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专题 > 党史人物 > 正文
杰出的红军将领蔡申熙
2011-05-16 19:32:16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黄纯芳 史宣] [责编:周静] 字体:【

  杰出的红军将领蔡申熙

  本报记者 黄纯芳 通讯员 史宣 整理

                     蔡申熙 省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生平】

  蔡申熙(1906—1932),湖南醴陵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后任起义部队第十一军二十四师参谋长。同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任广州市公安局局长。1928年起任中共江西省委军委书记、吉安东固地区游击队第一路总指挥。1930年初调中共中央长江局任军委书记,不久被派赴鄂东南阳新、大冶和蕲(春)黄(梅)广(济)地区领导游击斗争。同年10月参与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任军长,率部东进皖西,攻克太湖县城。12月到达鄂豫皖苏区,参加第一次反“围剿”。1931年1月所部与第一军合编为第四军后,任第十师师长、中共鄂豫皖特委委员兼军委副主席,率部参加磨角楼、新集、双桥镇等战斗。指挥机智,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右臂负伤致残。同年5月起任彭杨军事政治学校校长,为鄂豫皖苏区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1932年7月,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蔡申熙调任红二十五军军长,率部在英山、麻埠地区与各路进犯敌军展开激战。10月9日在湖北黄安(今红安)河口镇战斗中,不幸腹部中弹,仍躺在担架上坚持指挥战斗,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6岁。

  【故事】

  在担架上指挥战斗

  1932年,蒋介石纠集重兵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疯狂“围剿”。为了保证军队、政府机关人员和群众的安全,红二十五军军长蔡申熙率所部在黄安河口镇掩护主力突围转移。他指挥部队昼夜激战,坚守阵地,打退敌人多次冲锋。

  10月10日上午,部队三面被围,情况十分危急。蔡申熙在阵地上指挥部队与敌军打了整整半天,相持到中午。看到他已经一天一夜没吃饭了,警卫员趁枪声停止的间隙,强行把他拉进工事吃饭。刚端起饭碗,枪声又响了。他扔下饭碗就往指挥岗位上跑,命令主力向新阵地转移,自己则率小分队阻击敌人。警卫员见敌军已快速推进到跟前,几次要求他退下火线。他坚定地说:“队伍还没全部撤到安全地带,我不能走!”

  就在这时,一颗子弹射进了他的小腹。他咬着牙齿,捂住伤口,坚持指挥战斗,直至昏倒在地。警卫员将他抬下火线,他苏醒后,躺在担架上,仍不忘指挥战斗。

  妻子曾广澜闻讯赶到他身边,蔡申熙已经昏迷过去了。待他渐渐苏醒过来,看到妻子泪流不止,便深情地劝慰说:“广澜!别难过,你要永远跟党走……坚持斗争下去!”不久,徐向前、曾中生等来看望他,他痛得不能说话,用深情而坚定的目光望望这些长期并肩战斗的战友,然后闭上了眼睛,时年26岁。

  徐向前在回忆录中写道:“牺牲前,我去看了他。那天正下雨,他躺在床上,疼得没办法,要人补他一枪。我对他进行了安慰,就急忙指挥部队去了。蔡申熙同志是(原)红十五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对鄂豫皖红军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不仅具有战略家的胆识和气度,而且在历次战役战斗中机智果敢,勇猛顽强,因而在红四方面军中有很高的威信。在河口镇地区作战中,他身负重伤后仍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直至坚持到胜利,充分体现了一个杰出红军高级指挥员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他的牺牲,是红四方面军的重大损失,大家都很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