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锦绣神州开画卷,筑巢引凤堪嗟。迎宾击缶更鸣笳,祥云擎圣火,龙虎斗京华。回首百年惊旧梦,沧桑变换争夸。醒狮漫舞喜无涯。一方中国印,红染五洲霞。”河北廊坊诗词爱好者王少峰的一首《临江仙·北京奥运成功举办》,引来众多“粉丝”追捧,也折服了广大评委,最终获得首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诗词类一等奖。
诗词和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时代,各种文化相互融合和碰撞,中国传统文化更显示出其价值。12月2日,全球华人华侨广泛参与,用诗词、楹联形式反映时代风貌的首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在长沙落下帷幕。耄耋之年的老人和10岁学生同台竞技,中华传统文化在这里薪火相传。
60多个国家和地区华人华侨参与
首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自2010年8月启动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广大诗词楹联爱好者积极参赛。大赛共收到全国各地及海外63个国家和地区华人华侨参赛作品12万多件,其中诗词8.5万余首、楹联3.5万余副。大赛官方网站点击量达600多万人次,最高日点击量达10万多人次。
记者从大赛组委会了解到,全国333个地、市级行政区域,有321个行政区域的诗词楹联爱好者投稿参赛,覆盖面达96.5%。境外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参赛热情很高,港澳台和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纷纷一展身手,港澳台同胞来稿1200多件,5大洲几十个国家的华人华侨来稿1000多件。参赛人员不仅有专业从事诗词、楹联工作的人,也有工人、农民、老师,还有大、中、小学生,年龄最长者92岁,最小的10岁。
众多境外来稿中,以思乡和歌颂祖国为主题的作品最常见。香港曾剑之的《井冈魂》、加拿大李林的《蔡廷楷将军故居塑像》、美国陈超露的《海外相思曲》,更是在诗词角逐中脱颖而出,获得优秀作品奖。
本次大赛充分利用手机、网络等现代化传播方式,建立了专门的网站——中国百诗百联大赛网,将其作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平台。大赛的12万多件投稿作品中,网上投稿占了总投稿量的95%。
辽宁“杨家军”投稿368件
为了更好地参加这次大赛,湖南、广东等10多个省份的诗词楹联协会专门发文,号召会员投稿。常德市等10多个市级诗词协会将会员的作品筛选后,再寄给组委会。大赛中,湖南的诗词和楹联爱好者踊跃参赛,共投稿25102件,占全部参赛作品的20.81%。
辽宁沈阳的市民杨晨晓,还召开家庭会议,组建了49人的“杨家军”参赛,各人创作的诗联作品,相互修改后才投稿参赛。这支“杨家军”,共投稿368篇,其中诗词77首、楹联291份。他们的诗词和楹联内容涉及歌颂家乡、反腐倡廉、文化批评、赞扬美德、节日纪念、风景名胜等多个方面。杨晨晓告诉记者,参赛的49人年龄在18岁至75岁之间,涵盖了3代人,9个小家庭出现了“夫妻同上阵、父子同参赛、母女同投稿”现象,还有各家庭间兄弟姐妹“同题联手”的。
生于1987年的陈亮,获得楹联类二等奖,是最年轻的获奖者。陈亮是四川内江人,2008年从苏州大学毕业后,在《对联》杂志社北京编辑部工作至今。2006年,他一次上网偶然进入了联都网站,方知对联为何物,也找到兴趣所在。从那时开始,他一边学习对联,并试着参与一些全国大赛,在参与中学习进步。他说,参赛不在于获奖,享受的是参与的乐趣。
已从事诗词和楹联创作近60年的长沙人周海斌,一人独揽两奖,他分别获得了诗词类和楹联类三等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能启迪人的智慧,开拓人的眼界,包含着许多人生哲理。在当今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提倡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周海斌说。
诗词楹联发展史上“标志性事件”
省文化厅厅长周用金认为,本次大赛有立意深、规格高、形式活的特点。首先是立意深。诗词、楹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组织这个大赛,就是打造一个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诗词、楹联蕴含的思想价值、艺术特色,从而达到普及诗词、楹联知识,以培养更多诗词、楹联创作人才,创作出更多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为谱写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做出贡献。其次是规格高。本次大赛是湖南省政府发起,由文化部、中国文联和湖南省政府联合主办的国家级赛事,规格之高,在诗词、楹联界前所未有。再次是形式活。建立了专门的网站中国百诗百联大赛网,投稿简便、快捷,投稿即发表,同时给诗词楹联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相互切磋、交流的平台。
由于大赛规格高、参与人数多、社会影响大,被诗词楹联界称为诗词楹联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是诗词楹联走向复兴繁荣的“分水岭”。周用金表示,百诗百联大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繁荣探索了一条全新路径,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诗词楹联知识搭建了平台,有望成为中国又一张文化名片,以后将每两年举办一届。
“中国传统文化是不能忽视的。”中国楹联协会副会长、湖南省楹联家协会主席、大赛楹联评审委员会主任余德泉认为,要建设文化强国,不仅要善于吸取外国的优秀文化,更重要的是要努力弘扬我们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高国人的文化素质。百诗百联大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产生了很好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