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视点头条 > 正文
红色追寻:解放大西南 刘邓大军从常德出发
2011-06-02 23:15:48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易博文 熊远帆 张权 周勇军 孙振华] [责编:周静] 字体:【

  【红色档案】

  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前集结常德

  1949年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国民党反动政权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为维系残局,蒋介石将其仅剩的150万部队中的90万人马。布防在西南地区。意图坚守四川,保住云南,拖延时间,伺机反攻。

  5月28日,中共中央命令:“二野应准备两个月后,以主力或全军向西南进军,经营川黔。”

  1949年秋冬之际,刘伯承、邓小平率第二野战军主力集结常德,拉开了解放大西南的序幕。同时,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中央西南局在常德成立。

  11月9日与11日,刘伯承、邓小平两次在常德民众戏院召开党、政、军干部大会,进行入川动员。

  11月下旬,二野主力向川东南、黔西北迅猛推进。11月28日,刘、邓率二野前指离开常德,沿川黔公路向重庆方向转移。留守常德的二野干部战士于12月全部离开常德。至此,常德人民圆满完成了迎送二野集结整休、挺进西南的任务。

  为确保解放大西南战役的胜利,中共湖南省委把“征借粮草,支援前线”作为“最突出最紧急的中心任务”来抓,征集了大批粮草。

  (史料支持:省委党史研究室 编撰:夏远生)

  【红色寻访】

  出发!解放大西南

  湖南日报记者 易博文 熊远帆 张权 周勇军 孙振华

  熙熙攘攘的人民路,常德市最古老的街道之一。

  常德市第七人民医院(原白云中学所在地)就座落在这条街上。

  跨进医院大门,迎面是药王孙思逊的雕像,不时有病人与白大褂在走动,平静祥和,找不到一丝战争年代的痕迹。

  金戈铁马,雷霆万钧。亲历者的讲述,将“红色追寻”采访团的记者拉回到了60多年前战火纷飞的岁月。1949年,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前集结常德,指挥部就设在这里。

  15万大军,从常德出发,拉开了解放大西南的序幕!

  15万大军水陆兼程向常德集结

  1949年10月28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二野前线指挥所,从长沙一路急行军,来到常德沅水南岸,渡江,登上“下南门”码头,朝设在白云中学的指挥部大步流星走去。

  这是一局悉心谋划的妙棋。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越过长江,以摧枯拉朽之势,直捣蒋家王朝老巢。南京、上海相继解放。处于穷途末路的国民党政权,为维系残局,将剩下的150万部队中的90万人马,布防西南地区,伺机反攻。

  “对白崇禧和西南各敌,均取大迂回动作,插至敌后,先完成包围,然后再回打”; 西南作战“非从南面进军,断其退路不可。” 按照毛泽东的指示,5月28日,中共中央命令:“二野应准备两个月后,以主力或全军向西南进军,经营川黔。”

  兵如棋局,兵不厌诈。为迷惑敌人,保证进军大西南这一战略行动的突然性,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精心部署:在二野西进之前,一野对秦岭之敌发动攻势,造成由北面入川的声势;同时活动在鄂西北的湖北军工部队,积极佯动,叩击东面入川的门户巴东;二野指挥机关乘火车向常德开进途经郑州时,刘伯承在车站发表讲话,佯示西进;新华社还配合发表了刘邓大军准备西进四川的报道,摆出二野主力由陕入川的架势,造成敌方错觉。

  一系列行动,有效地隐蔽了我军战略意图——二野主力出其不意从川黔边迂回敌后。

  8月19日,刘伯承、邓小平向二野全军发出了向川黔进军作战的命令,并决定以主力(三、五兵团)经湘西向川黔进军。

  刚刚从皖南战场枪林弹雨中下来的二野主力15万余人,迅速向湘西北门户、通往大西南的重镇——常德集结。

  今年已80高龄的潘国忠老人,身体硬朗,耳聪目明,嗓音宏亮。当天,这个还不到20岁的常德军分区警卫班班长,就在迎接刘邓首长的队伍里。老人家说起那一幕,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刘邓首长过江后,坐上吉普车,准备一直开到白云中学。但地方政府组织了热闹的欢迎仪式,3000多军民夹道而立,有的打着“欢迎刘邓大军进驻常德”的横幅,有的挥舞着三角形小旗,有的敲锣打鼓。看到此情形,刘邓首长没等车开动,就跳下汽车,冒雨一直步行到白云中学,边走边向人群致意。

  刘邓首长身后,15万大军正水陆兼程向湘西北挺进。10月下旬至11月陆续进入常德。

  11月23日,中共中央西南局在常德成立,统一领导西南地区的解放战争和接管建政工作,常德已成为解放大西南战役的指挥中枢。

  15万大军集结于此,常德空气骤然紧张。人来车往,杀声震天。武陵区委党史办原主任张岳蒂介绍,为让部队适应南方丘陵山区作战,部队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山地、河川战术演习和射击、爬山、急行军等技术训练。

  大军厉兵秣马,枕戈待旦,随时准备进击!

  校长煮汤圆、红薯、芋头供首长宵夜充饥

  刘邓首长进驻前,白云中学已主动让出场地,另外选址办学。1959年以后,白云中学青砖黛瓦的老房子已被全部拆掉,现常德市第七人民医院的建筑都是后来新建的。

  但随着潘国忠老人的讲述,当年大战在即的紧张氛围,至今仍依稀可感。

  解放大西南,尽管已是大陆的最后一役,刘邓首长却没有丝毫懈怠。11月9日与11日,在当年的民众戏院、现常德市人民电影院,召开了两次入川动员大会。

  在9日的大会上,邓小平站着一口气作了3个小时的报告,没有麦克风,也没拿讲稿。老人回忆,邓小平个头不高,留着平头,浓浓的四川口音,但声宏嗓亮,精神矍铄,“共产党不打胜仗才怪!”冲着邓小平的精神劲,不少与会者感叹。

  在11日的大会上,刘邓首长要求发扬二野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防止骄傲自满和贪图享受的情绪,为西南人民多作贡献。

  为早日解放大西南,在常德的20多天里,指挥部的灯光经常彻夜不熄。“出敌不意,攻其不备,拊敌侧背,断敌逃路,然后聚而歼之”的战略部署,就是在这里不断得到细化和落实。

  11月的常德,夜里已有了几分寒意。刘邓首长运筹帷幄,日理万机,常常忙到深夜,又冷又饿。白云中学校长白云清夫妇看到后,打算弄点夜宵请首长吃。但又实在拿不出好东西,就煮了一些汤圆、红薯、芋头,大着胆子送给首长,心里还有些忐忑不安。没想到首长没有一点“大官”的架子,吃得津津有味,还赞不绝口。后来,首长与白校长夫妇就像家人在一起一样,随便、亲切。

  在这个指挥部,刘邓首长近1个月内,相继签发了10余份作战命令和指示。

  11月21日,为加速西南地区解放,减少战争破坏,刘、邓首长在常德向四川、贵州、云南、西康4省国民党军政人员发出了《四项忠告》,敦促其认清形势,停止抵抗,停止破坏,听候改编。

  11月中下旬,在常德完成整训、整编任务后的二野大军,开始分批离开常德,向湘西、川黔挺进。一路走泸溪、秀山、酉阳到重庆;一路走辰溪、怀化、芷江、贵阳、泸洲、富顺、自贡到重庆。负责留守的干部战士亦于12月底离开常德,从沙市转乘轮船去重庆。15万大军,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地突然出现在川南,令敌人措手不及。

  解放大西南战役打响!

  为子弟兵筹粮百姓倾其所有,宁愿自已吃糠咽菜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15万大军集结常德,解放大西南已是箭在弦上,“兵马已动,粮草急行”。常德人民迅速掀起征粮、支前的热潮。

  常德市档案局保存着两张珍贵的黑白翻拍照片。一张画面是1949年11月,常德人民用箩筐盛着蛋、南瓜、衣被等慰问品,欢迎二野解放军入城;另一张照片是常德回民牵着牛羊欢送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场景。

  常德人民为子弟兵筹粮并不止二野15万大军。此前,四野第十三兵团10万大军刚刚经常德南下,军队过鱼米之乡征粮自不待言。

  筹粮,对常德来说,的确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刚刚解放的常德,百废待兴;何况当年渍灾严重,普遍歉收。但常德人民没讲任何价钱,迅速掀起了征粮、支前热潮,先后为刘邓大军补充大米1048万公斤、食油1万公斤、食盐2.3万公斤及其它大量的粮草军需。

  “支援二野进军大西南另一项艰巨任务是运输。”潘国忠回忆,当时常德交通不便,沅江上没有一座桥,运输工具也很落后。抢运物资,几乎全靠肩挑背扛和独木轮车。出动的民工就达14万人。区内所有车辆、船只全被集中调度使用。3000多码头工人,夜以继日转运军需物资,仅1个月,就转运和装卸粮食、弹药数千吨。

  当时,公路桥梁有的被水毁,有的因年久失修不能通车,大部分被国民党军队和土匪破坏。为支援前线,短时间内,常德人民共修复桥梁31座,修建浮桥10座,修复路面5860米,新修板渡4个,基本保证了公路畅通。

  讲起当年的情形,潘国忠老人内心仍然难于平静。他说,为支援大军,不少老百姓在自家口粮都不够的情况下,倾其所有,有的实在拿不出大米,就拿出红薯、黄豆、高梁,宁可自己吃糠咽菜。

  更令人感动的是,修建浮桥,木板不够用,老百姓把自家门板卸下来,铺在浮桥上。当时常德城区和城郊有不少百姓家,每天是大门洞开。不是不关门,已是无门可关啊!

  刘邓大军挥师西进时,邓小平握着常德专署副专员兼支前司令部司令员孙云英的手动情地说:“常德人民及时为部队提供了充足的粮草和无私的帮助,人民解放军感谢你们!”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