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让人看到希望的期待
2011-12-23 23:13:16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沈德良] [责编:周静] 字体:【

  让人看到希望的期待

  沈德良

  一个多月前,对大多数人来说,PM2.5还是个生僻术语。作为形成霾的主要“元凶”,它已正成为民意热议的话题。根据全国环保大会的部署,长沙有关部门宣布,明年起将PM2.5纳入环境监测的范围,这不禁让人们对碧水蓝天又多了一份期待。(12月23日《湖南日报》)

  前不久,有机构称,中国的小康水平已经达到了80.1%。姑且不论这数字的权威,不争的现实是,相对以往,人们的生活水平整体确有很大程度改善,大多数人已不需为吃穿发愁。但人们对环境的纠结却在不断累积。当物质水平得以明显改善后,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自然水涨船高。这便集中体现于人们环保意识的快速提升。

  当雾霾天气成为见怪不怪的现象时,权威部门公布的城市环境质量的数据与人们切身感受的错位,直接将PM2.5进入国家决策层的视野。在过去的几十天里,围绕PM2.5掀起的一场波澜,正在改变公众对环境的认知,并推动相关政策的前行。

  从过去的PM10,到即将实施的PM2.5,环境监测标准的抬升,将给全国城市环境监测带来巨大冲击。日前,一位官员表示:按照现有国标,目前全国70%的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如果增加PM2.5监测指数,则全国70%城市不达标。因此,将PM2.5纳入环境监测范围,或许会因为标准的提高而让政府环保工作形象面临大幅“倒退”的尴尬。

  保护好环境同样是促进发展。将PM2.5纳入城市环境监测范围,这种自我加压的选择,有助于提升全民的环境幸福感,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危害;同样,提高环境保护的门槛,形成环保倒逼机制,形成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推动各级政府摒弃片面政绩观、粗放发展观,并最终助推中国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则功莫大焉。

  天气可以灰霾,政策却不能视而不见。李克强副总理在出席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时强调,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必须确保的公共服务。环境问题关乎整个国家未来的长久发展,关乎公众的幸福指数,关乎每个人的健康与生命。从PM2.5进入民众视野,到国家政策出台,前后不到两个月时间,其背后,是一股巨大的民意推动力量。政府与民意的良性互动,是保障社会低成本运行的最佳路径。将PM2.5纳入环境监测,便是政府有关部门对民意及时、积极的回应,也是政府越来越重视倾听民意、落实民意的具体体现。

  现在,围剿PM2.5,国家正在发力。将国家意志转换成为全民的公共行动,需要政府部门的强力推进,更需要的是每一个人举止投足间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