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文化视点 > 正文
原创动漫 知识产权得不到有力保护
2011-06-10 23:48:40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左丹 姚学文 陈薇 尚光月 李国斌 何春平] [责编:蔡矜宜] 字体:【

  《文化新闻》湘南古堡群探秘

  本报记者 李国斌 通讯员 何春平

  说到古堡,总会让我们想起那些耸立在欧洲山间的神秘尖顶建筑。不过,古堡并非欧洲才有。在郴州的汝城、桂阳、宜章、临武等地,第三次文物普查以来不断发现年代久远的古堡,在全省乃至全国都非常罕见。经过专家的考察、研究,这些古堡是古代典型的民防遗址重要实物遗存,在战争和动乱年代为保护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将公布,湘南古堡群中的11个文物点有望入选。

  历经岁月沧桑的古堡现在是什么样子?6月9日,在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省文物局开展"湖南发现之旅--走进汝城"活动, 组织湖南媒体前往郴州汝城,一睹这些古堡的神秘容颜。

  设计精巧的厚坊岩

  此次发现之旅的第一站,是探访厚坊岩洞堡遗址。该遗址位于汝城县白芒山,距县城约14.6公里。上午9时20分,烈日炎炎,我们向着厚坊岩出发,酷热的天气加上陡峭的山路,很多人没走多久就大汗淋漓。而快到厚岩坊时的一个约60度的湿滑陡坡,不少人在此滑倒。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艰难爬行,终于看到了厚坊岩长达几十米的灰白色城墙。

  厚坊岩洞堡是岩厦式洞穴兵防工事遗址。据专家介绍,汝城厚坊何氏族人为防匪避乱,于明末清初利用天然喀斯特岩洞筹资修建厚坊岩洞堡。洞堡由外洞、内洞、观音岩和前后防御雉堞城墙工事、营房等组成,可容纳上万人。清咸丰十年(1860年),何氏后人在原来的基脚上累巨石修建了长36.6米、高9.6米、厚3.04米的城墙。城墙分两排依次筑有35个防御枪眼,仅开一条矮小的青石铁门,在土匪侵犯时能有效防卫。

  在洞堡内,有几处断壁残垣,是曾用于居住的房屋。舂米的石具依然安放,透露出生活的气息。城墙下,有溪水流入洞内,保证了避难时能长期生存。厚坊村65岁的老人何小奴指着一块已经残破的碑告诉记者,洞堡是老祖宗为避匪患,在族人中筹集巨资而建。沿着溪水往洞内走,有一个几米长的关隘通往洞内最安全的高地,何小奴说,此处以前有一座吊桥,收起吊桥后,土匪将无法接近。

  奇险的上古寨

  寨堡在湘南古堡群中数量最多,而汝城上古寨遗址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寨堡。在汝城县马桥乡石泉村,上古寨建在村中一座奇峰突兀、峭壁凌立的山上,寨顶占地面积6600多平方米。山上悬崖边沿砌成厚约1米、高3米、周长500多米的围墙,从山脚到寨顶仅有一条狭窄的青石小径可上。

  据当地《胡氏家谱》记载,此寨始建于明朝年间,为胡氏世代避乱之所。上古寨原建有房屋10余栋,均为石板垒成,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为避太平军,寨顶石砖结构的房屋达到16栋。民国十八年(1929年),汝城县保安团长胡凤璋重修上古寨,高筑城墙,将土墙改为石墙,修建炮楼、扩建营房等设施,并在寨顶最高处修筑了一座13米多高的八角楼。解放后,避匪乱的民房和碉堡碉楼逐渐废弃。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符弦表示,寨堡选择建在上古寨,一方面是因为上古寨是一座独立的石头山,山的三面都是悬崖峭壁,易守难攻;另一方面,村庄都分布在山的周边,一旦有危险,胡氏族人可在短时间内撤到寨堡上来。

  古堡数量多种类全

  据郴州市文物处主任刘专可介绍,类似厚坊岩和上古寨的古堡在湘南广泛分布,总的来说具有几个特点:一是数量众多,目前已发现60多处;二是类型多样,有寨堡、洞堡、城堡、碉楼、村堡等;三是年代久远,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大部分始建于明清;四是保存较好,其中不少寨堡、洞堡等,都基本保持原有的风貌。

  如此众多的古堡,因何而建?省文物局老专家曹砚农说,在明末清初、清代中晚期和民国军阀割据时期,由于郴州长期处于动荡之中,兵防工事的修筑相当盛行。明末清初的红巾军之乱,特别是清中后期随着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地方团练的兴起,与之相配的兵防工事更是蓬勃发展,厚坊岩、上古寨等就是在此背景下修筑而成。

  这些古堡,在动乱时期为庇护当地百姓,发挥了重要作用。专家认为,湘南古堡群遗址是研究民间兵防工事的发展与分布情况、修筑历史、内部构造、经费来源及其与士绅的关系,以及寨堡的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为了解动荡中的乡村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省文物局老专家谢武经表示,目前所发现的古堡还只是一部分,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去发现。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