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深读 > 正文
“天下粮仓”扩容 洞庭湖区将增耕地24万亩
2011-07-28 22:26:56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易博文 熊远帆 张永忠 郭闯 王宋辉] [责编:蔡矜宜] 字体:【

常德市澧县,完成硬化、引水投入使用的沟渠。本报记者赵持 摄

  常德市澧县,完成硬化、引水投入使用的沟渠。本报记者赵持 摄

  常德市澧县,村民正在进行土地平整。本报记者赵持 摄

  常德市澧县,完成硬化、引水投入使用的沟渠。本报记者赵持 摄

  常德市津市,土地经过平整后,大面积种植棉花。本报记者赵持 摄

  常德市澧县,正在建设中的沟渠。本报记者赵持 摄  

       一个为期5年、在全国十大土地整治重大工程中居第二、全省有史以来最大的土地整治项目,正在环洞庭湖的3市16县(市、区)全面展开。洞庭湖区将由此新增耕地24万亩,新增粮食产能近10亿公斤——

  “天下粮仓”在扩容

  1、“天下粮仓”洞庭湖区,新增粮食产能近10亿公斤

  大地平坦,阳光温和,湖区特有的带着湿气的微风迎面吹来。一棵棵高过膝盖的棉花,整齐地向远方延伸,一眼望不到头。这是7月21日,记者在岳阳市君山区良心堡镇振兴村的虾子湖边看到的场景。

  当地人把记者带到一处棉田告诉记者,脚底下这片棉田,一年前还是废弃的橘园。他们指着残留的几个橘树蔸,证实着自己所说的话。他们介绍,与棉田相连的这一大片农田,去年以来,通过土地整理大大改善了耕作条件,增加耕地30多亩,粮食产能增加10多万公斤。

  美丽富饶的洞庭湖区,有14个商品粮基地县、3个商品棉基地县、8个水产基地县以及3个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自古以来享有“天下粮仓”的美誉。振兴村就是这座粮仓的一角。“天下粮仓”扩容,得益于一个为期5年、总投资65亿多元、在全国十大土地整治重大工程中居第二、全省有史以来最大的土地整治项目——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

  2009年,我省向国家申报这一项目。

  2010年5月17日,国土资源部、财政部正式批复“洞庭湖区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第一期项目(即为期5年的项目)。

  这一重大工程随即进入全面建设阶段。2010年度,项目投资约13.525亿元,整治耕地65万亩。无论投资额,还是整治规模,都相当于以前单一年度全省土地整治的好几倍。

  仅仅1年,像振兴村一样,在环洞庭湖的岳阳、常德、益阳的16个县(市、区)的广袤大地上,一片又一片扩大产能的耕地新增出来。省国土资源厅总经济师孙敏透露:在洞庭湖区,2010年度工程完成后(项目集中在农闲季节施工,跨年度实施),将新增粮食产能近2亿公斤,目前,总体上已完成80%以上的任务量,各地已在准备来年的项目建设。

  第一年就新增粮食产能2亿公斤,5年将增加多少?省土地开发整理储备中心主任曹湘潭告诉记者:9.93亿公斤以上,接近10亿公斤。

  近10亿公斤,可不是一个小数。从洞庭湖区这个“天下粮仓”来讲,项目区309万亩耕地面积,原有粮食产能约为26.5亿公斤,5年后新增粮食产能近10亿公斤,增幅达37.58%。从全省来讲,国家发改委规划我省“十二五”期间新增粮食产能21亿公斤,“天下粮仓”的这一项目,就完成了任务量的一半。

  2、近10亿公斤新增粮食产能从哪里来

  近10亿公斤的粮食产能从哪里来?

  曹湘潭介绍,一部分来源于耕地的新增。田多了,产能自然扩大了。

  数据显示: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2010年度整治面积65万亩,新增耕地6.3万亩,新增耕地比例9.78%;5年内,将整治309.16万亩,新增耕地24万亩,新增耕地比例7.76%。

  在洞庭湖区新增耕地,会不会又在“围湖造田”?

  “没有!”曹湘潭毫不含糊地说。退田还湖、保护湿地,是我省持续不断的努力方向,不可能再与湖争地。

  有没有“毁林开荒”?也没有!退耕还林,同样是国家政策;何况湖区不同于山区,本来林地就少,哪有这么多林可毁?

  耕地从土地整治中来。

  土地整治,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有效耕地面积增加,主要是通过田块归并,改变地块零散、插花状况,将部分闲置浪费土地整理出来,变成耕地。这种方式,不仅不破坏自然生态,而且有利于提高整个项目区原有耕地的质量和产能。

  采访中,记者看到,新增耕地,有的来自于灌不进、排不出的荒地;有的来自于不再使用的道路、沟渠;有的来自荒弃的果园、疏竣后的沟渠边坡;有的来自村民移民建镇或集中居住后荒弃的宅基地;有的来自废弃的防水堤,如1998年水灾,为防止洪水进入垸内,不少地方临时围堤堵水,水退了,这些临时建起来的堤也没用了。

  我省人均耕地只有0.84亩,新增耕地24万亩,相当于新增了28.5万多人的口粮田。

  另一部分,来源于耕地质量的提高。田好了,产能也自然大了。

  已疏竣硬化的沟渠、新建的机埠和添置的水泵电机、硬化和新修的道路,在项目区里,随处可见。在君山区等地,这些来自国土部门的投入,相当于所在地当年财政收入的1/2到1/3。村民们高兴地告诉记者,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最大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正因为这样,新增耕地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土壤改良和培肥,就可以达到优质良田的标准。

  项目实施过程中,交通、环保、水利等各部门也将投入向土地整治集中,“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形成了土地综合整治的态势,进一步改善了耕地生产条件。

  湘阴县王家坝村村支书周培和告诉记者:“以前,排灌、浇水,村里一年少不了要10万块钱,现在省钱了,至少节约30%的费用。”他说,以前抽水浇一次田,沟渠“泥淤草塞”,4个小时田里进不了水;现在,2个小时不到就浇完了,“旱了抽得进,涝了排得出。”

  君山区振兴村支书向继党介绍:“过去路不好,农机进不来,粮食、化肥运不了;现在路修好了,种田方便多了。”由于种田更方便,有些村民以前种一季稻,现在改种双季稻。

  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方先知认为,环洞庭湖区地势平坦,耕地集中,基本农田占陆地比例超过50%、占耕地面积90%以上,在该区域搞土地整治,更具有新增粮食产能的优势。一是该区域水资源极其丰富,年平均气温17℃,且土地肥沃,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该区域土地整治后,耕作条件进一步改善,耕地质量更加高,粮食产能提高更快。二是这个项目,无论是2010年度新增耕地比例9.78%,还是5年内项目总体新增耕地比例7.76%,都远高于全省土地整治平均新增耕地3%的比例。即使是新增的耕地,也由于该区域良好的自然条件,很快就会变成高产良田。

  3、产能增加了,产量怎么样

  郭元满,晒得黑黑的,骑着摩托车,7月18日,在益阳市大通湖区金盆镇遇到她,记者觉得,这就是一位勤劳的普通农家大姐。但她可不普通——种植水稻2600多亩,全国种粮大户。

  她说,今年4、5月份,洞庭湖区遭受多年不遇的大旱,随后几天,又连下了好几天的大雨。要是放在往年,肯定是旱涝灾害一起来了。但是,由于土地整治,水利设施面貌一新,2600多亩稻田全部稳产、高产。

  前年,一场大雨,眼看稻谷就要收割了,由于大水无法顺利排出,她有100多亩水稻被淹,田里“一片白,找田埂不到”,稻谷眼看着生了芽,心痛,但没办法。

  “明年,我还要多种一点,只要稳产,种田还是有利润。”郭元满自信地告诉记者。

  土地整治出好田。株洲小伙易树仁来大通湖承包稻田400多亩。他体会更深。他的一位战友今年也承包了稻田种植,但不在洞庭湖区。今年大旱之后是大涝,易树仁没受一点影响,战友承包的500亩稻田,有200亩受旱灾。

  的确,田好了,产量更稳定了,从长远看,也就是产量更大了。一些村民将一季稻改为双季稻,一些以前的“冷浸田”、“甩亩”也变成了良田,明显增加了产量。这样的田,村民们喜欢。有的村组优先将新增的耕地分给田少的农户。因为都想要,有的村组直接将新增耕地平均分配给村民;有的村组实在无法分配,就全部承包出去,再将承包收入分配给村民。

  南县华阁镇向东村7组村民刘奇,移民建镇占了他家的耕地,家里4口人,只剩下1亩田。村组从新增的耕地中分给刘奇家3亩,他家人均耕地与当地水平就基本相当了。村里还有一些因生小孩、娶媳妇新增了人口的农户,这次也分得了一些耕地。

  新增的耕地,全部种上了农作物。7月11日至22日,记者在环洞庭湖区岳阳市的君山区和湘阴县,益阳市的南县和大通湖区,常德市的澧县和津市等地采访,在这些新增耕地上看到,有的种着水稻,有的种着豆角、南瓜等蔬菜瓜果,更多的是棉花。当地棉农说,棉花收获之后,将继续种油菜。

  耕地好了,且变得成片成块,非常适合机械化耕种,这进一步促进了土地流转。大通湖金盆镇,村民1亩耕地,如果自己不种,流转给种粮大户种水稻,去年租金每亩380元,今年涨到了480元,租金最高的甚至达到530元,还十分抢手。

  4、粮食产能还能继续增加吗

  考虑到国家有关政策,“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采取的是“整体谋划、分步申报、滚动实施”的思路,为期5年的一期工程实施后,我省将继续申报二期、三期工程,将持续至2025年,全部整治规模将由309.16万亩增加到1142万亩,预计投资将由65.54亿元增长到逾300亿元。

  环洞庭湖区域,还将新增更多的粮食产能。

  进一步保护好耕地

  易博文

  不管是种粮食,还是其他作物,都必须种到地里,这是常识。因此,新增粮食产能,归根结底是耕地问题。要坚守耕地“红线”,进一步保护好耕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环洞庭湖土地整治项目,让我们对此又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开展土地整治,提高粮食产能,确实效果好;需要付出的代价却也不菲,实施起来很不容易。5年间,总投入就达65亿多元。在很多县(市、区),当年的土地整治投入,相当于当地当年财政收入的1/2到1/3。

  付出了这么大的努力,更应该看明白耕地的重要性。筚路篮缕,先辈开垦耕地,十分不易。保护和改良耕地,也十分不易。对先辈们留下来的耕地,当万分珍惜,断不可“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奢侈浪费,到头来,受苦的是我们自己。人口在增加,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进一步保护好耕地,虽是句老话,仍须警钟长鸣。

  当前,保护耕地,尤需做好几件事: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应进一步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如果调控放松,让商品房价格过快上涨,更多的投资、投机资金进入,更多人持有多套房,必然带来商品房大量的空置和低效利用,浪费土地资源;同时,对别墅、高尔夫球场等用地要严格控制。不能无限制地扩张新增用地,应在现有存量建设用地上多做文章。

  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建设占用1亩耕地,必须开发整治出1亩耕地,使耕地总量不减少。我省已连续11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当前仍需更加努力,尤其要注意提高补充耕地的质量。

  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资源。我省每年因泥石流、洪涝灾害等毁损的耕地,不在少数。应进一步地搞好自然生态保护,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严格落实农村一户一基(宅基地)、面积控制等政策,绝不能把住房建在耕地之上,也不能大手大脚无端占用更多土地。只有人人提高耕地保护的意识,耕地才会得到加倍的爱惜。

  不管何时都不能忘记:我国的人均耕地只有1.4亩,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全国已经有664个市县的人均耕地在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以下。我省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84亩,不及全国平均水平,接近联合国的警戒线。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不仅要保护我们这一代的粮食安全,还得对子孙后代负责。

  相关链接

  全省土地整治概况

  我省规范化的土地整治始于2000年,历年来,共实施省以上投资项目749个,建设总规模490.2万亩,投资总规模91.6亿元,新增耕地56.2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230余万亩。

  我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目标是:到2012年,全省完成1000个行政村综合整治示范工程,整治面积达400万亩以上,新增耕地50万亩以上;到2020年,累计完成10000个村的综合整治,整治面积达3000万亩以上,新增耕地200万亩以上。

  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第一期),涉及的16个县级行政区分别是:岳阳市的君山区、华容县、湘阴县、岳阳县、汨罗市、屈原管理区,益阳市的资阳区、赫山区、沅江市、南县、大通湖区,常德市的澧县、津市市、汉寿县、安乡县、鼎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