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用心写九嶷【周建达】
2011-07-25 01:07:41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周建达] [责编:蔡矜宜] 字体:【

  我对九嶷山,有太多太多的情思。

  1989年10月,我从舜皇山脚下的东安县,到九嶷山下的宁远县出任县长,两年后,担任县委书记。在宁远工作5年多时间里,我对九嶷山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到亲近,从亲近到挚爱。而今,离开宁远多年,但美丽神奇的九嶷山永远是我心中的一座圣地、一处永恒的风景。魂牵梦绕,难以忘怀……

  一

  上了一定的年纪,更多的则是对人生的感悟。

  人生有许多诱惑和追求。为人民奉献的追求是神圣而伟大的。面对花开花落,季节更替,我们没有理由抛却永恒的信念和追求。

  我刚踏上宁远的土地,就陪同时任湖南省政协主席的刘正同志考察九嶷山。沿途谈起舜帝南巡的故事时,刘正同志兴致盎然。越往九嶷山深处走,山上的树木越来越稀疏。刘正同志眉头一皱,顿生感慨:“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满山遍野烟雾弥漫,哪来‘白云’和‘翠微’呢?”领导的诙谐批评,使我这位上任不久的县长深感责任重大。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我的任上保护好九嶷山,绿化好九嶷山,开发好九嶷山。

  刘正同志离开宁远后,我立即带领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调查研究,花了3个月时间,对九嶷山景区全面、细致地进行了考察、评估,察看了舜帝陵遗址、寺庙、祠坊、牌楼、碑刻、古村落、古建筑等。

  决策本来就是一种艰难的抉择。

  首先要把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套班子的思想统一起来。在一次又一次不同范围、不同规格、不同人员的征求意见会上,各种思想、观念的碰撞十分激烈。面对不同意见,我坚定不移地认为,九嶷山自然景观奇丽,人文景观璀璨,森林公园神奇,瑶寨风情浓郁。应该把旅游兴县、文化兴县作为发展经济的突破口。我的权力、能力、可调度的资金确实是有限的,但我的心是无限的。只要我们班子成员齐心协力,就可以把潜力发挥到极致。

  在九嶷剧院召开的开发九嶷山动员大会上,我作了题为《开发九嶷山,势在必行》的主题报告,引起广泛共鸣。动员会一开完,我与有关同志自备铺盖、自带锄头,到九嶷山里的香花铺、梨壁源村杨子坳挖山整地。按2尺宽、2尺深的标准,一天挖45个氹,一干就是5天。手掌磨起了血泡,贴块胶布又继续干。

  按照“优先保护,合理开发,科学管理”的要求,我们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实施飞机播种,全面落实退耕还林政策很快见了成效。到1992年底,全县造林20万亩,扩大封山育林面积10万亩。从此, “白云”与“翠微”争奇斗妍的景象得以再现。

  二

  历史靠文化传承。舜帝身体力行创建起来的道德文化,以厚重的文化内涵、永恒的活力,在中华民族的精神王国里,激荡了4000余年。

  1992年清明节,香港旅游团来九嶷山祭祀舜帝。一位游客在舜帝陵遗址抱着刻有“帝舜有虞氏之陵”的石碑嚎啕大哭:“老祖宗啊,您一世以德治国,以孝齐家,勤政爱民,赢得天地人和,太平盛世。子孙后代享您的福。现如今,民康物阜之时,您却蜗居破庙,日晒雨淋。痛哉!叹哉!”

  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非常大。抢修舜帝陵庙迫在眉睫。

  当年秋天,时任零陵地委书记(现任云南省省长)的秦光荣同志让我陪他专程赴京,拜访全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原会长、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肖克将军。86岁高龄的肖将军兴致很高,为我们题写了“保护历史文物,开发九嶷山”的墨宝,还指示九嶷山搞一个舜文化研究会。同年10月,国家文物局通过了抢修舜帝陵的设计方案。

  1993年一开春,我们在舜源峰下举行抢修舜帝陵奠基典礼,正殿破土动工。

  没有文化的土地是肤浅的、贪瘠的土地。没有文化的景区,是没有灵魂。没有精神的景区。九嶷山厚重、丰裕的文化需要整理,需要挖掘,可以通过一首歌、一幅画、一篇文章、一本书、一台戏、一部电影或电视剧来昭示于人,宣传于世。为此,我们组织100余名记者、作家、摄影家、书法家以及中央电视台、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的专家,到九嶷山举办笔会,以加大宣传力度,开启九嶷山旅游文化产业的新里程。

  三

  舜帝“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正因为有了舜帝与舜帝陵,九嶷山才竖起了一块历史与文化的丰碑。

  毛泽东留下了“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支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的美丽诗句,让九嶷山声名远播。

  1981年,著名的农林学家、毛泽东的好友乐天宇,不顾年迈体衰,在舜帝陵旧址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九嶷山学院。这位1924年入党的老党员,延安时期的“红色教授”,不仅把平反补发的数万元工资全部投入到办学当中,而且还从每月350元工资中,拿出300元支持办学,自己只留下50元作生活费。学校条件十分简陋,学生们自带小板凳上课,晚上两个人共一盏煤油灯学习。古朴的小油灯散发出希望之光。九嶷山学院为全国各地输送了大批人才,也引来了全社会对九嶷山的关注。

  中华儿女对老祖宗的敬仰之情和归属认同感都是那么热切而赤诚。时任湖南省计委主任的郑茂清同志,回乡拜谒舜帝陵。看了宁远文庙以后,心情十分沉重,想方设法筹集300多万元,用于文庙的维修和文庙里居住人员的搬迁。他当上副省长后,又筹集700万元用于舜帝陵建设,安排9000万元修建宁远县城至舜帝陵的二级公路。当家乡人民感谢他时,他却谦和地说:“我只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尽了一点点孝心而已。”

  记忆中最不能抹去的,要数宁远的老同事和老百姓。开发、保护好九嶷山,这种信念一直没有动摇过。为配合九嶷山开发而开展的治理县城泠江河、修建九嶷大桥、实施旧城改造等一系列工作进展十分顺利。特别是建造九嶷大桥、进行旧城改造、拉开城区框架的建设中,干部思想统一,群众通情达理。拓宽泠江路时,共拆了1.9万平方米的房子,没有出现一个钉子户,没有动用一个警力,没有一人上访。

  我清醒地认识到,要开发九嶷山,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最宝贵的是人才。把握了人才,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九嶷山的开发之所以能够跟其它抓农、工、商工作一样进展顺利,其根本原因是有一个好班子,有一批矢志报效宁远父老的好干部。评价工作的好坏、政绩的大小,我从来不把在市里或者在省里评上几个先进、排位在前几名、拿回几块奖牌作为标准。我感到,老百姓脸上的笑容,才是对我们的工作最好的评价和莫大的奖赏。

  四

  风沙吹老了我的容颜,却吹不老我的思念。我对九嶷山的挚爱,不但没有因为日久的离别和岁月的推移而淡化。恰恰相反,这种挚爱与思念,却是越来越深,越来越切。

  离开宁远16年之后的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与几位好友重上九嶷山。

  沿途杜鹃花尽情绽放,田野里油菜花一片金黄,蜜蜂嗡嗡忙碌,蝴蝶翩然起舞,一群群黑山羊在山岗上追逐嬉戏……车过雄伟壮观的舜帝陵,沿着新修的景区盘山游道,在三分石脚下停了下来。

  1992年7月,我到过三分石,曾写下《九嶷山水无限美 养在深闺待人识》一文。时隔16年,我再到三分石,心旷神怡。这一天,九嶷山的天是蓝的,云是白的,山是绿的,翠竹摇曳,野兰飘香,林海、竹海、花海、草海,云海、色彩斑斓,将九嶷山装扮得分外妖娆。抬眼望,三分石上三股水,从海拔1800多米的直插云霄的石柱中喷流而出,一水经牛头江流往宁远,是为潇水之源;一水由紫荆进入蓝山,是为舜水之源;一水流往江华,是为沱江之源。低眼俯视,不远处的斑竹林生机勃发,随风摇荡出天下一绝的独有风姿。此时此刻,我情不自禁为之惊叹:如此壮观神奇的景致,天下绝无仅有啊!

  21年前,九嶷山尚是一片空白。今天,九嶷山已经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具有了相当的知名度。九嶷山也凝集了我的心血。我不敢居功自傲。如何确定今后的发展标高呢?我认为,九嶷山地区虽然有了舜帝陵遗址、宁远文庙两大“国宝”,我们能否将这两大“国宝”与“三江之源”、“世界水稻之源”、“世界陶作之源”、“道德文化之源”、“理学文化之源”打捆成包,将九嶷山申报为国家级、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九嶷山真正地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呢?

  其实,宁远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以及宁远的有识之士,也在思考着同样的问题。我真诚地期待,九嶷山的提升以申遗为起点,树起新的里程碑。

  九嶷山是一首歌。只要我们真心去谱曲,用心去吟唱。它留给世界的,将是更加美妙动听的歌声。

  我爱九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