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新声 > 正文
紧紧依靠群众做好纪检监察工作
2011-10-09 23:58:02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申伟亮] [责编:周静] 字体:【

  紧紧依靠群众做好纪检监察工作

  申伟亮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回顾了党依靠人民群众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的革命史,深刻提示了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做好纪检监察工作,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紧紧依靠群众,赢得广大群众足够的信任和支持。这样,纪检监察干部的耳朵才会更灵、眼睛才会更亮,才能开辟出工作新天地。

  群众的“脸色”是纪检监察工作的“晴雨表”。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的“脸色”里包含着许多真实的东西,是评判干部勤政廉政的“显示屏”,也是鉴定纪检监察工作好坏的一面好镜子。纪检监察工作思路对不对,方法科学不科学,有没有好的成效,合不合群众的心愿,从群众的一言一行上就能明察秋毫。看群众“脸色”办事,是作风务实的体现,秉公办事的前提,凝聚人心的保证。纪检监察干部要矫正视角,让群众“把脉”,善于在“一枝一叶”中察群众之言、观群众之色,从“一颦一笑”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找到工作的重点和盲点,集中力量解决群众最敏感、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重拳治理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从而把群众拥护的事情做得更好,把“跑偏”的工作及时纠正过来。

  群众的“眼睛”是纪检监察工作的“X光机”。江泽民同志曾把群众路线喻为透视干部心灵和内心世界的“X光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任何狡黠的贪官都逃不过群众的眼睛,在众目睽睽下都会无处循形,直露“原形”。“天价香烟”和“风流日记”等事件就是网友通过网络首揭的。群众是最好的“便衣纪检员”、“特别监督员”,他们比“电子眼”更灵敏,比“微服暗访”更管用,可以说是纪检监察工作最好的“雷达”和“显微镜”。在反腐的高压态势下,腐败的伎俩越来越“高明”,赤裸裸的“看得见的腐败”和“即时腐败”越来越少,腐败出现了边缘化、期权化新特点,腐败的保护色和隐蔽性得以增强,防治难度越来越大,腐败与反腐败开始进入“地下较量”,转为“隐性对抗”。虽然纪检监察干部的素质在不断提升,反腐的手段也在不断改进,但对于隐藏得更深的腐败,有时难免“看走眼”。因此,需要广大群众来当反腐的“卧底”,对党员干部全天候特别是八小时工作之外进行“地下监督”、“隐性监督”。纪检监察干部要学会用“群众的眼睛”,努力拓宽和畅通群众的监督渠道,大力发动群众检举、揭发腐败,鼓励群众大胆、主动监督。

  群众的“耳朵”是纪检监察干部的“助听器”。“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曹操握发吐哺、兼听广纳,袁绍却拒谏饰非,不纳忠言,单从“耳朵的对比上”,曹与袁便高下立见。党员干部生活在群众之中,群众不可能不有所耳闻。群众长期在基层、在一线,能及时随地广泛听取到“原生态”的声音,更易了解到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掌握基层较为真实全面的情况。纪检监察干部人少事多任务重,其特殊的身份和所处的工作环境注定有时候难以听到真话,难以及时掌握全面的情况,必须借助群众的“耳朵”。纪检监察干部要自觉放下架子,采取秘密走访、多次回访、暗约知情人等多种途径主动深入到群众中去,恭听群众掌握的有关当事人的社会关系、活动范围、人际交往和个人活动往来等信息,全面搜集涉案的直接证据或间接证据。要落实激励和保护制度,充分激发群众主动搜集和提供线索特别是负面信息的热情,必要时还可以让群众充当业余“侦察员”,探听涉案隐情,协助办案。

  党与群众历来就是鱼水关系,群众的议论、评价、褒贬是反映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好坏的一面镜子。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十七届六次全会上指出:反腐败斗争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才能取得胜利。实践表明,纪检监察工作做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依靠群众、得到群众支持,是否让群众广泛参与。纪检监察干部要深入联系群众,充分相信、依靠群众,打造便于群众参与的监督平台,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