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新声 > 正文
走出一条有湖南特色的城乡统筹之路
2011-09-02 00:48:18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蔡矜宜] 字体:【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特别是2010年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省委、省政府深刻认识到,统筹城乡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由途径,是实现湖南在中部率先崛起的有效途径,必须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重要任务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用“两型社会”的理念、目标和方法,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目前,全省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逐步形成,三湘大地正在走出一条有湖南特色的城乡统筹之路。

  农业大省的城乡统筹任务尤为迫切

  作为农业大省,湖南一直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特别是近年来十分注重统筹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统筹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有效促进了工业和农业共同发展、城市和农村共同繁荣。面对“十二五”开局的新形势,省委、省政府认为,尽管我省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然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困难,特别是城乡发展差距逐步拉大的状况没有根本改观,农村基础薄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观,农业大而不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观,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尤为艰巨,需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农业大省城乡发展“鸿沟”明显,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更重。湖南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稻谷、生猪等大宗农产品产量在全国位居前列。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农业得到长足发展,但城乡之间在经济收入、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文化生活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据统计,湖南城乡居民收入相差2倍多,而且有逐年拉大趋势;农村救助救济标准低,且地区差异大,比如长沙市与湘西自治州农村低保线年标准相差720元。分析这种状况,省委、省政府深刻认识到,在统筹湖南城乡发展的过程中,城乡“鸿沟”是最大的障碍,因此,必须把缩小差距、填平“鸿沟”作为紧迫的任务,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关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想方设法填平“鸿沟”,尽力缩小历史形成的城乡差异。

  ——农业大省农村欠账较多,统筹城乡发展的压力更大。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尽管过去尽了最大努力加强对“三农”的投入,但欠账还是比较多,主要表现在:在投资上,面向农户的贷款少,导致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在生产要素上,社会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还在加速向城市和二、三产业集中,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比较突出;从基础建设看,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虽然已得到较大改善,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在“老少边穷”地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更加突出。分析这种状况,省委、省政府深刻认识到,在统筹湖南城乡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先天不足”是最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把还“账”进“补”、强身健体作为最紧迫的任务,以更大的力度落实“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方针,以更大的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推动农业向高效与生态相结合的现代农业转变,推动农村工业向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相结合的现代工业转变,推动农村服务业向生活型服务与生产型服务相结合的现代服务业转变,促进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农业大省财政供血能力不足,统筹城乡发展的难度更高。近年来,我省跨入了GDP“万亿俱乐部”,财政收入超过千亿元,但“吃饭财政”的状况没有根本改观,因此对农村的“输血”一直不足,导致出现农村资源要素需求和流失的矛盾、农村公共产品需求旺盛和配置不足的矛盾。分析这种状况,省委、省政府深刻认识到,在统筹湖南城乡发展的过程中,农村“贫血”是最大的困难,因此,必须把加大“输血”作为最紧迫的任务,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业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的政策倾斜,特别是要按照“公共财政均衡覆盖”的原则,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到农村,让城市社会资金更多地流向农村。

  努力形成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的良性互动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尽管面临许多压力和困难,但经过多年努力,全省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和全国一样,湖南在整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根据这一新形势,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为路径,走一条有湖南特色的城乡统筹之路。2009年,省委、省政府出台推进科学跨越加快富民强省的决定,明确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思路。2010年,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实实在在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要求,做到“四个防止”:防止把统筹城乡搞成对农业农村的削弱、对农民利益的损害;防止低价征收农村土地、廉价使用农村劳动力和大量抽取农村储蓄资源;防止重城镇发展轻农村建设、重二三产业轻农业基础的倾向;防止固守城乡分治、城乡分割的传统体制。这些部署和要求,归纳起来,就是要在“促”、“带”、“改”三个字上下功夫。

  ——突出以工促农,在“促”字上下功夫。“促”,就是把以工促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用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在实践中,努力做到“四个坚持”: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大力抓好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积极发展新型肥料、多功能农业机械等新型农业投入品;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着力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坚持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提升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现代畜牧水产的比重;坚持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突出以城带乡,在“带”字上下功夫。“带”,就是把以城带乡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用新型城镇化带动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努力做到“三个带动”:用新型城镇化带动农村社会发展,促进城市资本、技术、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配置,推动公共交通、电力、供水、通讯向农村延伸,合理配置城乡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实行城乡生态同建、环境同治;用新型城镇化带动县城和中心镇提质扩容,把县城和中心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来抓,全面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把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用新型城镇化带动农民就地就近有序转移,逐渐消除县城和小城镇户籍限制,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2010年,在我省务工的农民首次超过出省务工人数,在县城和中心城镇安居的农民比例明显提高。

  ——突出城乡改革联动,在“改”字上下功夫。“改”,就是把城乡改革联动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支点,充分发挥城乡改革对城乡发展的推动作用。在实践中,着力推进“三项改革”:推进“两型社会”改革,依托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坚持先行先试,在户籍制度、养老保险、住房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大配套改革力度;推进农村征地制度改革,依法补偿和安置被征地农民;推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扩大县市自主权,强化县市在资金分配、使用、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建立以服务“三农”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发展机制,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城乡改革联动,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和新的活力。

  抓好城乡统筹的

  “五个着力点”

  统筹城乡发展涉及面广,任务繁重。要推进这一工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瞄准关键点,找准落脚点。在实践中,省委、省政府始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省情出发,抓住“五个着力点”,不断探索,不懈努力,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着力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不仅是激活城市发展的“内动力”,也是拉动农村发展的“火车头”。只有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城乡发展才能同步推进。根据农业和农村其他产业相对较弱的实际,我省始终把省级层面的有效整合作为关键,引导城市资本、技术与农村资源相结合,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在产业布局上,做到宜城则城,宜乡则乡,以农村产业发展和资源利用为基础,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在产业链上,做到一头在城,一头在乡,充分发挥农村资源、土地、人力等优势,构建城乡一体的产业发展链条;在资金投入上,做到既注重城,也注重乡,着力破解农村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逐步拓展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资金支撑。

  ——着力促进城乡建设同步进行。城乡发展,最大的差距在基础设施;统筹城乡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推动城乡建设同步。因此,我省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特别注重推进城乡建设的统筹。首先,规划同步。坚持把城乡建设规划和国土整治规划结合起来,从大城市、中心城区、中心城镇到中心村都有统筹合理的整体规划,重点抓好城关镇、卫星镇和中心村的建设,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其次,建设一体。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考虑经济实力、产业基础、人文历史、交通状况等因素,有区别、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逐步让农民过上现代文明的生活。再次,底线不变。在统筹城乡建设中,十分注意节约土地资源,坚持保护好耕地这条底线不动摇。同时,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努力建设一个田园风光与城市文明水乳交融的新农村。近年来,我省在大力培育中心城市的同时,注意重点建设好县城和中心城镇,均衡配置城乡公共服务硬件设施,在全省建立了1200多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

  ——着力促进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统筹城乡发展之本。据统计,我省仅有44%的劳动力外出务工,这说明,当前我省农村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民转移就业问题。因此,我省坚持就近转移与异地转移就业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推动农民转移就业。在实践中,注重建立平等的就业机制,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逐步为他们解决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注重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营造城乡平等的就业环境,特别是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放在突出位置,以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为重点,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注重建立通畅的创业渠道,鼓励和支持有一定资金实力和管理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着力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发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与市民一样获得平等的教育、就业、公共服务等权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因此,我省着力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做到:在谋划上实行倾斜,把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纳入城乡总体发展规划和项目之中,对农村公共服务实行倾斜;在保障上加大力度,完善农业农村投入保障机制,加快农业服务支撑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在发展上缩小差距,以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为突破口,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投入,促进城乡社保、教育、文化、卫生、通信服务的协调发展。

  ——着力促进城乡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统筹城乡发展,不能“东边日出西边雨”,而要“万水千山总是情”。因此,省委、省政府坚持以惠民的GDP、绿色的GDP、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GDP为价值取向,着力促进城乡生态环境协同保护。首先,积极创新生态保护机制,注重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抓好村容村貌和乡镇集市的环境整治,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其次,积极筹措城乡生态环境保护资金,通过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城乡生态环境的同步保护和建设,全省许多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实施沼气、能源建设与“三改”清洁工程,推广“猪-沼气-果”发展模式,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再次,切实增强农村生态自我建设能力,在同步整治城乡环境的同时,注重发挥旅游产业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致富效应强的优势,把乡村旅游产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积极开展自然景观旅游、休闲农业农村旅游和田园观光旅游,农村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一条有湖南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正在三湘四水不断向前延伸,湖南城乡发展的“鸿沟”正在逐步缩小。实践表明:农业大省同样可以做好做活城乡统筹发展这篇大文章,三湘大地必将出现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繁荣的新局面。

  (省委宣传部理论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