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市民关注度高,1个多月已接收办卡申请近3万份
6月20日下午,株洲市光明学校的唐老师下班回家,他先来到不远处响石广场的一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刷卡、取车,不到半分钟唐老师就出发了。30多分钟后,他在香草园小区附近的一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停下来,刷卡、锁车,走回家。
“以前上下班一般是坐校车,每趟要花半小时左右。现在改骑自行车,时间差不多,还有益健康和环保。”唐老师笑着说。近段时间,他上下班几乎都骑自行车,有时下点小雨也不例外。
株洲市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启动至今1月有余。据统计,全市33个承办自行车租赁卡业务的农业银行营业网点,目前已接收办卡申请近3万份,制卡2.4万张。不少市民像唐老师一样,出行习惯因公共自行车租赁而悄然发生改变。
6月19日,星期天,在繁忙的株洲中心广场家润多停车点,使用公共自行车的市民络绎不绝。通过株洲公共自行车的后台监控系统可以看到,当日该站点取车187次,还车172次。其中最高峰是11时至12时,取车超过45次。17时至18时达到第二个小高峰。目前,该站点投放了20辆自行车,这意味着平均每辆车的使用次数约为9次。而根据国际标准,1辆公共自行车平均每天的使用次数一般为3至5次。
6月19日,记者从株洲市珠江南路上天台路,过株洲大桥,经新华西路、建设北路,再走长江北路,沿路都能看到一个个醒目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株洲市创建办副主任胡旭告诉记者,据测算,自行车的有效出行半径是3至5公里,最好每间隔300米至800米就设置一个租赁点。据此规划,该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全部建成将有400个租赁点、1万辆自行车。
目前,株洲市已投入使用的租赁点有100多个,已开挖并完成基础预埋的租赁点有300多个。现在每天以安装、调试8至10个站点的速度推进。为避免规划与实际脱节,株洲市特留出几十个租赁点征求市民的规划意见。预计到7月可全部投入使用。
家住神农小区的刘先生准备去办张租赁卡,方便以后骑车去沿江风光带散步。他对自行车时尚的外形流露出喜爱之情,可他也担心,“连遮雨棚都没有,这些崭新的自行车会不会损坏?”负责运营的工作人员介绍,自行车金属部件全部采用不锈钢,7层汽车烤漆防雨防晒,完全能经受日晒雨淋。而遮雨棚要占用大量的道路空间,既给租赁点选址带来一定局限,还会造成视觉上的拥挤感。
记者体验发现,这款自行车的确比普通自行车稍重,感觉很结实;座椅高度可自行调节,车前有固定的置物篮;可3档变速,不仅适合骑平地,爬坡时还能省力,在加速时能给力。车上还有2把锁,在周边没有租赁点时,也可临时锁停。
夏季“火炉”天气即将到来,有市民表示,可能会因天气炎热而放弃骑自行车。胡旭预计,到秋高气爽的9月,株洲市公共自行车租赁应会迎来第一个小高潮。
公共自行车好处多,环保、惠民、提升城市品质
5月初,李小姐成为株洲市公共自行车的头一批使用者。由于在金融行业工作,李小姐经常要在上班时间出去联系客户。“不用花时间等出租车或公交车,骑上车到处都可以走,还省了不少钱。”公共自行车已成为李小姐每天的“坐骑”。
胡旭告诉记者,推行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是经过了民意调查的,支持率很高。去年9月,市创建办通过入户调查和道路调查两种方式,向市民发放了1万份问卷调查,回收8557份问卷。其中,认为“有必要建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市民达82.3%,认为“建成后会使用”的有72.9%。
在国外,尤其是北欧国家,推行公共自行车租赁已有30多年的经验。在我国,杭州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城市。自2008年杭州率先运行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以后,北京、上海、济南、郑州、武汉等30多个大中城市也陆续推出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
作为一个人口数量、城市规模都不算很大的城市,株洲市为何会在我省第一个推出公共自行车租赁呢?
胡旭笑言,打击“摩的”非法营运是起因之一。作为株洲市打击“摩的”非法营运的相关负责人之一,胡旭认为,“摩的”屡禁不止、打而不绝,根本原因就是有市场需求。自2000年以来,株洲市先后开展“摩的”集中整治行动不下10次,但几无成效。免费公共自行车的普及,无疑将让“摩的”便利廉价的优势变为劣势,从而打压“摩的”生存空间,以市场手段根治“摩的”。
“城市提质与低碳、绿色的出行理念是紧密联系的。”胡旭说,作为老工业城市,株洲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似乎背负着比其他2座城市更大的责任与压力。
胡旭给记者算了一笔环保账。据测算,1个人开车上下班,行驶10公里要排碳近2.73千克,以每天3万人次放弃开车选择免费公共自行车出行来计算,1天可减少排碳量8.19万千克,1年就是2989万千克,相当于增加700万平方米的绿地,或1个中等规模的城市公园。而2010年,株洲市新增绿地面积才30多万平方米。
胡旭认为,公共自行车“惠民”也是看得见的。
目前,株洲市公共自行车租赁在办卡时要收取300元,其中200元是押金,100元是预存的租赁费。只要没有产生租车费用,这300元在退卡时是可以退还的。而租车的收费标准是:使用3小时内免费;使用4小时,收费1元;使用5小时,收费3元;6小时为6元,7小时为9元;以此类推,每增加1小时加收3元,24小时以30元封顶。有趣的是,3小时免费是单次计算,不累计计时,还车后再租车是重新计时的。也就是说,市民每次只需在3小时内归还车辆,其实相当于可以完全免费使用。
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运营,还可直接减少市民的交通费用支出。胡旭计算了一下,假设1个人平均每天的交通费为5元,以1辆公共自行车平均每天使用5次算,那么全市1万辆车每天共使用5万次,1天下来,也就相当于减少25万元交通费,一年下来就是9125万元。同时,株洲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可带动150至200人的就业,以每月2000元工资计算,1年就能增加市民收入360万元至480万元。
株洲启动公共自行车租赁还有方方面面的推动力。“我们去年7月荣获‘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的称号,既然拿到这块牌子,就不能止步不前,还要进一步擦亮这块牌子。”胡旭称。
据悉,该市公务员必须办理公共自行车租赁卡。记者看到,在株洲市创建办关于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调查中提出,由公共自行车带来的便利廉价的出行条件,将有助于推动阻力重重的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改革。
既要叫好又要叫座,如何建管很重要
公共自行车租赁好处多多,但在国内30多个推出公共自行车租赁的城市,却难以叫好又叫座。三亚在全国较早启动公共自行车租赁,但早已几近瘫痪;上海遭遇网点铺设瓶颈,公共自行车一度“遇冷”;武汉有2万多辆公共自行车下落不明;北京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经历了奥运会期间的红火后,各租赁公司陷入惨淡经营……
“我们筹备时间长达9个月。”胡旭介绍,相关人员曾前往已推出公共自行车租赁的8个城市考察,经过多次讨论、听证、民意调查,今年3月进入实质建设阶段。“方案都拿了8、9次。”
与杭州、上海、武汉等大中城市相比,株洲在地理环境、交通现状、财政收入及城区路网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何既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又结合株洲的实际情况?
国内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建设与管理有两种模式:建管分离和建管一体。前者由政府全额投资建设,系统建成后由下属国有企业管理;后者由企业全额投资建设并负责管理,产权在约定年限内属企业所有,政府给予补贴或购买服务。
胡旭介绍,株洲采用政府全额投资,由株洲市国有投资控股集团公司和广州顺德天轴车料有限公司联合建设,株洲健宁公共自行车发展有限公司管理与运营,市创建办对其服务质量和水平进行考核,按考核结果拨付运营费用。这样能有效避免出现企业服务难以掌控的弊端。
采访中,湖南工业大学刘老师对自行车租赁卡与信用卡绑定有些不理解。胡旭笑着说,这种办卡方式也是吸取了其它城市的“前车之鉴”,“先小人后君子”。
武汉的公共自行车从最初的3000辆激增至5万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公共自行车项目。该市采用的是使用“诚信卡”模式,结果预期不归还车率达40%。而采用“诚信卡”的杭州市,公共自行车破损率已达35%。
胡旭说,办卡时收取200元押金和100元预存租赁费,是对人为破坏和恶意不归还自行车的一种制约;同时,将租赁卡与信用卡捆绑起来,也是防范不良信用人员办卡,同时引导市民文明用车。如果一旦出现不诚信行为,将被记录在案。据悉,目前还未出现一起车辆未归还现象。
“租赁点要全城全覆盖,道路改造要成网成系统,管理运营要管好管长久。”这是株洲市总结的3条行之有效的经验。
自行车骑出去但归还麻烦或者不方便停放,正是部分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租赁“遇冷”的原因之一。只有租赁点全城实现全面覆盖,点多、面广、量大,才能做到本地取车、异地还车、通借通还。胡旭说,正是基于此,株洲市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先试点或仅在某一区推行。
不具备相应的基础设施条件,公共自行车即使上了路,也难以顺畅地“骑”下去。
近年,由于机动车激增,非机动车道日渐萎缩。为让公共自行车行驶畅通,株洲市由交警部门统一规划自行车专用道——对已有非机动车道进行提质改造,用环氧树脂漆刷成深绿色,从而能有效识别;对没有非机动车道的道路,通过压缩机动车道,开辟0.8米至1.5米的非机动车道;对既没有非机动车道、又无法腾出更多空间的道路,利用标志标识将自行车引入人行道,划线行驶;若人行道窄,无法划出非机动车行驶空间,就在混行的情况下对机动车实行限速。“全市只有5、6条这样的道路,而且不长,对公共自行车行驶的影响不大。”胡旭介绍。
如何长期确保公共自行车租赁管理企业的服务质量?株洲市创建办正在着手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机制。计划成立一个社会监督委员会,由各行业工作者组成人员库,每月随机抽取5名成员,对当月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打分,并以此作为拨付运营管理费用的标准。
公共自行车租赁在株洲市才“上路”。应该说,该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的运营管理模式设计还是比较全面的,但未来也必将有未曾预想的新问题不断冒出。这辆“株洲产”的公共自行车能否骑得更稳更远,还需拭目以待。
公益项目出台
多“思前想后”
孙振华
株洲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启动1个多月来,市民申请办卡踊跃,车辆使用效果理想。这一项目能获得初步成功,关键还是项目出台前,政府对方方面面考虑得较为细致周全。
这些年,我们耳边不时传来公益项目上马的消息。但项目“上马”后的尴尬也已司空见惯:有的项目启动后,不了了之;有的好心办成了坏事,百姓不领情还颇有怨言。究其实,一些项目上马前,相关部门缺乏认真调研与可行性论证。上马前,“拍脑袋”想当然;建设中,“拍胸脯”作保证;收不得场后,“拍屁股”一走了之。
应该说,株洲市上马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决策还是较为慎重的,从酝酿到启动,长达9个月之久。上不上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租赁点如何布局,相关部门都充分尊重民意,广泛问卷调查;为取长避短,还深入全国已启动自行车租赁的城市进行细致考察;租赁系统启动前,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无不“瞻前顾后”。如为便于租车与还车,租赁系统一旦启动便在全城铺开,而不搞试点;为方便办卡,将申请办卡点设在点多面广的银行网点;为防止人为损坏与租车不还,将租赁卡与信用卡捆绑;为让自行车有路可行,开辟了专门的道路;另外,要不要建停车棚,如何防止车辆生锈,自行车临时停放如何锁车,如何让自行车管理企业能持续提供优质服务等,都作了通盘考虑。
随着财政公共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大,公益项目建设也将日益增多。由于公益项目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对其建设、管理、成本、运营与服务等,更应周全考虑。公益项目效果如何,最终还得让老百姓用“脚”投票——以便民与利民作为验收标准。
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
国内城市如何建管
一、建管模式
一种是“建管分离”,政府全额投资建设,建成后由下属国有企业管理,如杭州、广州。
一种是“建管一体”,由企业全额投资建设并负责管理,系统产权在约定的年限内属企业所有。其中,有的城市采用补贴模式,如武汉建1个点政府补贴10万元,投放1辆自行车政府补贴100元,另外给予企业诸如租赁点的雨棚广告权、贷款担保与贴息等优惠;有的城市采用购买服务模式,如上海采取政府每年向产权企业支付一定比例的建设费用予以回购,并以支付服务费的方式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行。
这些模式各有利弊。“建管分离”,前期投资较大,杭州市2008年投入3.5亿元建设费用,但其优点是政府可主导项目进程。“建管一体”,投入较小,但弊端是政府难以把握企业的质量与服务,而且最终费用算下来并不低。如上海闵行区5年的服务合同就是8500万元,还要算上建设、管理、银行利息以及投资回报率等各方面费用。
二、如何办卡
全国大多数推行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城市采用了“办卡押金+超时租车费或违约处罚金”的模式。如杭州,市民在缴纳300元现金(其中200元为租车信用保证金,100元为预存资费)作为租车押金后,便可租用公共自行车。收费方法是:1小时内免费租用;1小时至2小时,收取1元;2小时至3小时,收取2元;超过3小时以上的时间,按每小时3元计费(不足1小时的按1小时计)。
另外一种是诚信卡取代押金制。武汉市青山区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凡租赁车辆在规定时间内归还的,每次可获100分的诚信积分,超时30分钟则扣除诚信积分200分/次,超时2个小时扣500分/次,一天未归还者扣1000分/次。诚信积分累计达-1000分的,暂停租赁权7天;再次累计达-1000分的,暂停租赁权30天;第三次累计达-1000分的,永久取消租赁权。
(本报记者 曹娴 通讯员 陈一玙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