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刘邓大军穿越泸溪
2011-04-19 21:15:42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向民贵 向方华] [责编:周静] 字体:【

  向民贵 向方华

  夜晚,沿泸溪江边大道信步而行。对岸十里画壁的景观灯和县城白沙城里万家灯火相互辉映,把整个城市烘托得流光溢彩。日子过得越红火,我们越是怀念那些曾经为老区解放、发展戎马一生、操劳一生的革命先辈们。

  当年,刘伯承、邓小平统率的第二野战军在进军大西南的过程中,在泸溪留下难忘的故事。

  1949年10月下旬,刘邓大军沿湘川公路向西南挺进。行至泸溪地界,沅水横在大军面前。泸溪地段的江流名为“铁山河”。这里,仅有一个古渡可过江。江面溯风阵阵,寒气逼人。刘邓首长伫立在古渡边,从容地指挥部队乘坐仅有的一艘轮渡,往返两岸,将部队顺利渡到对岸。

  对岸即今天的泸溪县城白沙,当时是个小渔村。刘邓大军经小渔村沿沅江而下,行至沅江和武水交汇处的当时泸溪县城武溪镇。此时,县城已被四野解放。二野到达后,刘邓首长住在武溪镇省心楼,住了7天。一边指挥二野西进事宜,一边派出人员协助泸溪工作队开展工作。

  泸溪县城虽已解放,但县境山高林密,溪沟纵横,境内土匪流窜。国民党从台湾空投一名少将,妄图勾结泸溪土匪,破坏新生的人民政权。同时,两名原国民党军官还冒充共产党特派员,在泸溪纠集了一批人,成立“泸溪县人民工作委员会”。泸溪县一支500多人的地方武装不明真相,向他们投了诚。

  刘邓首长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地方政权承认这支起义地方武装,不能将他们当土匪看待,应当作人民自卫队看待。这支队伍守卫铁山河古渡和能滩吊桥,为二野西进争取了宝贵时间。

  农历十月底,泸溪天气寒冷,但起义武装还穿着单军衣。刘邓首长便写信给47军,提出给泸溪县起义地方武装每人解决一套棉军装。同时,还从二野派出10多名连排干部组成工作队,将这支起义武装整编为“泸溪县人民自卫总队”。

  在刘邓首长的关怀和重视下,这支起义地方武装对稳定泸溪局面,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巩固人民政权,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自1949年11月起,这支地方武装除担负保卫县城的任务外,还攻占了浦市镇,建立了二区政府;进驻了布条坪、八什坪一带,建立了四区政府。更重要的是他们为全县的剿匪工作提供了全面、系统、准确的资料,在配合主力部队剿匪、侦察匪情、充当向导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后来,剿匪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这支地方武装一部分转到县大队,一部分回家生产。

  刘邓首长住在省心楼期间,经常组织一些文艺宣传活动。有时,部队在县政府大院围成一个大圆圈,刘邓首长坐在战士们中间,观看战士们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晚上,还在泸溪县武溪天主教堂外面放映解放军渡江纪录片等电影,刘邓首长和战士们、人民群众一起观看和赞赏胜利的战果。泸溪县城的群众首次近距离接触刘邓等首长,从电影里了解到当时国内形势。

  刘邓大军在泸溪县停留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却给泸溪的历史添上了光辉一笔。

  沅水悠悠,铁山依旧。今天,随着五强溪水电站的修建,泸溪县迁往白沙。如今的铁山河古渡,已成一湾深潭,江水澄碧,新建的铁山河大桥宛若飞虹,横跨大河两岸。能滩吊桥的运输功能,也已被现代式大桥所替代。那横跨两岸的铁索桥,仍桀骜地站立。省心楼所在地成了泸溪县五中校址的一部分。刘邓首长住过的省心楼,因学校工程建设,湮没在历史的风雨中,成为人民心中永远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