超过一半的水产品并不是来自产销对接基地,其质量安全,仍要靠检疫部门进一步加强检测,工商等部门加强市场管理。有不少的流动摊贩,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监督难度更大。

  增加产销对接基地、扩大产销对接基地供应长沙水产品的规模、提高对接基地水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比——长沙市目前正在谋划和努力,计划到2013年底,将水产品对接基地供应水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比由目前47.8%,提升至80%以上。其中,海鲜和特种水产品对接基地市场占比达90%,常规水产品占比达80%。

  长沙市正在试行凭证销售的做法,即批发市场上每一个批发商户都应出示3个证件,分别是水产品产地水产部门的检疫合格证、产销对接基地证和长沙市水生动物防疫检疫部门的抽检合格证。这些批发商户的水产品再批发进入超市、农贸市场时,应向后者开具分销证。这样,超市、农贸市场上的水产品来源可以追溯,有利于从整个流通链条上加强监管。卫生部门还将把监管的关口延伸到餐馆、酒店。

  对非对接基地水产品进长沙销售,进一步加强检测,尽可能扩大检测面。今年4月份以来,长沙市就查处了7个批次的鲈鱼、鳜鱼、乌鳢,销毁不合格产品2700多公斤。水生动物防疫检疫部门每月至少抽检50个样品,随时掌握市场水产品的质量状况。

  据了解,当前全国水产生产源头的质量安全工作仍处在攻坚阶段,部分地区、个别品种的质量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全国大约有50至60万家养殖单位,但监测的覆盖面还比较低,大量的养殖单位还游离在监管范围以外。安全隐患还很多,重点监测的孔雀石绿、氯霉素、硝基呋喃3个指标,在部分主产区还屡有检出。贝类产品的风险仍然很高。

  全国水产品生产的状况,对长沙这样一个高度依赖外地调入的城市,增加了质量安全工作的难度,水产品监管还待加强!

  [观点]多管齐下确保水产品安全

  引导商户与水产品基地对接

  长沙市畜牧兽医水产局局长 周宏兆

  水产品市场的安全保障,是长沙市创建食品安全城市的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维护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现实需要,也是当前净化“两节”市场的重点。目前,水产品入市销售前的强制检验检疫不像生猪产品那样,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长沙在全国率先推出产销对接销售模式,加大对水产品市场监测力度,就是要严厉打击不合格的水产品,让老百姓放心消费。

  产销对接,是引导更多的水产品销售商户与水产品生产基地实现对接,从而让更多的放心水产品进入长沙市。这种方式,对水产品销售所在地的监管部门而言,等于是将监管的关口前移;对水产品生产地的监管部门而言,也引起了其重视,这样,更有利于整合监管资源,更有效地发挥监管作用。

  产销对接不是市场准入,不是设立市场门槛。只要是合格的水产品,不论是否来自产销对接基地,都是允许进入长沙的。为确保水产品安全,非对接基地水产品可能抽检的频率要高一些。但是,加强检测也并不是为了收费,不会增加企业的经济负担,所有的检测都是免费进行的。

  产销对接,长沙市在水产品安全检测方面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为水产品消费型城市如何加强监管提供了一个参照的范例,效果已经显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长沙市的水产品将更加安全可靠。

  变危害管理为风险管理

  省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站站长 肖光明

  加大检查力度,对市场上的商品进行抽检,是水产品质量管理方式之一。但这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应急的办法,这样的管理方式,称危害管理。往往检查结果出来了,发现了不合格产品,立即对其进行查处,采取下架、封存、扣押等方式消除影响,这时,产品已经销售出去了不少,危害已经产生了。危害出来了再去抓监督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是滞后的、被动的,不可靠的。

  必须变危害管理为风险控制管理。要对这个产品的生产、流通全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风险评估,发现每一个环节产生不合格产品的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控制和管理,及时消除隐患,即把质量控制管理关口从市场前移到生产环节,让危害还没有产生,就抢先预防,这种管理方式是主动的,更加可靠。长沙市的水产品市场实行基地备案、产销对接的做法,就是水产品质量风险控制管理的一个成功实践。

  打造“从水面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水产品风险隐患点主要有4:一是产地环境,这包括产地周边有没有化工企业、水域中有没有重金属污染等。二是种苗质量。2010年,全国种苗合格率为89%。三是投入品。如是否使用了违禁药物和添加了违禁物品的饲料,是否科学用药等。四是管理风险。如在运输途中有没有使用违禁药物(如孔雀石绿)。

  产销对接前行

  一步即产地直销

  马王堆海鲜水产批发市场总经理

  刘新辉

  马王堆海鲜水产批发市场是全省最大海鲜和特种水产批发市场,有经营户300多户,年销售水产品约8万吨。今年11月,市场专门设立了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配备了4名检测人员,每天抽检水产品都在20批次以上。目前,鲈鱼、鳜鱼、多宝鱼、石斑鱼等已全部实现了产销对接,牛蛙、甲鱼等也很快将实现对接。淡水鱼已全部实现产销对接。

  产销对接,是搞好水产品质量的有效手段,马王堆海鲜水产批发市场与36个产销对接基地都建立了产销对接关系,签订了供货合同。3年来,还没有发现哪家对接基地输往市场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产销对接,往前再走一步,就是产地直销。市场目前正在规划,安排一个成片的经营门面,首批设立湘阴、沅江水产品直销区。这样,直销区产地必将十分珍爱自己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