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湖南印象 > 正文
千年王城 福地武冈
2011-09-03 11:28:03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王春生] [责编:蔡矜宜] 字体:【

  中山堂:承载海峡两岸共同记忆

   中共武冈市委书记 王春生  

  中山堂

  

  胜力寺全貌

  

  古井

  

  卤菜

   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武冈谱写了一曲国共携手、共御外敌的壮丽篇章。至今保存完好的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亦称武冈分校)旧址标志性建筑中山堂,更承载了一段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记忆。

  黄埔军校第二分校始建于武汉,1938年日寇大举进犯华中,武汉形势危急,同年秋黄埔军校第二分校奉命由武汉迁至武冈。它与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塘田战时讲习院”(原属武冈,今属邵阳县,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处一地,从而使武冈成为南方抗日重要集结地。从1938年秋到1945年10月迁并成都本校止,黄埔军校第二分校共为抗日前线培养各类初中级军官23052人。在抗日战争中,走出黄埔军校第二分校的毕业生大多直接奔赴抗日前线,特别是在湘西会战中他们奋勇杀敌,流血牺牲,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为诠释黄埔精神增添了光辉。今天,“好男儿杀敌去”六个用土红书写的大字仍醒目地留在法相岩太保洞口顶部,它是当年黄埔军校第二分校热血青年的铿锵誓言,给后人以“莫忘国耻”的心灵震撼。

  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旧址作为中国现代民族革命战争的重要纪念地,已被列为“湖南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现正在申报国家级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其核心建筑中山堂,坐落在今武冈市第二中学绿荫掩映的校园内。其建筑形式表现为中西合璧的折中式特征:采用仿西洋式单檐庑殿顶硬山屋面,由正厅、左右厢房、花园等组成。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它是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为纪念斯人之伟大,‘以伟大之建筑,作永久之纪念’的建筑活动”的产物。孙中山先生曾提出“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的重要思想,架起了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桥梁,也受到世界爱好和平进步人们的景仰。2009年,专家在“中山纪念建筑与中国近现代建筑文化遗产”高层论坛上一致倡议,将现存中山纪念建筑“申遗”,理由是:“就犹如纪念林肯、甘地的建筑物已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一样,都具有在国际间教化社会的意义。”同时,作为近现代建筑,它承载着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的记忆,还代表着中国在近代以来的巨大社会转型和创新,是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

  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旧址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李明灏将军的武冈故居,坐落在今武冈市法相岩西麓。李明灏将军是黄埔军校第二分校主任,是湘军讲武堂和黄埔军校的创办人之一,是一位著名的军事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随李将军来武冈办学的教官有少将16名,上校27名,中校8名。该校创办的由李将军主编并题写刊名的《战斗日报》和《武冈月刊》,在动员民众抗战中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是研究黄埔军校及其分校抗战史的重要文物资料。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将领肖克将军曾撰文写道:“李明灏先生是一位与中国共产党长期风雨同舟的挚友。直到晚年,他还时时关注祖国的统一,期待着海峡两岸人民能够早日团聚,永远和平与安宁。”李明灏将军故居见证了抗战时期在武冈所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具有独特的纪念意义。经常有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分校的台胞及其后代、以及海外侨胞来此瞻仰和缅怀。

  作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重要的军事教育机构之一的黄埔军校第二分校,今天,在促进祖国统一的伟大事业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2008年,为庆祝武冈黄埔同学会成立20周年,遵循“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的宗旨,武冈市出版了《武冈黄埔情》纪念文集,马英九先生亲笔为该文集作了“乐群进德 亲爱精诚”的题词,传为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佳话。

  近年,国家文物局启动“涉台文物保护工程”,将近代峥嵘岁月中承载着两岸共同记忆的“中国国民党一大旧址”、“黄埔军校旧址”等列入“涉台文物保护名录”。我们要站在新的高度去丰富和发展黄埔军校第二分校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好、利用好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旧址,自觉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