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色感悟】
如何把记忆抱紧
本报记者 张权
“我真不知道!”当80后的胡洋说这话时,满脸的尴尬。就像一个做错事的小孩。实际上,她已经是一个孩子的妈妈。
她真没做错事。胡洋是武陵区宣传部的新闻干事,记者本想向她了解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前曾在常德集结的相关史料,但胡洋的回答,的确让人有些吃惊。在外人看来,对从小在这座城市长大的她来说,这些历史应该比较熟稔,殊不知,这个常德“土著”对此也是如此陌生。
其实,不知道的又何止是胡洋?常德市武陵区党史办主任张岳蒂去年应邀到重庆参加解放大西南60周年座谈会,连与会的部分党史专家对于这段历史也不清楚,甚至还有专家一直认为中共中央西南局是在重庆成立的,直到张岳蒂“释疑解惑”,大家才恍然大悟。
不知道,自然有其历史背景,当年刘邓大军进驻常德,在军事上当属机密;但时过境迁,后人对这段历史的价值也的确看淡了。
当年刘伯承、邓小平两位首长进驻常德居住过的白云中学,现已面目全非,早成了一所医院。遗憾的是,院内无任何说明此段“英雄历史”的碑文见证。在白大褂穿梭之中,有几个人知道,这里,曾是二野进军大西南的指挥机关?就是从这里发出的一道道指令,掀开了解放大西南的帷幕。
胡洋说,长这么大,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没提到过这段历史;而且自她懂事起,这里就是医院所在地。那段珍贵的历史就在人来人往中,如烟飘散在风中。
胡洋说,她知道“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她也知道这座城市曾有着非常悲壮的历史,抗日战争期间,这座城市曾为了抵抗日寇的侵略,上演了一幕闻名中外的“喋血孤城”。她直言,或许,这些血与火的历史会更让人铭记于心。
胡洋的话不无道理,但历史并不只是“血与火”,那些为支前倾其所有的老百姓,那座灯火彻夜不眠的指挥所小楼,都是历史的一部分。历史是不容我们忘却的。闻一多在80多年前的《祈祷》中吟唱:“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这样的发问现在听来也振聋发聩。胡洋说,等她的孩子长大了,她会将这段历史告诉孩子,告诉孩子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应该自豪。但历史的传承、将记忆抱紧的方式,难道仅仅是这样吗?也许,我们能做的还应更多。
【红色手记】
一个温婉而刚烈的城市
本报记者 熊远帆
现在提起常德,大多想到的是丰饶的鱼米之乡、浪漫的刘海砍樵、婉转动听的“丝弦”、经典的“诗墙”……这座城市给人的印象,如同划城而过的沅水一样,温婉而恬静。这方土地也出现过得道而隐的善卷、于斯而亡的诗人宋玉、于平凡中见幽深的大画家髡残……历史更多呈现给我们是这座城市的这一面。
常德,作为湘西的门户与通向大西南的战略重镇,自然也成了兵家必争之地。从我们追寻的历史中,常德也展现着她刚烈的另一面。
1949年,二野的15万大军要从常德过境挺进大西南。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数以万计的大军提供粮草,鱼米之乡义不容辞。但刚刚解放的常德,当年渍灾严重,普遍歉收。然而老百姓却勒紧裤腰带,为解放军提供了大量的粮油,为解放大西南提供了坚强的物质保证。
我们也无法忘记68年前这座城市发生的故事。1943年11月,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4军57师浴血奋战保护这个城市,8000余兵士抵抗着日军两个师团近 3万人的进攻,苦守16个昼夜。这一战,让远在开罗谈判桌上的盟国巨头,不得不认真打量一番中国,美国总统罗斯福甚至还记下了参战部队的指挥官姓名与部队番号。这座刚烈的城市叫常德,虽然她在此两年前还遭受了日军大规模细菌战的残虐。
战火与硝烟,只是一种遥远的记忆了。现在的常德市,绿树掩映,鲜花遍地,街道干净而整洁。这座城市的温婉与刚烈,构成了她鲜明的性格,那些美好的流传、那些曾经的忍耐与坚守,让人们有理由更加热爱这座城市。因为我们拥有她的柔情似水,也因为我们不能忘记那些漫天的炮火中,一张张满是血泪却坚毅的脸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