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专题 > 党史人物 > 正文
“真正的英雄”何孟雄
2011-05-03 23:39:49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黄纯芳 史宣] [责编:周静] 字体:【

  “真正的英雄”何孟雄

  

何孟雄 省委党史研究室 提供

  【生平】

  何孟雄(1898—1931),湖南酃县(今炎陵)人。早年在长沙求学期间,与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等交往密切,建立了革命友谊。1919年3月,何孟雄入北京大学做旁听生,受《新青年》为代表的新思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五四爱国运动,成为北京大学学生运动的重要骨干。1920年11月,加入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何孟雄是全国最早的党员之一。此后,直到1926年底,先后担任北方劳动组合书记部成员、中共北京地委书记兼组织委员、京绥铁路总工会秘书长、中共唐山地委书记、中共汉口市委组织部长。在此期间,何孟雄作为北方党组织和工人运动的重要领导成员,参与发动和领导了京绥铁路、开滦煤矿、唐山铁路机车厂、正太铁路和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等许多重大斗争。在大革命失败后的严重白色恐怖中,何孟雄于1927年10月奉调上海,先后任中共江苏省委委员、淮安特委书记、江苏省委常委兼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军事委员会书记等职,参与领导江苏各地党组织的恢复、发展工农运动和开展武装斗争。1931年1月,因叛徒告密,何孟雄在上海被捕。在狱中,何孟雄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坚定立场和崇高品格,宁死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斗争。同年2月7日,何孟雄与其他23位革命者一起英勇就义,年仅32岁。

  【故事】

  “一生坎坷,宗旨不改”

  1931年1月17日,何孟雄不幸在上海被捕。

  在狱中,何孟雄和难友们睡的是阴暗潮湿的地铺,吃的是沙子霉米饭,连每天一次的放风也被取消。残酷的牢狱生活把何孟雄折磨得病倒了,但他念念不忘的仍是党的事业、党的团结。在敌人严刑逼供和挑拨利诱面前,毫不屈服,从被捕的第一天就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他对同室的难友说:“一个革命者为革命牺牲他宝贵的生命,是分内的事!”这句话道出了他为革命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月7日晚,看守长一一点名,并用手电筒在每个房间仔细检查,查完一间锁上一间。这样仔细的检查是少有的,大家预感要出事了。果然,过了不到半个小时,看守长一边拿着电筒,一边看着名单,指挥看守提人。何孟雄早有准备,当看守长打开他的房门时,他从容走出去。那些未提出来的难友都挤在窗口流着泪水,不断地招手,呼喊着“再见!再见!”大家都知道,这是最后的诀别。

  何孟雄等23名共产党员,排成单列,昂首挺胸,缓步走上刑场。铁镣“哗哗”的撞击声,打破了黑夜的沉寂。走到一座小桥边,敌人在桥旁摆了一张茶几,挂了一盏大马灯,茶几上放着一叠照片,每走过一个人,与照片对照一下。过了小桥,到了方塔附近一棵树下,行刑队的头目命令23人排成二排,宣布死刑。

  他们用带着镣铐的双手理理头发和衣服,互相紧靠着、鼓舞着,一个个镇定自若。刽子手躲藏在小屋子里,枪口从窗子里伸出来。突然一阵枪响,第一排的同志大部分倒下去了。第二排的同志大声高呼:“打倒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万岁!”又一阵密集的枪声,他们全部倒在血泊中。

  碧血洒大地,丹心照九州。何孟雄和他的战友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凯歌。对于反动派这次屠杀,鲁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纪念》以志纪念。陈毅在谈及何孟雄时,曾无限感慨地赞颂他“一生坎坷,宗旨不改”,是“真正的英雄”。

  本报记者 黄纯芳  通讯员 史宣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