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专题 > 辛亥湖南 > 正文
【辛亥·湖南】“愿从地下借雄兵”
2011-12-13 09:07:11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文热心 谭克扬 段云行] [责编:周静] 字体:【

  “愿从地下借雄兵”

  ——李燮和,一个革命者的传奇

  文热心 谭克扬 段云行

  

  任长江水师总司令官的李燮和。

  

  上海光复时的情景。

  

  上海闸北起义后的情景。

  

  李燮和墓。本报记者 谭克扬 摄

  

  李园,现在的涟源市委机关,抗战时期的国立师范大学。本报记者 谭克扬 摄

  

  闲居北京时的李燮和。

    出涟源市蓝田镇沿娄涟公路南行约3公里,来到集中村胡家坝。这里是典型的湘中丘陵地貌。步上一座小山,辛亥革命功臣李燮和的墓就坐落在青松翠竹中。

  墓前立有娄底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墓碑由湖南省政协原主席刘正题写——“李公燮和之墓”。

  辛亥革命时期,李燮和“一身入四会”,六任总司令,是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上海光复武装起义的临时总司令,率部攻下上海制造局,后来“列简蒙冤”,“窃名”筹安会。

  李燮和,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革命者。

  走出大李园

  记者在李燮和的孙子李忠忻、曾孙李平安的引导下,在涟源市委机关大院里寻觅李燮和的起点。

  涟源市委机关大院,就是当年的李园。李燮和从这里满怀激情地走向革命道路,也在这里忧郁地度过自己一生的最后时刻。

  因为有了钱钟书一部《围城》,“三闾大学”闻名全国。而“三闾大学”的原型——抗战时期国立师范大学好几年就设在李园。李园就是李燮和家的庄园,当年整个院子四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七千多平方米。李忠忻介绍说:当年这里的建筑“上下三正四横大小正杂房百多间,内涵高阜花苑、低洼池亭鹿栅,墙外内精培松柞等常绿乔木,全仿苏杭园林规制。”李忠忻还指着光明山顶上新建的办公大楼说:“这里当年是农田,我们当年在这里种过红薯和麦子。”

  李燮和有一个如此富有的家庭,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因而“弱冠读船山书,慨然兴亡国之痛”。早年为县学生员时即有民族革命思想。他青年时过娄底,面对清廷统治下祖国大地一片疮痍,在旅店墙壁上题词两首,其中有“黄胄长年论异族,愿从地下借雄兵”之句,表达了他用武装推翻清政府的决心。

  后来,他结识了黄兴、禹之谟、谭人凤等革命党人。谋划宝庆起义和长沙起义失败后,他亡走日本,与孙中山、黄兴会晤,加入同盟会。革命党人内部分裂,章太炎、陶成章等单独成立光复会,李燮和任光复会南部执行委员,代总部行事。

  沪上夺头功

  李园,因为出了个李燮和而闻名一方。在李家编辑的《李园》资料集中,与这里发生关系的社会精英、名流横跨清朝、民国、解放三代,共达500余人。革命领袖孙中山、一代学人钱钟书堪称代表。

  李燮和是从这里走向总司令之路的。1911年春,他由南洋爪哇回国,谋划上海起义。回家葬母时,受到清政府的搜捕,因而藏身武汉。此时,武昌起义正在紧锣密鼓。李燮和敏锐地看到,武昌起义有可能成功,武汉地理位置决定它是一个很好的起义城市,一旦成功足可影响全国。但是,淞沪为东南门户,如果在那里起义成功,就可以在战略上实行中部和东南遥相呼应。如此,整个长江一带的省份也会跟着行动。于是,他回到上海运动军警,因为这时驻守上海吴淞一带的军警大都掌握在湘籍军官手里,李燮和与这些人早就建立了关系。他回到上海后,把转向革命的大部分新军,组建成光复军第一师,另外还成立了男女敢死队、侦察队、卫生队等,手里握有2万多人的革命武装。

  11月3日早晨,起义事宜被清廷暗探队长汪景龙侦知。李燮和闻此立即决定提前起义,并通知各营管带和中部同盟会负责人陈其美。在李燮和指挥下,上海闸北和吴淞起义顺利进行。陈其美为夺头功,便率商团武装及帮会势力等进攻江南制造局,但遇到顽强抵抗,混战之中被俘虏,部众星散。

  下午6时许,李燮和得知这一消息后,当机立断,“召集陈汉钦等于锐进学社,下令合军赴援”。但在场诸将士认识并不一致,李燮和即席作临战动员:“今日之事,乃拿破仑所谓最后15分钟者,大局存亡在诸君一勇耳,燮和请为诸君先登。”言毕,他手握炸弹先行,众将士皆感奋相随。晚12时,队伍集结完毕,李燮和指挥发起第一次进攻,未能攻克。4日凌晨,他再次组织以敢死队为先锋,发起第二次进攻。队员周德厚等从后门突入制造局,正面进攻的商团队员亦逾墙而入,纵火烧屋,“合围”成功,清军即刻瓦解。李燮和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其部众死亡20多人,终于攻克江南制造局,救出了陈其美。

  由于这一战功,上海起义诸军公推李为临时总司令。

  六任总司令

  李忠忻家厅屋正面墙上挂有一幅李燮和着海军将官服的照片。李忠忻告诉记者,这是他爷爷当第六个司令——长江水师总司令官时的戎装照。

  李燮和首任总司令是上海起义的“临时总司令”。但上海光复第三天,就发生沪军都督职位之争。在推举上海革命领导机关的海防厅会议上,陈其美人多势众,当上了沪军都督,并兼任司令部部长。李燮和仅被委任为“参谋”,原有的“临时总司令”一职也化为乌有。奉李燮和之命领导吴淞光复的湖南籍将领黄汉湘等,对此十分不满,决定迎请李燮和到吴淞出任都督。但李燮和到达吴淞后,不肯就任“都督”,改称“吴淞军政分府总司令”,创立了一个“专以筹备进攻军务为主”的新的地方革命机关。这是李二任总司令。

  李燮和在主持吴淞军政分府的同时,招兵买马,组建“光复军”,被推举为光复军总司令。光复军数量不多,但极善战,在攻取南京的战斗中,连拔乌龙山、幕府山两炮台,以寡克众,威名显赫。南京光复后,黄兴指调光复军西援武昌。江浙革命军又组建联军,推李燮和担任“援鄂联军总司令”,李所辖光复军主力扩编为援鄂军第一镇,于12月初分批西征武昌。这是李燮和三任、四任总司令之职。

  在“南北议和”期间,李燮和力主北伐,反对同袁世凯妥协,他的态度和决心比当时在孙中山身边的一些同盟会骨干还要坚决。1912年1月,李燮和在《时报》上以公开信的方式发表了《上孙大总统书》,文中抨击袁世凯是一个“反复无常之小人”,“断不可恃”,决不能依靠袁氏来达到推翻清廷的目的。李燮和在文中请求孙中山早定大计,以“议战”代替“议和”,坚决北伐。这一举动表达了当时中下层革命军人的普遍愿望,对革命领导人的决策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1月12日,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向李燮和颁发了“光复军北伐总司令关防”,他在南京韬园第五次就任总司令。他随后率部誓师,号召将士们“矢志灭敌,必坚必贞”,北上开赴烟台与清军作战。直到“南北议和”告成后,李的军事行动才告停止。之后,在南京留守黄兴坚邀之下,李燮和出任长江水师总司令官,节制湘、鄂、赣、皖、苏和江南水师。

  一身入四会

  李燮和不仅有“六任司令”的显赫,还有“一身四会”的传奇。

  1904年,作为华兴会会员的李燮和在长沙求实书院求学时,为首组织黄汉会,作为华兴会的外围组织,准备反清。“黄汉会”意即反对满清,恢复黄帝和汉族的荣耀。

  1906年春,李燮和任安化驻省城师范学堂教员,再谋长沙起义。湖南巡抚庞鸿书侦知,密令按察使张鹤龄逮捕李燮和。张故意泄密,李燮和得以出走至上海。在这里,李结识了浙江著名革命党人陶成章,两人引为至交,并由陶介绍,加入光复会。

  李随后东渡日本,与孙中山、黄兴会晤,加入同盟会。之后,李燮和的活动主要在南洋,他以教员的公开身份,努力宣传革命,发动华民成立会馆,创设华民学校。数年之内,南洋一带就发展了同盟会分部30多处。李燮和在南洋另一个出色成就,就是为革命活动筹集经费。在潮、黄、惠、钦、廉、镇南关、河口起义中,南洋一隅供应革命党的资金“以巨万计”,所以当时人们称赞“南部为革命党根基”。1910年,陶成章为筹款事与孙中山和同盟会发生裂痕,与同盟会分道扬镳,在东京重建光复会总部。陶希望李燮和与他一道重振光复会,让他负责南洋行总部,于是李又重回光复会,成为会中仅次于陶的实际领导者。

  1910年12月12日,孙中山在槟榔屿召集黄兴、赵声、胡汉民会商广州起义。会前,黄兴书劝李燮和去共商。身跨光复会、同盟会的李燮和以大局为重,慷然赴会。会后,李躬亲力行,筹集饷银达三万余元,并与陈方度等回广州参加起义。

  当时,加入过两个革命团体的革命志士不少,但像李燮和那样“一身入四会”的却不多见。

  “窃名”筹安会

  在李忠忻收藏的照片中,还有一幅“绅士照”。李忠忻告诉记者,这是他爷爷闲居北京期间照的。这幅照片也是李燮和被“窃名”筹安会的见证。

  1915年8月初,在为袁世凯鼓吹帝制的筹安会发起人名单中,却赫然列着李燮和的名字。这留给人们一个印象:这个当年坚决反清反袁、矢志追求共和的革命派将领,摇身一变而成拥袁称帝的帮凶。

  其实,李燮和本人也同样震惊。据当时寄居李宅的谭笃余记述,在报上公布了筹安会名单的第三天,李燮和才知道此事。本来,在“二次革命”前夕,“李燮和进京后,实际上已被袁世凯软禁。袁氏以保护安全为由,派兵警荷枪实弹,站岗放哨,李完全失去了自由。”当热心帮助袁世凯复辟的杨度等人前来拉拢李燮和,并抛出《君宪救国论》征求李的意见时,李当即表示,“此断断不敢苟同者”……及至1915年8月初,杨度等复来,目的是借用李的名望,劝诱他参加筹安会。劝诱不成,便以“坐牢杀头相威胁”,逼迫李燮和加入。李最后只好说:“我退居已久,不问国事,诸君怎样做,各请自便,我既不拥护,也不反对。”这样,由杨度等人“窃名”李燮和,将其列于筹安会中。李得知此事后,除了将杨度等人大骂几声以外,也就无可奈何了,由此“帝制犯”的秽名一直背至身后。

  对于这个问题,湖南省著名的辛亥革命史专家饶怀民教授在《李燮和与筹安会》中,以史实为依据,通过分析后得出结论:“李燮和列名筹安会并不意味着他早已改变革命初衷,完全带有被动性质。”确实,李虽有筹安会“君子”之名,却没有献“筹安”之策,也未发“筹安”之言,更没有做“筹安”之事。相反,李燮和做过一些营救反袁人士的事情。特别是章太炎在北京被袁世凯软禁后,李燮和多次前往探望,并和钱玄同两人一个出资,一个出力,为之上下奔走。原四川革命党人尹昌衡被袁下狱,李更是上书责袁无信,冒险相救。但正如饶怀民教授所言,在列名筹安会这个问题上,李个人也不是没有一点责任。这个责任就是“态度消极暧昧,缺乏应有的积极抗争”。

  列名筹安会给李燮和的晚年蒙上了一层巨大的阴影。为此,他颇为自责,精神一直很抑郁。袁世凯帝制失败后,李长期苦于心迹无处表白,最后率家人回到家乡,彻底退出政坛,1927年7月病逝。李晚年曾自撰一联,表达了对误名筹安会一事的痛心和委屈:“北顾效三呼,渡河杀贼虚初愿;南来欠一死,列简蒙冤愤晚年。”

  多彩的人生

  李燮和的人生确是一部传奇,色彩斑斓。

  六任总司令,说明他的过人之处。“一身入四会”,更说明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各方都在延揽。身为湖南人、同盟会重要干部,却能成为浙江人陶成章领导的光复会“二把手”。这种举动却能为虽然革命目标一致、但政见分歧的两个政治团体所接受。虽为光复会的“二把手”,却仍然见重于同盟会。

  一个青年时期追求反清革命、民主共和热血汉子——李燮和,到了“南北和谈”达成、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后,萌生退意,向尚未卸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辞去光复军总司令之职,理由是“自知无建设之力,乏经世之才,不足共裕新猷,赞扬治业,再四思维,惟有自请辞职……得以劫灰余生,栖息田园,敢云挂冠,聊以藏拙。家居洞庭之滨,衡山之阳,有薄田二十亩,古籍千余卷。鸡黍桑麻,差足自给,枕书抱膝,颇能自娱,非避东海之滨,欲卧北牖之下。”这就叫人疑惑。原因当然不是他所说的“无建设之力,乏经世之才”,这里头有历史渊源的原因,也有“共和成立,恢复之目的已达到,建设之事业孔多”的认识原因,还有政见分歧: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我先烈义士以头颅血肉购得”的共和成果让袁占了,这让李燮和无法接受,他也就只能“解甲归田”了。后来,黄兴任南京留守,李燮和被委为长江水师总司令,但全国政权落入袁世凯之手,孙中山都只做了个全国铁路总办,李燮和又能做什么?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已成水月镜花。因此,“二次革命”后,李燮和只能退隐北京做寓公了。

  没想到,在北京又陷入“筹安”的政治漩涡。

  万花筒的历史给了李燮和多色彩的命运。

  (本版除署名照片外,均为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