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经济视野 > 正文
“安化模式”解读
2011-09-25 20:37:37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张尚武 栾常军] [责编:蔡矜宜] 字体:【

  十多年艰辛改革,不少基层供销社走向沦落、衰败。而在山区贫困县安化,资不抵债的供销社通过改革重组,走死回生,探索出了供销社改革的“安化模式”,被全国供销总社树为改革与发展的十大典型之一 ——

  “安化模式”解读

  本报记者 张尚武 通讯员 栾常军

  上世纪末,我省供销社系统深陷“内忧”、“外患”。各县(市区)供销社“摸着石头过河”,启动改革,探寻出路。

  十多年艰辛改革,有的供销社沦落了、衰败了,有的供销社却攻坚克难、乘势而上。在山区贫困县安化,供销社在改革中不仅甩掉了“包袱”,而且网点健全、队伍未散、服务农民的能力增强,探索出了供销社改革的“安化模式”。

  “安化模式”已被全国供销总社树为改革与发展的十大典型之一。副省长徐明华称:“安化供销社改革,每一步都紧扣为农服务这根弦,始终不弃服务‘三农’的主阵地,其经验对其他涉农单位的改革,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改制重组:阵地不能丢

  曾经蔓延全国供销社的“股金风波”,安化也未能幸免。

  从1997年底开始,小淹、梅城、仙溪等12个乡镇供销社服务部相继发生股金挤兑。由于高息揽储,无法兑付,全县供销社总共拖欠社员股金4300万元。

  当时,供销社业务已大幅萎缩,“股金风波”直接把供销社逼上了破产的边缘。乡镇供销社的“一把手”纷纷打起“退堂鼓”。

  1998年8月,现任益阳市供销社纪检组长的刘志伟临危受命,出任安化县供销社主任。刘志伟称:“当时手上实在没钱,挑选乡镇供销社的‘一把手’,首先要看家底,因为只有家底好,才不急着要工资。”

  股金是社员的“血汗钱”。为了还股金,县供销社拿出“压、减、卖”的措施,即压工资,所有开支减半,变卖一部分资产,分年度兑付股金。

  燃眉之急虽解,安化供销社的银行债务却日积月累,至2003年已超过2亿元,而当时供销社的资产评估却不到1亿元。

  “历史包袱、政策性亏损,导致县级供销社大多数资不抵债。”益阳市供销社主任匡维波说,在政府支持下,许多县级供销社的改革,都是依法破除债务,资产量化到人。资产拍卖所得,用于买断工龄,职工拿钱走人。

  是关门走人?还是破产重组?安化供销社的决策者和广大职工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在2003年底召开的改革动员大会上,刘志伟斩钉截铁地说:“安化供销社的改革,不能走‘资产卖光,关门走人’的路子,为农服务的阵地不能丢。”

  进入破产程序后,如果卖资产,安化供销社职工每人可分得生活费1.2万元。县供销社广泛征求职工意愿,以不变卖资产、将职工可分得的生活费作股本的方式,重新组建了新的基层供销社。梅城镇供销社破产后,重新组建梅城为农供销社;江南镇供销社重组为江南双新供销社。仅一年多时间,全县11个乡镇基层供销社又重组到位,大多数优质资产得以保全。

  “安化供销社改革,选择了破产重组,而不是关门走人,才使县供销社服务农民的阵地未丢、队伍未散、宗旨未变。”最近,省供销社主任陈德礼两次到安化调研,总结推广其经验。

  盘活资产:卖天不卖地

  地处安化、桃源、沅陵三县结合部的马路镇,历来是山货、土产、日杂等商品的集散地。云台供销社坐拥这方“风水宝地”,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却也负债累累。2004年云台供销社破产,2006年4月重组为云台龙泉供销社。

  新牌子挂出来了,260多人守着老旧的门店、停业的饭店、破败的老院,一筹莫展。

  2007年马路镇对东风街进行改造,供销社的老门店在镇中心的当街位置。好几波房地产开发商前来洽谈,出价一个比一个高。

  “守着老门店,一年租金不到5万元,开发商愿出500万元买地皮。”有人心动了。新上任的云台供销社主任雷林把决断权交给职代会。职工不答应:“好不容易挺过来,再也不能卖了,就算卖天也不能卖地!”

  职工的一句话,启发了雷林。他与开发商谈判:钱,一分不要;新楼建好后,按原来的规模,供销社占一、二层,这就是“卖天不卖地”。

  按照协议,安化三心公司开发了供销大厦。一楼门面从原来300多平方米扩大到700平方米,年租金从5万元升至22万元。

  崭新的高楼,显示着供销社复兴。此后几年,按照“卖天不卖地”的模式,云台供销社把老院子改建成2000平方米的农贸超市,当街另外16个门面也焕然一新,占地1200平方米的老饭店还在洽谈中。雷林介绍,云台龙泉供销社的净资产已达2000多万元,再过几年,租金收入将突破100万元。

  安化县供销社总结推广“卖天不卖地”的模式,鼓励各基层供销社盘活资产。梅城为农供销社引来投资者,在原来老院子的地盘上新开发2栋17层高的电梯房,底层营业面积从1000平方米扩大到1.1万平方米,年租金从12万元增到186万元。

  按这个思路,仙溪、坪口、烟溪等基层供销社改造升级,资产评估额成倍增加。破产前,安化供销社资不抵债;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全县供销社资产总值已达到4.3亿元,营业面积也从破产前的10万平方米扩大到12.5万平方米,经营网点从300个增加到430个。

  拓展网络:服务新农村

  在云台龙泉、梅城为农等基层供销社,记者看到,货架整齐,灯光明亮,日杂百货、家用电器等商品琳琅满目,购物环境舒适。县供销社主任廖建和称,全县供销系统以金太阳超市为龙头,在乡镇开办营业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现代超市27家,村一级则发展加盟店97家,农民在家门口就可逛超市。64家农资店也焕然一新。种子、农药、化肥、农机具等样样齐全,还有“庄稼医生”现场指导。

  在价格上,供销超市的日用品、农资都由县供销社委托批发商直接配送,送货下乡,减少环节,为农民购物省钱,供销超市成为农民购物的首选。去年全县供销社系统完成农资、日用品、家电销售3亿多元,成了名副其实的农村商贸流通主渠道。

  服务新农村,供销社从销售终端融入农业产业化。安化供销社领办30多个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联结4400多户社员闯市场,创办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2万亩,带动水果、茶叶、南竹、药材、水产及畜禽养殖等六大产业的发展壮大。县供销社组织阿香柑橘、湘辰禽业、安化黑茶等农副产品,在全国供销社系统的产品展销会上打响了品牌。

  2008年以来,江南双新供销社探索综合服务社的模式,拓展供销社服务网络。记者在这里看到,供销超市除经营日用品、农资,还配备扩音设备,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和农业科技知识。原供销饭店改建成宾馆酒楼,生意红火;他们专门成立红白喜事办理中心,每年为群众操办红白喜事50多次。为把喜事办热闹,他们还组建了星海艺术团,连续两年在县文化艺术联合会组织的比赛中夺得一等奖。

  云台、梅城、小淹等供销超市,也逐步开发餐饮,红白喜事餐具租赁,家政服务等不同类型的服务项目,使供销超市由单一的购销场所向新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转变,引导乡村文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