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深读 > 正文
省博改扩建全球竞标 2013年"鼎"立三湘
2011-07-04 23:31:31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陈亚静 田甜] [责编:蔡矜宜] 字体:【

省博物馆改扩建后效果图。  省博物馆提供

省博物馆改扩建后大厅效果图。    省博物馆提供

      湖南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写在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开工之际

  本报记者 唐婷 田甜

  这是湖南文博事业发展值得铭记的重要时刻——

  7月4日,备受关注的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正式开工,改扩建的省博物馆设计以“鼎盛洞庭”为喻意,外形似“鼎”,顶部如水的结晶体,象征洞庭湖水的凝固与升华。

  3年后,一个融湖湘精神、聚国际智慧,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将“破茧重生”,以全新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成为世界了解湖南的一扇重要窗口,湖南走向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

  半个世纪积淀,凸显国际影响力

  对大多数人来说,博物馆是探寻古老文明的一把钥匙。

  对湖南人来说,省博物馆是追寻湘楚文明起源与发展的一把钥匙,是领略湖湘文化奥秘的重要窗口。

  作为全省最大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省博物馆拥有18万件馆藏文物,珍贵文物3万多件,荟萃了湖湘大地的文物遗珍,展现了湘楚文明的来龙去脉。其中,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蜚声中外,商周青铜器、楚文物、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各具特色。

  目前,省博物馆是国家首批一级博物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央和地方共建的8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成为国内外客人游览长沙的首要目的地之一。

  从1956年开馆至今,省博物馆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在陈列展览、教育推广、科学研究、文物保护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除五大基本陈列外,省博物馆策划推出了一系列在全国极具轰动性影响的精品临展,如《走向盛唐展》、《国家宝藏展》、《古典与唯美展》、《凤舞九天——楚文物特展》,在全省乃至周边省份引起了一次次展览热潮,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文化事件。

  国家文物局高度评价,“参观和利用博物馆已经成为湖南人的一种文化自觉,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非常突出的。湖南省博物馆的影响已经扩展到全国甚至是国际文博界。”

  2008年免费向公众开放后,省博物馆保持和发扬打造精品、优质服务、注重社会效益的传统,将优质服务覆盖到展厅以外,延伸到领票队伍的每一位观众身上,日平均接待观众5530多人,成为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标杆。

  汇聚各方力量,全力推进改扩建工程

  从初创期的5个人、一栋楼,到上世纪70年代,省博物馆以马王堆西汉墓葬出土为契机,建成亚洲一流的文物库房,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再到 1999年,省博物馆现有陈列大楼建成,带动高速发展。半个多世纪,省博物馆历经了三轮建设,多次改革创新,一时领全国博物馆事业风气之先。

  然而,十多年过去,“随着文博事业发展和文化强省建设的推进,省博物馆现有的硬件设施水平已远远落后于国内同级博物馆。”省博物馆馆长陈建明坦言。

  免费开放前,省博物馆的观众接待量就已经接近饱和容量,免费开放后带来观众人数大幅增长,使这一问题尤为突出。截至2010年12月,省博物馆日平均接待观众人数是免费开放前的2007年日均观众人数的两倍多。持续高位运行给博物馆工作人员和设施设备造成了巨大压力。与此同时,展厅面积过于狭小,停车场所和观众服务设施严重不足,教育场所、文物保护用房及设备缺乏、文物库房严重不足等问题也一一凸显出来。“学生来参观,没地方去,全部挤在走道上,趴在地上画画,看了让人心酸。”

  改扩建势在必行。

  国家相关部委和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省博物馆的改扩建。

  2009年11月,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将湖南省博物馆确定为代表中华区域文明的中央和地方共建的8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

  2009年12月,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实施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

  今年3月4日,国家文物局与省政府在北京签署共建协议,决定共同推进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多次赶赴湖南现场考察,就改扩建工程选址、方案设计等提出具体指导意见,表示将全力支持湖南省博物馆搞好改扩建和体制机制改革。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高度关注省博物馆改扩建工作进程。他多次实地考察省博物馆,多次过问工作进展。周强指出,实施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事关湖南长远发展,对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意义重大,要求形成合力,全力推进改扩建,建成湖南文化事业精品工程和标志性工程,建成设施一流、管理一流、效益一流的国家级现代化博物馆。

  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亲任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领导小组组长,两次主持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工程进展中遇到的问题。他要求举全省之力,将省博物馆建设成集湖湘文化大成、具有国际水准的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成为传承、弘扬湖湘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文化名片”。

  省委省政府将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列入《文化强省建设战略实施纲要(2009-2015)》重点文化项目和2011年全省重点建设项目。省直相关部门和长沙市也全力支持项目建设。

  八方支持,汇聚成强大力量,为推进省博物馆改扩建注入了强大动力。

  就地改扩建,实现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

  经过综合考虑、反复论证,省委省政府最终确定省博物馆改扩建方案是就地改扩建。

  为什么是就地改扩建?省文物局局长陈远平介绍,省博物馆现址毗邻烈士公园,所处地理位置和自然人文环境非常优越,体现了历史和现代、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相辅相成、交相辉映的特点,且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积淀、传承和发展,具备建设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博物馆的条件。此外,省博物馆地处城市中心,十分有利于文物保护、文化传播及观众参观。

  国内外著名博物馆发展经验亦证明,就地改扩建比易地新建效果要好。如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和我国的南京博物院等,均地处城市中心,环境优良,历史积淀深厚,它们都是原地不断扩建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著名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就建在纽约中央公园内,与公园融为一体,观众参观博物馆,既享受了文化盛宴,又能感受到自然美景。

  博物馆远离城市中心,就是远离观众。国家文物局的调研显示,国内一些博物馆的建设,设计、施工、展示都达到了一流水平,但由于是易地新建,远离了城市中心和观众人群,拉大了群众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导致群众利用博物馆不方便,博物馆难以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令人遗憾。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对我省实施就地改扩建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是尊重历史,尊重文物规律的决策,是湖南省博物馆的幸运。

  “鼎盛洞庭”, 打造湖南“城市会客厅”

  2010年12月-2011年3月,一场围绕省博物馆改扩建展开的设计竞赛引起了全球顶尖级设计大师的集体关注。

  省博物馆面向全球征集设计方案。来自国内及德、意、法、美、日5个国家的6家著名建筑设计单位签约参与方案设计竞赛,其中包括参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设计的德国GMP建筑事务所,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游泳馆(水立方)设计的ARUP(奥雅纳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等顶尖级设计公司。在省级博物馆改扩建项目中,这样的豪华设计阵容十分罕见。

  评审阵容同样不同凡响。评审委员会涵盖国内外建筑工程界、博物馆界著名专家,普利兹克奖得主汉斯·霍莱茵担任评审会主席。经过专家评审、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等多个环节,2011年6月,日本矶崎新工作室和中国中央美术学院联合提交的“鼎盛洞庭”设计方案最终脱颖而出。

  按照建设计划,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将力争2013年完工,届时,全新的省博物馆将精彩亮相。

  从外形看,改扩建后的省博物馆是一个“鼎”的形状,设计单位以“鼎盛洞庭”为创意源泉,建筑的顶部颇似水的结晶体,象征洞庭湖水的凝固与升华,是凝固的湖湘文化。新建筑保持原陈列大楼建筑结构不变,围合现前庭,强化两翼,形成三殿式建筑。总体布局对称、简练,参观流线清晰、交通组织方便,公共空间充足,同时巧妙借景,通过绿化与相邻的烈士公园融为一体。

  博物馆不仅是一座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更重要的功能是丰富城市文化生活空间。陈远平认为,改扩建之后的省博物馆应当成为长沙乃至湖南的“城市会客厅”。在国外,很多政要会晤客人都选择在博物馆,因为这里历史与文化底蕴积淀深厚。

  省博物馆馆长陈建明介绍,改扩建后,省博物馆的馆舍规模将达7万多平方米,藏品保管保护、陈列展览和观众教育服务设施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基本陈列年观众接待量将由现在的140万人次左右增加到250至300万人次。

  改扩建完成后,省博物馆将紧紧围绕资源丰富的湖湘文化遗产来展开展陈设计。精心打造了“马王堆陈列”、“回首潇湘”、“三湘人杰” (暂名)三大基本陈列,同时结合多元化馆藏资源,策划设计“书画馆”、“陶瓷馆”、“青铜馆”、“古琴馆”等专题陈列。以全面、系统地反映湖南历史、艺术、文化的概貌和发展历程。展览将综合运用各种先进的展示手段,突出参与性、体验性与互动性,努力为观众带来极具感染力和震撼力的艺术体验和文化感受。

  建成后的湖南省博物馆将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文物典藏与保护中心之一,集收藏保管、陈列展示、科学研究、技术保护、教育咨询等功能于一体,兼顾图书资料、影视放映、购物餐饮、休闲旅游等服务功能,形成具有国际品质的城市中央公共文化服务区和湖南省新的文化地标。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