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愿红色艺术永葆青春活力 【胡光凡】
2011-10-31 23:29:15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胡光凡] [责编:蔡矜宜] 字体:【

  今年以来,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契机,红色艺术的热潮在神州大地不断高涨。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湖南,文坛艺苑更是繁花似锦一片红,不仅为党的90华诞营造了喜庆、和谐、热烈、昂扬的良好氛围,而且优化了全社会的文化生态和娱乐生态环境,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

  国人历来很看重红色,视“朱”(大红)为正色。刘熙《释名》说:“赤,赫也,太阳之色也。”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色彩的象征意义远远超过其审美意义。人们由红色联想到火、光明、鲜血以及热烈、温暖、革命、壮烈等抽象意义,给人以力量与振奋。

  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年代,那些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艺术,都被称为红色文化和红色艺术。诞生于建国之初的一批“红色经典”,重现了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些,都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在经历了文革后一个时期的沉寂之后,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红色艺术作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和主旋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新受到人民群众的青睐和文艺家的高度重视,并在创新中获得很大发展,呈现出小说与影视同热、改编与原创共荣的兴旺局面。尤以根据“红色经典”改编的作品,几乎抢占了影视银屏的半壁江山。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建党90周年,新创作的红色艺术作品更如雨后春笋,令人目不暇接。

  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时下的红色艺术,无论是题材内容、主题,表现形式、手法和艺术风格,或者是制作技术和传播手段等,都更加百花齐放,多姿多彩,许多优秀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品位攀升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红色艺术已进入一个审美的新阶段。日前评选出的第2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作品中,红色题材的作品占了将近一半。许多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反映:现在的红色剧越来越好看了,身边看红剧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有人说得好:欣赏红色艺术经典的过程,是观众聆听“伟大心灵的回声”的过程。红色艺术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的再度兴起和繁荣,其意义远不止于“怀旧”而已,实际上象征着中国社会对于伟大、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美好的道德情操追求的回归,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构。

  实践证明,繁荣发展红色艺术,既需要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倡导,更需要有一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创作队伍;不仅要有老一辈文艺家的关怀和传、帮、带,尤其要吸引更多优秀的中青年艺术家和媒体人参与创作与传播。

  湖南具有极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了将这种优势最大程度地转化为文艺创作和文化发展的优势,许多文艺家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评论家雷达说过:“创新的核心,是要找到我们时代的审美元素和风格精神,找到与时代审美前沿相契合的新的形式和新的语汇。它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精神上的创新。”这话很在理!我省就有这方面的成功范例:包括《恰同学少年》和《湘江北去》等在内的“红色剧”的成功就离不开创新。对这些经验,只要我们认真加以总结,就可以成为提升红色艺术的审美品位的重要推动力。

  综观近年来改编和原创的一些红色艺术作品,其成就是众所公认的,但离时代和人民不断提高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总体而言,一般性的作品多,真正达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完美结合,堪称当代“经典”的传世之作还不是很多。

  人们期待着红色艺术思想艺术质量的整体性超越,期待着更多的精品力作问世!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繁荣发展红色艺术对“提高民族素质,塑造高尚人格”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在提高质量上狠下功夫,再接再厉,常抓不懈。这也就是说,红色艺术的创作、传播和欣赏,不能仅仅是为了“献礼”,不能成为短期行为和“应景”之举,否则大庆一过,“红”潮也就烟消云散。

  在建设文化强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我们要更加注意处理好“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关系,在审美形态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中,始终把红色艺术放在突出地位。充分调动广大文艺家和媒体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精神,加强战略谋划、总体策划、品牌培育和市场开发,促使红色艺术向着健康、坚实、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样,我们的红色艺术就能永葆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