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文化视点 > 正文
让湘剧的火种延续
2011-12-09 22:44:17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国斌] [责编:蔡矜宜] 字体:【

  让湘剧的火种延续

  本报记者 李国斌 通讯员 陈建元 黄娜丝

  在去年全省县级剧团优秀剧目展演中获金奖的《洣水魂》,今年11月中旬参加了株洲市优秀剧目展演,观众看完后纷纷表示,好多年没看过这样感人的戏了。

  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湘剧,近年来面临人才凋零、观众流失、市场萎缩。作为仅存的县级湘剧团,茶陵县湘剧团也举步维艰,但该剧团演员始终保持着对湘剧的热爱和坚守,在缺少人员和资金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创排出大型湘剧《洣水魂》。12月3日,记者来到茶陵采访,感受到他们对湘剧艺术的执著。

  “宁愿少发一个月工资也要参加展演”

  上世纪80年代末,作为传统戏曲的湘剧由盛转衰,这也成为茶陵县湘剧团发展的“分水岭”,1985年后,剧团便再也没有排过30人以上的戏。

  2010年初,省文化厅下发通知,决定下半年开展全省县级剧团戏剧展演。得知消息后,茶陵湘剧人觉得,这不仅是一个展示湘剧魅力的舞台,也是展示茶陵湘剧团实力,扩大茶陵湘剧生存发展空间的绝好机会,“绝不能放过!”

  演一台大戏,需要60余万元经费,乐队人员需要近30人,演员也要几十人。对茶陵县湘剧团来说,创排大戏不管是人员还是经费都严重不足。在动员会上,剧团老演员发言表态:“宁愿少发一个月的工资,也要排部大戏参加全省展演。”铿锵的话语,激发出了大家的积极性,会后每人自觉筹资1000元启动创排。就是用这笔资金,从长沙市湘剧院请来了曾获得文华奖的黄国强导演。

  上台是演员,下台做伙夫

  经过和有关专家商定,剧团决定重排上世纪80年代曾排演过的《玉姑》。该剧写的是井冈山和湘赣革命根据地时期,茶陵女青年玉姑与红军战士李春牛的革命爱情故事。导演黄国强对剧本进行了改进,充分挖掘人物内心情感,让“玉姑”的形象更丰满,并改名为《洣水魂》。

  茶陵县湘剧团有在编职工30人,另聘请了临时工8人,而《洣水魂》除了需要30人的乐队,还需演员近50人。省湘剧院和长沙市湘剧院派出演奏人员近20人支援茶陵,剧团一些从未登台的幕后工作人员和退休老演员,也参与演出。已经离开剧团20年的吴玲和蒋湘媛,登台再次出演“玉姑”和“霞姑”。排练正是炎炎夏日,每天从早晨8时开始,一直到深夜零时。从6月21日导演进场,到7月20日第一次彩排,仅29天时间,《洣水魂》就赶排出来了。

  因为经费迟迟没有着落,为节约开支,剧团演员们甚至做起了伙夫。排练之前,他们拎起篮子,买菜购米;排演结束,他们换下戏装,系上围裙,给请来的演奏人员做饭。做好饭后,剧团的职工再自己回家吃。

  2010年8月9日,《洣水魂》正式在茶陵影剧院公演。县领导被演员们执著的精神感动了,拨款40万元,并想方设法从省里争取到20万元资金支持该剧。去年10月举行的全省县级剧团优秀剧目展演中,《洣水魂》一票难求,应观众要求,还加演了一场。

  希望湘剧的火种在茶陵延续

  《洣水魂》获得了成功,但如何让湘剧的火种在茶陵得以延续,这是茶陵县湘剧团最关心的问题,也是记者想知道的。

  剧团的前身为仁和班,1950年由县政府接管,后更名为茶陵县湘剧团。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传统戏曲逐渐衰落,湘剧团也步入困境,到1989年只剩下10多人。“当时有门路的都走了,我们咬紧牙关坚持了过来。”老团长黄晓燕说。

  2008年,剧团与县影剧院合并,办公地点也搬到了影剧院。目前,全剧团只有两间可用的办公室,连存放演出设备的仓库和专门的排练场地都没有。更让老艺人们忧心忡忡的,是剧团人才青黄不接。剧团所有演员中,30岁以下的只有3个。近几年剧团先后招了10多个年轻演员,由于待遇不好,练功辛苦,又陆续走了。“没希望、没盼头,留不住人啊!”老演员杨荣华感叹。除了少演员,剧团缺的还有作曲、编剧、乐队和幕后工作人员。副团长谭建国说,一场演出,演员常常还要负责装台或兼任幕后工作。

  团长谷可娥表示,希望有关部门能增加经费、编制、人员,把剧团作为公益性保护传承机构,并出台措施对湘剧进行宣传、普及。“《洣水魂》是演员们花费大量心血创排的剧目,希望能获得赞助进行公演,发挥出它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