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深读 > 正文
“东方古堡”湖南元素
2011-04-26 00:16:40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朱智] [责编:蔡矜宜] 字体:【

      理县甘堡蔵寨的藏族群众跳起欢快的“博巴森根”,欢迎恩人的到来。   本报记者 刘建光 摄

      一位羌族老人将家里自产的土特产送给湖南恩人,表达感恩之心。      本报记者 刘建光 摄

  本报记者 朱智

  春天的艳丽在四川理县层次分明。连绵不断的高山上还没有几丝绿色,峡谷里却郁郁葱葱,羊角花、格桑花格外鲜艳,洁白盈枝的梨花、李花竞相开放,甜樱桃的小果粒已经挂满了翠绿的枝头。

  就在这个春天里,在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前夕,记者陪同当年参加汶川大地震援救工作的医务人员代表王跃辉、志愿者代表徐亚平和我省对口援建工作队代表席超波、方博夫回到理县,感受灾区的新变化,体验灾民的新生活。

  在高山峡谷间,我们驱车近千公里,沿着当年湖南援建队的足迹,先后在桃坪、通化、木卡、甘堡、下孟、薛城、杂谷脑、古尔沟、毕棚沟等9个乡镇走访,深深感受了3年重建在这里发生的奇迹。白墙、平顶,明显具有藏、羌民族风格的新农舍或集中或零星分布在峡谷间相对开阔的地带;新建的理县五七中学和乡镇小学或气派非凡,或宽敞明亮,但都设备一流;新建的县人民医院第一次做了皮瓣移植、肾脏切除等高难度手术;全新的四车道路桥,改性沥青路面,像一条青色的玉带镶嵌在峡谷……除了个别地方为发展旅游而保留的地震遗迹和山体滑坡的痕迹,丝毫看不出3年前这里曾发生过特大地震。

  县长蔡礼清兴奋地告诉记者,理县已完全从废墟中站起,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国家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湖南的对口援建,使理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生条件全面改善,社会政治和谐稳定,羌藏干部群众正感恩奋进,满怀信心地投入新的生活。

  百姓感恩县长流泪

  走在理县的乡村和街道,听得最多的热词是“湖南”、“恩人”、“感谢”,听得最多的“流行歌”是两首感恩歌“湘理相亲”和“因为有你”,看得最多的标语路牌是“湖南援建”、“热爱祖国,感恩湖南”。

  回理县的车队从汶川进入理县就到了桃坪羌寨。左边一块巨大的红底白字标语牌格外醒目:“热爱祖国,感恩湖南,爱我中华,爱我家乡!”村民们身穿节日盛装,手捧哈达、红绸,在右边迎接湖南来的恩人。

  木卡小学的师生们早早地列队在校门口等候。连日来,就如何迎接湖南恩人,全校进行了大讨论。最后决定每个学生画一幅水彩画送给恩人。5岁小女孩杨言从排队送画的人群中跑了出来,径直来到席超波跟前,边喊“席叔叔”边把画交到他的手上,席超波弯腰抱着杨言,眼里噙着泪水。2年前,他就在这里坚守工地。从4月底开工到秋季开学交付使用,他每天都在学校对面的小商店里蹲守,隔壁的小杨言每天陪他,成了他最好的朋友。现在,学校对面的商店已改名“铭湘援”。

  “杂谷脑河连湘江,湖南人民来到我家乡,为我们修路,为我们架桥”,在理县县城杂谷脑镇的晚宴上,8名羌藏青年男女唱着这首“湘理相亲”歌,轮流给我们敬酒,歌声嘹亮、甜润,旋律高亢、婉转,全桌的人都落下了眼泪。鸦雀无声之际,县长蔡礼清站起来倒了满满一大杯白酒,哽咽着说,“湖南有两个澧(理)县,四川的理县也是湖南的理县,是湖南人民的第二故乡,我用这杯酒敬所有的湖南人,感谢湖南!”说着把酒一饮而尽。

  甘堡藏寨是藏民集聚的村寨,也是千年古堡,又是200多年前清朝边陲屯兵的桑氏守备衙署。甘堡藏寨在地震中受到严重损坏。我省对这里的援建,是“交支票工程”,当地自建。

  村民们集中在一个宽阔的演艺广场等候我们的到来。献过哈达,广场上的人群便手牵手围成大圈跳起了热烈的锅庄,而后用汉语动情地唱起了“因为有你”。歌中唱到,“大地在颤抖,噩梦突然袭来,家园变成废墟,无数生命被埋;是你将生命置之度外,告诉我不要放弃,人间有大爱;因为有你驱散阴霾,生命之花再度重开;因为有你,我们重新站起来;因为有你,世界充满爱!”

  这里的锅庄名叫“博巴森根”,是一种古老、独特的地方叙事歌舞,是当年为欢迎去西藏抗击英军侵略的勇士归来并纪念牺牲的500名将士,由藏族百姓自行编排的。流传至今,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的藏民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都有藏名和汉名两个名字。“博巴森根”老舞者,74岁的强米巴又名李少华,一家六口,祖孙三代,去年住进了村口右边山包上的新宅。他拉着老伴不停地和恩人们合影,说要把照片挂在家里最醒目的位置,他要告诉所有来客,是共产党,是湖南恩人帮他修了新房。他与每一位来客都打招呼,嘴里不停地说:“湖南恩人,我们永远感谢您!”

  羌藏村民全新生活

  从桃坪羌寨沿着317国道西行,千年茶马古道上的驿站、客栈,如今已是百里羌藏文化走廊上珍贵、闪亮的旅游景点,不善经商的村民们干起了旅游业。

  在通化藏、汉、客家共居的甘溪村做客64岁农民杨贵清家,四层平顶新房每层都有一个客厅3间卧室,地面和墙壁一尘不染,沙发电视机一样不少,楼顶上的晒台做成了通风透明的养花房,房中贴着瓷砖的两个长方形大花池,一个在池周边摆满了多种兰花盆景,池中鱼翔浅底,假山长满青苔;一个花池种着两棵茶树,茶花争艳,芳香四溢。主人告诉来客,两层住房正出租,每月4500元,下半年家里准备搞旅游接待,为游客提供食宿。杨贵清说,这种日子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木卡羌寨116户483口人,从山腰上整体移到了山下,山上的寨子成了地震和羌文化遗址,新寨沿河而建,一家一户带庭院的白墙红窗、平顶红檐的羌式建筑成两排对开延伸而去,街面水泥路中镶嵌着一条水沟,清亮的溪水穿街而过。这里的新宅既是住房,又是农家乐式的经营场所。村里成立了旅游协会,专门从外面请来了厨师和礼仪老师教村民做菜和接待游客。

  条件好了,村民们考虑的不再是吃饭问题,而是如何与外面的世界同步发展。

  在下孟乡小学、薛城镇小学、木卡乡小学的新校舍里,孩子们身穿新校服,跟城里的孩子一样在认真学习,做操。看见湖南来客,他们不是怯生地躲在一边,而是围过来打招呼。一声声“湖南叔叔好”“湖南伯伯好”“湖南恩人好”暖透了湖南来客的心。下孟乡小学一位负责人介绍,全校158名学生,80%都是读住校,只有附近的学生走读,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学生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学习,过去是老师追着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求着学生学习,现在是家长带着孩子来,学生自己跑着来。学生入学率100%,老师教书比以前认真多了,学生学得比以前努力多了。

  “东方古堡”湖南元素

  桃坪羌寨的古堡依山而建,具有2000多年历史,被誉为“羌族建筑艺术活化石”和神秘的“东方古堡”。走进古堡,全部用泥和石块磊建的碉楼式城堡民居,如迷宫四通八达。站在新建的莎朗歌舞广场放眼望去,上前方左侧的千年古堡依然完好,只有一块旅游广传牌上三幅大照片清晰地告诉我们,在三年前的特大地震中这里也发生了小坍塌,但损坏的部分已经完全修复而且整旧如旧。在此当导游的米亚罗姑娘三郎初介绍,世界上保存有2000年历史的古建筑只有3处,一处在意大利,一处在保加利亚,但都是残垣断壁,只有这一处保存完好。

  古堡下的新寨是我省援建的,为保护古堡拓展旅游产业而建,去年10月交付使用。新寨在外表上与古堡无二,第一次来这里的客人都会以为新寨就是古堡,细看起来二者完全融为一体,只是新寨要开阔得多。

  如何承接历史,保护历史,又创造历史,围绕申遗打造“古堡新寨”,是援建队当年的一道难题。新寨的规划、设计多达20次,几上北京请教专家。现在的新寨,占地120亩,总投资1.554亿元,是羌民的经营生活区和羌族历史文化展示区,包括古羌历史博物馆、莎朗歌舞广场、释比文化祭坛、古羌石碉楼等,整个羌寨已是名副其实的4A景区。家家户户正忙着装修新房准备接待游客。

  项项工程惠及民生

  “理县人民感恩湖南是最真挚的,是由衷地感谢,湖南的无私援助使这里的老百姓得到了巨大的实惠。现在全县百姓见到湖南人都称恩人。”藏族司机恩波感叹地告诉记者。

  据介绍,我省对口援建理县的重建项目共计9大类99个,总投资20.10亿元,全部都是民生工程,修路架桥,建住房、医院、学校,还有文体中心、商贸中心、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饮水工程,以及旅游景点的恢复与扩建,每个项目都与老百姓生产生活以及将来的发展密切相关。

  驱车从熊耳山对岸的317国道东行,两边都是海拔3000多米陡峭的大山,几座高山的半山腰上住着数十户人家。他们怎么出行,水的问题如何解决?“这样的‘天住户’在米亚罗、古尔沟、下孟、桃坪等乡镇都有,援建队修路架桥送水山上了。”恩波说。

  为解决农村特别是“天住户”的安全饮水及农作物灌溉问题,援建队从2008年10月开始在13个乡镇68处实施引水工程, 2009年6月完工。8个月时间,投资5500多万元,新建蓄水池465口,埋设各类引水管道760公里,修建渠道144公里,解决了4万多人的饮水和3万多亩土地的灌溉。 同时,总投资1.88亿元,总里程242公里的43条山村公路和6座跨河大小桥梁,基本上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这在人口只有4.5万人,面积逾4000平方公里的大山区理县,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恩波对记者竖起大拇指。

  住房、学校、医院的大力投入,彻底改变了这里原来生活条件差、上学就医难的面貌。理县现有中小学15所,有13所是我省援建的,都是推倒重建,总投资1.3亿元。记者在下孟乡、薛城镇、木卡乡3个乡镇的小学和理县五七中学看到,每个教室都配有多媒体和空调,标准篮球场、篮球架,还有塑胶跑道;师生住房和食堂宽敞明亮,学生就餐都有标准的餐座;乡镇卫生院也是按经济发达地区的标准新建扩建和配置。

  援建故事正在流传

  汽车行驶在宽阔平坦的“理(理县)小(小金县)路”上,司机李光耀格外小心。这里有个“七道拐”,急弯削壁,路下是悬崖,河水湍急,当年两名湖南施工人员就翻车牺牲在这里。

  李光耀这个河南小伙当年是阿坝州的武警战士,被派到援建队帮忙开车。就因为援建,他现在已正式留下来工作并在此安家。援建队在这里的两年,是最危险最艰苦的两年,他与他们朝夕相伴,此情此景,忆往昔峥嵘,心生无限感慨。

  当时余震不断,山上不断滚石头下来,道路三天两头被封死,队员们都是提着脑袋来回奔波,许多次滚石就砸在援建队的车前,有的是车子刚过,山体就滑坡,碎石溅在后车轮上。

  一天晚上,就在这条路上,援建队一组组长、项目负责人虢柱收工回县城大本营,车子前方突然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坡体宽达2公里,滑坡就在车前方几百米停住了。由于是晚上行车,路难行,车速慢,虢柱侥幸没有被埋,但只能退缩工程营地。等到路面抢通,已是第五天的中午,营地已经弹尽粮绝,十几号施工人员已经三天不知菜味。

  这种经历对于援建队员是家常便饭,却又刻骨铭心。副队长席超波督战蒲溪小学工地时,因为肚子饿临时到路边店买了一袋牛奶,耽误行车两分钟,结果前方发生山体滑坡。“不去买那包牛奶,车和人就被埋了!”李光耀说起此事还有些后怕。

  因为到处险情不断,送材料的出大价钱也不愿意送,施工技术人员更是找不到,每个项目的工期又紧,质量要求高,资金管理严格,援建队员的压力巨大。

  为了施工安全,援建队员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在每一个有危险的工地不远处安排了瞭望哨,全工时监察山上的滚石和滑坡。红旗示意危险,吹哨或呐喊停工离开,绿旗表示安全;后来又在危险山坡安装了电子仪器,一旦发现有滑坡、滚石迹象,施工人员和过路者的手机都会收到提示信息。

  “湖南援建队个个都是项目建设专家,又是工地上的勇士。现在还经常听人说起援建队的故事,大家都很难忘。”李光耀说。

  全新理念根植理县

  “湖南对理县的援建,不单改变了羌藏干部群众工作、生产和生活条件,也改变了他们的观念和思想;援建队带来的新的工作方法、管理经验和生活理念,已完全在理县生根”。在陪同考察的几天时间里,理县政协副主席王天宝多次说起理县人思想观念的变化。

  在古尔沟温泉山庄,他与记者聊到深夜。

  援建既要解决目前问题,又要着眼未来发展,这是湖南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援建队创新思路和工作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地震中理县广大农村地区受灾非常严重,倒塌房屋43000多间,23000多间严重损坏。为帮助灾民重建家园,省委省政府决定并指示省援建领导小组注资1.45亿元,支持理县建立产业发展基金,以委托贷款方式将救灾款发放到灾民手中,全倒户每户2万元,受损户5000-18000元不等。这笔贷款到期收回后,为理县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山阻隔、峡谷悠长的理县,自古只有一条出县通道。地震发生后,严重受灾的理县几成孤岛,由于救援大部队进不来,有的生命在呻咛中停止了呼吸。“理小路”就是援建队为理县打通的第二条生命通道。这条生命通道把从成都往西过卧龙到小金县四姑娘山,和从成都往北过汶川到理县百里藏羌文化走廊的两条单行的旅游线第一次连在一起,为理县的旅游产业发展开辟了一条黄金通道。

  在理县的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过程中,援建队帮助理县政府成立了第一家城建投资公司,这也是全阿坝州的第一个城建投资公司。通过公司化经营来融资和整合国有资产,搞活了理县城镇建设的一盘棋,也改变了等、靠、要的传统思想。

  从县城出来过潇湘大桥,东进不到3公里就到了杂谷脑河的湖南绿色工业园,北上30公里是孟屯河谷的湖南集中工业园。记者在两个工业园区看到,路、水、电已到园区,土地已经平整。两个园区的路边都竖立着一块巨大的石头,上面刻着园区的名字,金铜色,赫然醒目。王天宝说,这是湖南为理县将来发展规划的蓝图,园区的招商引资工作正在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