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文化视点 > 正文
“就让圆明园静静地躺着”
2011-12-06 22:47:23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杜浩] [责编:蔡矜宜] 字体:【

  杜浩

  近日,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就加强国家文化中心建设提出九大建议,其中提出有关研究论证恢复重建圆明园的建议,圆明园管理机构则称可有选择恢复部分建筑。这引起了社会广泛的热议和争论。

  这种争议的焦点,主要以对圆明园进行修复的“重建派”和保持圆明园历史原貌的“废墟派”为代表。

  对于圆明园的“复建”,国内的一家著名门户网站在广大网民中进行了调查,结果有5212人反对,361人赞成,比率几近15∶1,这说明“复建”圆明园的动议,民意支持率很低。“废墟派”中的代表、坚决主张保留圆明园的文化人叶廷芳近日在《人民日报》撰文认为:“复建圆明园”这一动议令人深思,按照这一动议,仿佛在遗址上大兴土木就意味着“文化建设”,而不问这一遗址的性质和价值!照此思路,全国众多的建筑遗址,诸如秦代的阿房宫、汉代的未央宫、唐代的大明宫以及历朝历代的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等等,都得“重现昔日的辉煌”。这不啻一场文化大劫难!文物是什么?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人类得以延续的生命记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家园。而圆明园遗址则更与众不同,它包含着300年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有着非同寻常的价值,她是中华民族最后那段苦难历史的大地纪念碑,见证着封建统治者的穷奢极侈,见证着中国能工巧匠的杰出智慧,她是帝国主义侵略强盗的作案现场……

  在圆明园的“重建”和“保留”的争论中,主张复建圆明园也好,还是保护历史遗迹也好,表现出的历史评价、历史观点,鲜明对立,龃龉不同。这些不同的看法,反映着对历史的态度问题,也是一个历史观的问题。其实,这也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历史文化问题:圆明园向何处去?是要历史的真实,还是认为历史可以复制?是直面“废墟“,还是 “重建辉煌”?是尊重历史真实,还是人为地造一些虚假的代用历史?

  一些文化现象让我们看到,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已经使历史传统出现断裂的危险,甚至断裂已经发生,一些传统的形式或历史的样式已经不能存留下来。这也是世界上其他许多民族面临的问题。面对传统和现代的距离感、历史与存在的裂缝,人类会表现出根深蒂固的精神本能,意识到一些不可代替的东西尽管现在还不被理解,但也应仔细地将它们保护起来,而且,这已成为人们共同的历史文化意识。

  我们的文化本性中包含着历史性。人不是通过沉思自己,而是通过历史,才发现了人是什么,我们唯一要求助的是历史的证明。而历史遗迹,则是最直观的历史。圆明园的历史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民族的耻辱,帝国主义侵略的证据,民族奋进的精神动力……这是每一个中国人不能磨灭的历史记忆,不能忘却的历史知识,和应该树立起来的历史观。

  所以,对今天的圆明园来说,应从尊重历史的客观性出发,不去人为地改变历史真相。因此,圆明园最好的存在方式,历史性的生存的方式,或许也就不辩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