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缕缕乡愁化为笔下灿烂 【曾佰龙】
2011-11-22 21:50:34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曾佰龙] [责编:蔡矜宜] 字体:【

  缕缕乡愁化为笔下灿烂

  ——解读齐白石的“湘潭情结”

  曾佰龙

  

  齐白石作品

  湖湘文化的重镇,莲花掩映的土地。一代艺术大师齐白石从湘潭走向世界。湘潭为齐白石提供了精神支撑和创作题材,他也成为湘潭的艺术代言。

  “牛角挂书牛背睡”

  1864年,从安徽砀山迁徙而来的湘潭晓霞山齐氏家族诞生了一个小孩,取小名叫阿芝。他是晓霞山齐氏的第18代孙,阿芝便是齐白石。

  跟许多贫困家庭中的孩子一样,阿芝没有接受很好的正规教育,只读了半年书就辍学了。在放牛、砍柴的空暇,阿芝总是拿起书本诵读。后来,齐白石写诗记述当时的情形:“牛角挂书牛背睡,八哥不欲唤侬醒。”

  阿芝7岁开始作画。齐白石研究学者李季琨说:“齐白石的绘画天赋在幼年时期就开始显现。凡是他见过的,都能画得出。他先画钓鱼的老头儿,然后又画家禽、飞鸟、虫鱼。乡下有很多写生题材,如青蛙、螃蟹、蜻蜓、蝴蝶、鸡鸭鱼虾等,这些都是齐白石早年喜欢画的。”

  家境贫寒,阿芝的家人并不支持他作画。祖父斥责他是“不务正业”,祖母则说:“三日风,四日雨,哪见文章锅里煮。”后来,齐白石的一批画卖出去了,并且卖了好价钱,家人的看法才改变。

  为了维持生计,16岁的阿芝开始干木匠活,并学习雕花工艺,成了远近闻名的“芝木匠”。后来,齐白石得到了一本《芥子园画谱》。齐白石纪念馆馆长、画家王志坚说:“齐白石接触到《芥子园画谱》后,他觉得雕花工艺已经不再神秘高深,他的内心开始孕育崇高的艺术理想。”

  “廿七年华始有师”

  在齐白石的艺术之路上,一位乡贤对他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位乡贤就是胡沁园。他十分赏识齐白石这位青年雕花匠的才华,并给了他无私的帮助。

  王志坚说:“26岁至27岁之间,齐白石开始疏远木匠活。这一时期,他结识了当地的民间艺术名士胡沁园,并结为师徒。齐白石在胡沁园门下,学习中国工笔花鸟,主攻虫、草。学习期间,他的艺术之路发生了180度的转轨,颇有声名的‘芝木匠’已成为历史。”

  胡沁园是齐白石的第一位老师。齐白石在古稀之年曾作《往事示儿辈》诗:“村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这里的“师”指的便是胡沁园。也正在这一年,阿芝取号为“白石”。

  随后,胡沁园又引荐齐白石认识陈少蕃,让他跟随陈少蕃学习诗文。齐白石后来又认识了经史大家王闿运,并成为王闿运的入室弟子。从此他的文化艺术素养进入了新的层面。王闿运曾笑着说,他有一个铁匠学生,有一个锡匠学生,一个木匠学生。“王门三匠”成就了一段师门佳话。

  对于齐白石的成名,曾任湘潭市文联主席的作家赵志超认为:“齐白石出身穷苦,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勤学苦练,发奋成才。他的成功和湘潭的胡沁园、陈少蕃、王闿运等人的提携是分不开的。齐白石拜他们为师,是他艺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所以说湘潭人成就了齐白石。自此以后,他开始由民间画师逐渐转变为文人画家,最后成为蜚声中外的艺术大师、世界文化名人。”

  “咬定莲花是故乡”

  齐白石在湘潭生活了40多年。旅居北京,故乡的亲友乡邻和山水草木总让他魂牵梦萦。

  齐白石57岁离开家乡北上时,曾写过一首题为《避乱携眷北来》的诗,诗中曰:“回头有泪亲还在,咬定莲花是故乡”。此诗真切表达了他内心强烈的恋乡之情。齐白石在《书梦》诗中写道:“难舍吾庐近晓霞,昨宵扶杖梦还家。”其诗篇中还有这样的诗句:“石榴子熟西风急,蔬菜根香秋雨凉。君返长沙逢老赵,为言白石苦思乡。”

  对于齐白石书法中的故乡情结,湖南科技大学教授周平感受颇深:“我记得齐白石有一幅融多种字体于尺幅之中的晚年书法佳作,书写的是自己的一首诗:‘宅边枫树坳,独坐无邻里。忽闻落叶声,知是秋风起。杏子坞外山,闲行日将夕。不愁忘归路,且有牛蹄迹。’杏子坞是他家乡老宅的屋场,牛蹄迹是他儿时放牛的痕迹。这种情结虽藏于字后,却跃然于纸上。”

  齐白石晚年时曾说:“余欲大翻陈案,将少时所用过之物器一一画之。”于是,家乡的箢箕、锄头、葵扇、油灯……这些从来登不得大雅之堂的物件,一一进入他的画中。“余日来所画,皆少时亲手所为、亲目所见之物。”晚年齐白石对家乡的思念溢于言表。

  乡愁还体现在他的印章中,如“故乡无此好天恩”、“莲花山下是吾家”、“望白云家山难舍”等等。他的一方著名的朱文巨印“中国长沙湘潭人也”,更是说明他虽身居北京,但总不忘自己是湘潭人。

  “昨宵扶杖梦还家”

  齐白石在《书梦》诗中写道:“难舍吾庐近晓霞,昨宵扶杖梦还家。”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齐白石画着家乡的一草一木、花鸟虫鱼,走向了世界。画里乡愁多撩人,诗文深处更有情。他的艺术乡愁也随之被越来越多的人领悟。

  湘潭画家陈小奇一直景仰齐白石的艺术风范,他说:“站在一个世界的视野来看,齐白石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这种文化精髓与白石老人的故乡情结以及作品中所表现的那种既浓又淡的乡愁息息相关。齐白石的这种乡愁是很宽泛的。画家早年在田畴收获的稻黍稷豆,在园中种植的白菜萝卜,在山上采摘的蘑菇竹笋,在田野里的犬豕牛羊,在小溪里的螃蟹和虾等等;即使是那些令人生厌的如:偷油啃书的鼠、避之犹恐不及的蛇、干扰念书的飞蛾、惹人生烦影响休息的蚊蝇,这些统统为昔日的宫廷画家、文人士夫所不屑图画的事物,无不成了齐白石画中的题材。”

  乡愁的挥洒,成就了齐白石独特的艺术特质。在齐白石的艺术人生中,湘潭是他文化苦旅中一个永恒的驿站。乡愁是他心灵版图里一个重要的支点,乡愁也是他艺术坐标上一个永恒的重心。

  大师在思念着故乡,故乡也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和追慕着这位艺术游子,这种追慕跨越了时空。湘潭修建了齐白石纪念馆,将齐白石故居列入重点保护单位,并建起了齐白石公园。公园内的五组齐白石雕塑,生动地再现了大师的一生。

  故乡人民为了传承他的艺术品德,弘扬他的艺术精神,分别于2004年11月和2007年9月,在湘潭市举办了两届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第三届艺术节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并将于本月底拉开帷幕。

  “暮年背井闯京华,冷寺挑灯花。雄心变法衰年起,十年砺,寒苦生涯。喜遇名家赏荐,夕开画派一家。”诗人野渡梅在《寿阳曲过风入松·白石大师》中表达了自己对齐白石无尽的怀念。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齐白石纪念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