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江漂流,如在诗里徜徉。”
9月21日,在中国首届湘江全流域漂流活动闭幕式上,一位漂完全程的漂流队员告诉记者。他所说的,应是指湘江美景如诗如画。
诗与美,本就是如影随行。“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送人发,送人归,白蘋茫茫鹧鸪飞。”历史烟云里,无论是过客还是归人,都曾被这条江的绝美与柔情所打动;“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荏苒时光中,无论是豪杰志士还是村野匹夫,无不被她的壮丽和深遂所折服。
千里流诗,胡不大美?
但这美绝不能变成仅能用文字和诗歌来凭吊的美。
沿岸工厂废渣废水肆意注入,沿途居民生活垃圾无序倾倒,一路的挖砂船凿出千疮百孔,杂乱河鱼馆给她蒙上粗陋面纱。
如诗的美丽,也经不起这样无情的倾轧。
所谓“母亲河”,承载的是哺育和回报两个宏大命题。对于其养育的子民,这条大河对于他们的意义绝不是一个经济发展的华丽舞台,而是他们相守一生的生活场景,其终极追求不是利用也不是开发,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湘江很美,要好好保护”是这次漂流活动中我们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我们发现,这条母亲河最让人感触的并不是那些宏大叙事的深沉抱负,而是那些细致入微的生活情怀。
诗意的栖居,成为一个我们可以触摸和拥抱的梦想。
19世纪,荷尔德林以一个诗人的直觉与敏锐,意识到随着科学的发展,工业文明将使人日渐异化,为了避免被异化,他呼唤人们应当寻找回家之路。这,正是我们湘江三问的最后一问。
显然,也是最为沉重和迫切的。
【湘江三问】华声在线“保护母亲河·妙盛湘江行”咏叹调(之三)
何处大美返自然
本报记者 杨博智
“岳阳楼,我们来了!”9月21日,秋高气爽,阳光正好。
历经17天风雨兼程,漂行817公里后,38名漂流勇士和11名环保志愿者抵达终点--洞庭湖畔岳阳楼,为中国首届湘江全流域漂流大型公益环保活动划上一个圆满句点。
“从源头到终点进行全面漂流勘察,并且动员方方面面来关心、维护、治理一条河流,这在全国开了先河。”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曹伯纯对活动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但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都似乎有些“意犹未尽”。
“漂流活动虽然圆满完成,但我们对于母亲河的关注将如湘江波涛,连绵不尽。”代表活动承办方华声在线致辞的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覃晓光表示,作为省内的主流媒体,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及其旗下媒体还将继续用报道和行动呼吁关注保护母亲河。
“希望保护湘江母亲河的行动有如湘江水,奔腾不息。”闭幕式上,表达这种愿景的还有全程支持活动的妙盛国际企业孵化港专家顾问团顾问邱则有,“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环保事业中来,就像这洞庭波涛,滔滔不绝。”
当然,这“意犹未尽”还可以有另一种解读,那就是大家对于湘江的保护、开发、利用,对于母亲河的未来还有更为宏大的憧憬。
大美湘江,绝不仅仅是指江水变清流,富庶达天下,而最终是要实现大美返自然。
“诗意的栖居”,正是这一愿景最好的注脚。
流淌美丽
苹岛,又名萍洲,潇水与湘水汇合处。
9月8日,漂流船队进入湖南境内遇见的第一处美景正是苹岛。
这潇水与湘江的合流处,自古便誉为佳处。来往船只如梭,风帆与洲相映,橹声与鸟语共鸣,诗情画意,风物宜人,潇湘八景中的“潇湘夜雨”即指于此。
“潇湘秋水澈底清,碧山如带照波明。随波转望忘世情,翠鸟趁鱼时一鸣。”古诗所描绘的风景,很容易让人忘却时光流转,但时隔千年,漂行船员看到的景象仍是小岛四周环水,高洁幽静,岛上古木参天,竹蕉繁茂,风光俊秀。
和漂流船队同行的另一支队伍--湘江流域环保考察队由此上溯去了潇水源头。环保志愿者何建军发回的报道是,潇水源头及入永州那段流域,水依然是那么蓝,让所有人都感到十分欣慰。“希望未来的湘江,都像潇水源头那么清澈、那么美丽。”
一路北行,湘江的风景,流诗淌美。
9月13日,漂流船队行至衡阳石鼓书院,并在这个千年书院岸边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郁葱青翠护层阴,仙洞危楼半出林。万户晓烟明夹岸,两江流水抱孤岑。”穿越千年岁月,湘江上的石鼓书院美景依旧。
9月18日,桔子洲头,漂流船队受到了长沙城的热烈欢迎。
因湘江之名,长沙城实有天赐之美。穿越长沙主城区,湘江赤壁如霞,白沙胜雪,垂柳若丝,樯帆似云已经让人眷恋,再添上“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诗篇助兴,湘江给足这座城豪气干云的理由。
“若不是天赐,怎会在城市的心脏,在山水包裹之中,抛下这样一方神奇的土地?”站在橘子洲头,本次活动总指挥江岸感叹橘洲大美,“有山的厚重,更兼水的灵动。肃立洲头,看万山红遍,鱼翔浅底,个体的渺小与思绪的无涯刹那交汇,你会脱口而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宏大诗篇。”
从长沙往下,不到几下公里的地方,则是另一方美景。
“黄鸡婆生蛋咯咯哒,一哒哒到万家坝。收拾篙子收拾桨,慢慢细细到靖港。靖港有个观音阁,碰个朋友打酒喝。一杯酒,顺了风,看哒看哒到湘阴。”五十多年前,长沙城内广泛流传这样一首儿歌。随漂流船队采访的摄影义工们听说第二天要从靖港出发,无不欢欣雀跃,因为那确实是一块值得拍摄的美地。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花江上路,不觉到君家。”这是在古诗中所描绘的靖港之行。在美妙的儿歌中,在旧时光的意境里,“有景有花开,有梦有朋友”的白描让靖港的美在传说中渐渐清晰。
不遑论八百里洞庭的壮美和千古名楼岳阳楼的厚重,湘江之行的美丽已经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每一个人的面前。
所谓流诗淌美,湘江绝不虚言。
时光伤痕
有人说,时间是最伟大的剪辑师。
如果说我们此前所看到的美丽湘江,或多或少受了些诗歌的美丽蛊惑,那么穿越千年,通过这些我们锁定的美丽,又会看到什么?
“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
穿越岁月,一路流淌美丽的湘江,给我们留下的是难已愈合的时光伤痕。
依然是苹岛,让我们换一个视角。搭乘海事局的海巡艇,华声在线记者围着这个秀美的岛转了一圈,虽不像下游一样被挖得千疮百孔,但和这里秀美的江水格格不入的一艘挖砂船和堆在岛上的众多沙堆还是烙伤了我们的眼。
苹岛的伤还远不止如此。在宏大的规划里,苹岛将成为湖南水运的一个重要起点,湘江千吨级的通航便是自这里始。但实际境况是,因上游水源枯竭,水位下降,目前这里300吨的通航都已是奢望。
枯水和筑坝,让苹岛变成了“孤岛”。往上,游东安境内的湘江电站筑坝拦航,早已经让广西过来的船只能望岛兴叹;往下,从苹岛出港去衡阳的船,因为枯水的原因,也经常一去不返。
如果说在苹岛这块潇湘合流仍非常清澈的水域,我们还非常认真地把对面一个化工厂的存在当成眼中钉的话,那么随后的所见所闻,让我们对湘江的伤变得越来越“淡定”。
仍然是衡阳,石鼓书院。9月13日,衡阳站的欢迎仪式结束后,摄影义工徐晖铭拿着他拍的一张图片与我分享。从他的视角看过去,远处的石鼓书院确实很美,可是岸边的一排用作水上餐厅的渔船和水中漂浮的垃圾却异常刺目。
橘子洲头,尴尬不断。“在准备长沙站欢迎仪式时,我们非常纠结。”漂流活动陆地组组长刘卓向记者诉苦,“找遍橘子洲头,我们发现最近的上岸点也要到湘江一桥旁的一个水文站,但欢迎仪式地点却定在洲头青年毛泽东雕像前,若从这里上岸,队员需要扛着漂流艇步行几公里到仪式现场,对于已经漂行了六百多公里的队员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没有办法,活动组委会只能紧急在洲头用手脚架搭了一个临时舷梯,仅这一项就动用十几人力,花费不菲。
另一事件让长沙海事局的工作人员也陷入尴尬。为了到江中拍一张有主席雕像背景的好照片,摄影记者王立三和海事局负责护航的海巡艇联系,希望他们能到船员上岸的地点接他上船。热心的海事局工作人员派了最小的一艘海巡艇准备靠岸,没想到在离江边二十几米的地方就搁浅了,深陷泥中。一位工作人员无奈在呼啸的北风中脱掉衣服,下水推船,最后还是在漂流队员的帮助下,才逃脱泥潭。
长沙的欢迎仪式隆重而热烈,但或许是因为尴尬不断,当我无意转身看到青年毛泽东雕像,突然发现,主席深邃的眼神里,似有忧伤。
我想,他的忧伤或是源自时光在这条母亲河身上刻下的伤痕。
诗意栖居
湘江漂流中,华声在线刊发的一组图片,深深打动了我。
那是摄影师田年经拍的一组名为《引人注目的征程》的图片,他独辟蹊径,采用人江呼应的双重视角:漂行船队在江中成了岸边钓叟、船夫、游人的一道风景,而这些普通人对这条江、这些船的注目却变成摄影师镜头里的风景。
但打动我的并不是拍摄者视角选择的匠心独具,而是这些图片所流露和渲染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那即是,与江相依,同江而美。若不是摄影师的细心观察,你会惊觉,我们离开这样的美丽已经很久。
面对这些如诗如画的美丽,我陷入沉思。我们保护母亲河,究竟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重现千里湘江的百舸争流?为了重归鱼翔浅底的清澈江流?是一座座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的水电站?是一栋栋为提振楼市倚江而建的江景房?是一条条为供人游玩而人工堆砌的风光带?
豪无疑问是,但这绝非我们追求的全部。
所谓大美,回返自然。
诗意地栖居,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而湘江母亲河的科学、协调、持续发展则是这一美妙梦想的基石。
曾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中国一个代表团赴德国考察内河航运,看到莱茵河通过人工运河与多瑙河、美茵河、萨尔河沟通,航道网络四通八达,内河开发运用多级低坝逐步延伸技术,兼顾发电、航运、灌溉,赞叹不已。主人则说:“这是从中国皇帝那里学来的。”开通大运河沟通南北水系实现南北物资交流,加上祖先创造的治水技术,在莱茵河演化成系统的内河开发方式,而我们自己反倒忘了系统开发,常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粮食,便围堰造田,全不顾航道堵塞;要电、要灌溉,则拦河造坝,却忘了给船留一个通道。
毫无疑问,湘江的保护开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现代商品经济头脑,需要用系统的观点,处理密集产业带的建立、陆运和水运、航运和发电、灌溉、乃至环境保护、旅游发展等问题。但所有的这些举措,都是指向一个命题,让人与自然最终能和谐相处,让人可以诗意地栖居在这条大江两岸。
或许你会问,怎样才能实现诗意地栖居?
“无虑一身轻,小住为佳,高枕半江明月;有缘千里聚,大杯须尽,放歌三叠阳关。”挂在靖港的这一幅情趣横生的对联,描写的莫不是诗意的生活?“驿亭幽绝堪垂钓,岩石虚明可读书。欲买愚溪三亩地,手拈茅栋竞移居。”欧阳修《咏零陵》的这四句绝句又何尝不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诗意?
我们找到的答案是,诗意地栖居亦即诗意地生活,而诗意则源于对生活的理解与把握,尤其是内心的那一种安详与和谐,那一种对诗意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在这里,农村与城市距离并不遥远。我们不需要人工的草坪,来装点城市绿色的门面;我们依然可以嗅到稻花的芳香,看到小麦的金黄,体验到生长的节奏。在这里,人与自然并不遥远。我们不需要过多的城市喷泉,来唤起对河流的久远记忆;我们可以枕着湘江的滔声入睡,可以倚着自家的窗户,看洞庭湖上千帆相竞。”
曾经用这样的文字描绘过人与自然和谐之梦的活动承办方华声在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薛伯清告诉记者,“承办这次活动,不仅源于对母亲河深厚感情,也是媒体应尽的责任。”在他心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寻求诗意地栖居,才是这次活动的题中之义。
9月21日,湘江入洞庭湖口,中国首届湘江全流域漂流大型公益环保活动闭幕式现场,阳光正盛,万里无云。
看着江中巨轮汽笛声声、繁忙来去,我突然回想起9月5日广西兴安那段安静的湘江,在锣鼓喧天的启漂仪式后,活动组委会主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蒋作斌和船队队长乘一小小漂艇,静静顺水而下,其时,岸边古木参天,万籁俱静,河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我想,亲水的他们,一定能领悟这诗意栖居的奥义。
湘行散记
湘江之水秀兮 适彼乐土
本报记者 江岸
很是怀疑造物主是不是对湖南过于偏爱:在精心点化秀山丽水这后,还不忘赐以嘉名。
湖南至少有两个代表性地名念起来让人口角噙香,珠落玉盘,意蕴悠然。它们是:潇湘、洞庭。
潇湘这个词明显具有女性的柔美气质:几回梦里,又携风月到潇湘;洞庭无疑昭示着气象万千的英武男儿: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无限山川无限景,千古绝唱唱到今。只是,现在支离破碎、污水横流的湘江正在埋葬画境与诗意,杜郎俊赏,重到须惊。
湘江食鱼历来是一件让人津津乐道的事儿: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然而,在湘江的支流蒸水边,钓鱼人告诉我们:“从早上6点钟开始用了20多根钓鱼杆排放到河里钓鱼,现在已经是4个小时了,还没有钓到一条鱼。”我甚至在想,钓鱼人原本不是为了钓鱼,只不过是在举行一场行为艺术。
在从祁阳到长沙数百公里的江面上,一路漂行的我们没有看到一条鱼跃出水面。在株洲以下江段,我们升起这样的疑问:污水中的湘江鱼会是什么味道?
有环保志愿者在郴州永兴铜角湾发现:由于河水受到严重污染,当地老百姓只能渡江到对岸取山泉水喝,有时每天要跑几个来回。
湖南史上有潇湘八景,稍加注意不难发现,其中七景就在湘江。令人扼腕的是,这些景致而今即便不是荡然无存,也是面目全非。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倘若先贤们重归故地,大约只能是长歌当哭了。
随着大坝的林立和干流的渠化,湘江大多河段都将成为梯级水库,天然状态河流将转变为半天然河流或基本受人工调节,河流的水文循环、连通性和动态性将发生根本改变,将完全改变河流的水文特性,对河流生态环境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流淌了千百年的湘江有没有可能成为一滩接一滩的死水?
这次“保护母亲河,妙盛湘江行”全流域漂流大型环保活动由媒体与企业共同发起,得到了各路环保爱心人士踊跃参与和社会的呼应,活动旨在唤醒民众,保护湘江,捍卫家园。兹事体大,攸关你我,攸关千秋。
湘江治理除了有赖于政府的实际推动外,还须仰仗民众的奔走与践行。几乎可以肯定,这次漂流环保活动为关注湘江、美化湘江提供出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
湘江,从来就令人梦牵梦萦的乐土。美国作家斯诺在他著名的《西行漫记》中,把湘江称为“中国南方一条绝美的河流”。
昔闻湘江水,今朝又上来;画图从此去,更遣几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