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徐特立:变卖田产为读书【李国斌】
2011-12-25 20:22:05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国斌 喻乐] [责编:蔡矜宜] 字体:【

  徐特立:变卖田产为读书

  本报记者 李国斌

  通讯员 喻乐

  12月21日,在湖南图书馆举行的“湖湘名人与湖南图书馆”大型展览上,展出了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捐赠给该馆的一部分珍贵藏书。该馆研究人员还向记者介绍了徐特立早年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十年破产读书计划”。

  出生于长沙一个贫苦农家的徐特立,4岁丧母,父兄种田省吃俭用供他读了6年私塾。读完私塾后,迫于生计,18岁的徐特立便在乡村教书,开始了他边教书边学习的求知生涯。

  此时,酷爱读书的徐特立在长沙一位举人陈云峰先生指导下,开始有计划、有目的地读书。然而,家中藏书甚少,所需之书又不易借到,自费买书更是“天方夜谭”。1984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徐特立传》中,记载了他当时的窘境:“因为书价昂贵,一部《十三经注疏》要十五串钱,一部《庄子》也要三百文。而他教书第一年所得俸金只不过三串钱,尽管后来逐渐加到二十串钱,仍是难以购置书籍”。

  经反复思考,20岁时徐特立作出了一个“十年破产读书计划”,将每年教书所得的20串钱(可买25石谷),作为家里的生活开支,而将祖母留给他的几亩薄田逐年变卖,专门用来买书。计划10年,把书读通,这样也势必破产。从此,他不再为花钱买书而犹豫,一些价格很高的大部头书,如《十三经注疏》、《读史舆纪要》、《御批资治通鉴》等等,也都一一买回来。

  “十年破产读书计划”还只执行到第八年,即在1905年他刚满28岁时,家里经济就濒于破产了。而此时的徐特立也成了一名闻名遐迩的饱学之士,许多塾学、学校争先聘请。

  湖南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副主任刘雪平介绍,在“十年破产读书计划”期间,徐特立读书从不贪多图快,而是注重实效,用读10本书的时间老老实实去读一本书,把这本书读得字字分明,句句通透。当年徐老曾刻苦攻读过《说文解字》,该书收有9000多个字,他每天只学两三个字,晚上睡觉时用右手食指在左手掌心里默写自己白天学过的字,直到熟练了再学下一个字。《说文》部首共有540字,他每天读两字,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才将这本书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