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深读 > 正文
1.5万余名农技员陷“三无”境地
2011-07-17 22:31:06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张尚武 刘登魁] [责编:蔡矜宜] 字体:【

   全国农技推广战线的代表现场观摩平江县向家镇集中育秧示范点。王建平摄

     常德市鼎城区农技人员在田间进行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王建平摄

长沙县安沙镇农技人员在田间进行蔬菜栽种现场培训。王建平摄

    发展农业生产,水利等基础设施是 “硬件”,先进技术推广是“软件”。如何提升“软件”,关键要靠基层农技员这支队伍——

  农技推广再“织网”

  湖南日报记者 张尚武 通讯员 刘登魁

  披一缕朝霞,

  踏一层露霜,

  农技员们,走在乡间小路上;

  顶一轮烈日,

  流一身热汗,

  查虫防病,让禾苗茁壮成长;

  田垄上奔走,

  泥土里滚爬,

  稻穗金黄,再苦再累也值得

  ……

  在这首“农技员之歌”的感召下,许多青年曾经满怀激情,投身农业生产一线,在田垄上谱写青春的乐章。

  他们无怨无悔地付出,使一大批农业新技术得到推广,变成了现实的生产力;他们起早贪黑地拼搏,手把手传技,使农民种田水平不断提高,书写了粮食增产的传奇。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在历次机构改革中,作为基层事业单位的农技站被“脱钩”、“断奶”,机构被撤并,人员被分流,站所被拍卖,全省种植业1.5万余名农技员陷入“三无”境地,办公无场所,工资无着落,养老无保障,农技推广体系处于“线断、网破、人散”的边缘。

  “远看像讨饭的,近看似烧炭的,一问才知是农技站的”,就是对农技人员处境的心酸诉说。

  如果说,水利等基础设施是发展农业生产的“硬件”,那么先进技术的推广就是 “软件”。“硬件”的加强,靠真金白银的投入;“软件”的提升,则要靠基层农技员这支队伍。

  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聚焦“三农”,每次都提到加强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国务院、省政府专门发文,拿出意见。今年2月10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于来山在专题会上强调:要下决心保住基层农技员这支队伍。

  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大背景下,我省农技推广体系再“织网”。

  三个文件

  2006年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为落实这一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省政府2007年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这两个文件,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职能界定、人员编制、机构设置、经费保障、人员分流等方面提出了意见。省农业厅党组成员、总农艺师刘年喜介绍,国务院、省政府文件明确,从事公益性服务的农技员,其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均为全额拨款。

  去年12月,省政府办公厅又转发省农业厅、省编办、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单位《关于改革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实施方案》,对深化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改革做了具体部署。

  “三个文件,一脉相承。”刘年喜说,前两个文件,范围较广,涵盖县乡两级农业、林业、水利等基层站所。“由于范围较广,地方财力有限,完全落实还需要一个过程。”

  省政府办公厅去年底转发的文件,则是专门为加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建设所发的文件。这次文件明确,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是公共服务机构,实行财政全额供养;乡镇农技站的人、财、物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管理;乡镇农技站除担负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职能外,还新增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

  省农技推广总站站长姚正昌说,“按文件规定,公益性农技员的工资、津补贴、工作经费和养老医疗均由财政保障。”

  文件还明确,省财政参照动物防疫体系经费补助办法,对改革后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人员经费给予适当补助。省财政对乡镇动物防疫员的补助,按不同县(市区)的财力水平分三个档次,分别为每人每年4000元、6500元、7000元。省财政的补助,将有效减轻地方财政对改革成本的负担。

  刘年喜说:“此次转发的文件,对完善基层农技推广网络,堪称政策‘大利好’;对绝大多数乡镇农技员来说,无疑是‘久旱逢甘霖’。”

  现实窘况

  三个文件出台后,效果如何呢?

  据省农业厅掌握的动态,至今年6月底,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的县(市区)仅占五分之一;一半左右的县(市区)的农技员待遇有所提高;还有三成左右的县(市区)没有动静。

  农技员待遇得不到落实,原因多种多样。据省农业厅调查,有的县(市区)是因为县财政拿不出钱。例如茶陵,作为贫困县、老区县,财力难免捉襟见肘,去年农技员每月仅领200元工资,即由株洲市、茶陵县两级财政按人头每月各发100元。

  有的县(市区)并非财力问题。宁乡县财政收入一直位居全省前列,但有的县领导表示,农技员的待遇提升还得“放一放”。

  杨爱芝,1991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2003年被评为高级农艺师,现任宁乡县白马桥乡农技站站长。她说,乡镇机构改革后,每月都拿300元。直到2009年,国务院和省政府文件出台后,她一年才拿了4000元,去年提高到1万元。今年有多少,目前还是未知数。

  宁乡县的农技员待遇近两年有所提升,但与相邻县(市)比较,差距大。在长沙县、浏阳市、望城区,一个公益性农技员的年收入最低也在3万元以上。

  宁乡作为农业大县、粮食主产县,农技员待遇得不到保障,在工作中陷入“两难”。

  今年4月28日,白马桥乡仁福村一些农民长期使用除草剂,造成了药害,水稻生长畸形。村民谢正林找到乡农技员毛志军。

  农民找上门来,毛志军只好骑着自己的摩托车下乡,整整一个上午,看了3个农户的稻田,帮他们分析水稻得病的原因,告知如何补救。

  “事情做完了,但我有苦难言。”毛志军说,跑一个来回6公里,摩托车要4元的油钱,找谁报销?“农民留我吃饭,但我是农技员,这是我应尽之责,怎能吃农民的饭?”他的这种处境,其他农技员也都经历过。

  由于不同的县(市区)财力不等,县领导认识高度不一,农技推广再“织网”进展缓慢。

  武冈经验

  织一张高效的农技推广网,全省也有一些样板县(市),例如武冈。

  司马冲镇地处武冈市东南角,镇中心新建了3层楼的农技站,设施配备齐全。据了解,站楼建设共花了60多万元,市里拿钱,镇里供地。

  司马冲镇共有2.6万亩耕地。按5000亩配一名公益性农技员,镇农技站配齐5名,都有初级以上职称,由市财政全额拨款。站长杨绍铭说:“去年工资加津补贴,每个农技员超过2万元,大家都心满意足了。”

  据市农业局介绍,全市半数以上的乡镇农技站都达到了这个标准。

  2009年底,王春生从邵阳市农业局局长调任武冈市委书记。王春生对武冈的农业如数家珍,优质稻、优质脐橙、生猪、蔬菜,在全省都有地位。他说:“武冈的优势在农业,抓农业离不开一支过硬的农技员队伍。”

  去年上半年,王春生4次主持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专题会议,解决了121个公益性农技员的编制,定编后竞争上岗,按政策落实好他们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确保人平3万元。

  “拿钱养兵,还要配齐设施,才能打仗。”王春生又多次到乡镇农技站现场办公,市财政再拿出140万元,为7个偏远乡镇的农技站新建站房。今年,全市所有乡镇农技站都将达到“五有”标准,即有站房、有设备、有技术班子、有试验场地、有经费来源。

  在管理制度上,武冈普遍实行一个农技员包几个村,负责至少5000亩耕地的技术指导,每周下乡4天以上。去年冬天,农技员驻村办点,每个乡镇都创办了冬种示范片。今年春季,主抓水稻“单改双”,农技员包片上门做工作,全市双季稻面积比去年增了3万多亩。

  “武冈市对乡镇农技站的建设,以及农技员的配备、使用和管理,都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可在全省推广。”刘年喜说。

  省农业厅决定,今后的项目、资金支持,将与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挂钩,以此督促全省各地加快“织网”,打造一支农技推广的骨干力量,为粮食安全构建坚强的技术支撑。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