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视点头条 > 正文
三个一等奖,湖南新闻人的荣光
2021-12-16 08:26:11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李絮枫] 字体:【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正可

12月15日下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十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暨中国新闻奖颁奖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会议代表并合影留念。来自湖南日报社和湖南广播电视台的获奖者代表,手捧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3个一等奖大红证书和金光闪闪的奖杯,代表湖南广大新闻工作者,品尝了丰收的喜悦,分享了新闻工作者的荣光。

最高荣誉,最强鞭策

本届中国新闻奖,湖南日报社融媒体作品《村里最远那一户》、湖南广播电视台创意互动H5《一张照片背后的这七年》和广播访谈节目《从十八洞村到沙洲村》荣获一等奖。颁奖会上,《一张照片背后的这七年》主创之一牟鹏民作为湖南获奖者代表上台领奖。

“很激动,很荣幸!”上台领奖并参加合影的牟鹏民感到肩上的责任又重了几分。“作为一名记者,很荣幸能够代表湖南广电站在这个高规格的领奖台上。作为一名党员,很荣幸能够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扎根在湖南这片红色热土,用自己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下众多精彩的湖南故事、中国故事。今后我将继续坚持守正创新、践行‘四力’,做一个‘裤腿上有泥点子’的记者。”牟鹏民说。

(系列报道《村里最远那一户》视频截图)

(系列报道《村里最远那一户》文内配图。)

连续两年捧回3个中国新闻奖网络、新媒体类作品一等奖,《村里最远那一户》主创代表颜斌说:“这次现场亲身感受总书记的关怀与鞭策,心情十分激动,深受教育,倍感鼓舞,我深深感受到,作为这个时代的新闻工作者,一定要牢记总书记对新闻工作的重要指示,记录伟大时代,奏响奋进凯歌,凝聚民族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唱响主旋律。要创新表达,讲好中国故事,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我们的新闻和受众产生情感上的联系与思想上的共鸣,真正起到催人奋进的作用。”

从2004年捧得第一座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奖杯,到今天再度圆梦,《从十八洞村到沙洲村》的主创代表阳玲很激动。“这次获奖并参会,是对我们湖南广电坚持新闻立台、守正创新的最高褒奖。而我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感到的不仅有温暖和光荣,更有鞭策与压力。能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记录创造伟大时代的人民,任务何其艰巨,使命何其光荣!”

精准扶贫,多种表达

湖南是“精准扶贫”首倡地,记录和报道首倡之地的首倡之为,是湖南新闻人的使命。湖南这3件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是聚焦“精准扶贫”,“媒体湘军”紧扣主题主线,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凝聚了强大精神力量。

可听、可见、可触摸,湖南主流媒体谱写出一组“精准扶贫”的沉浸式史诗。

《村里最远那一户》就是用双脚走出来的故事。从“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开始,湖南日报社的记者走遍14个市州,从中选择14个典型的脱贫村,聚焦14户最远的人家,用一个个高清视频、一幅幅手绘地图、一篇篇文字稿件,全方位记录那些悄悄被改变了的、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H5《一张照片背后的这七年》截图。)

《一张照片背后的这七年》是一段可触摸的历史。该作品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与村民们座谈时的一张照片出发,深入寻访照片中的十几位村民,通过H5的形式,结合40张照片、12个故事、1个短视频,以“照片+文字+视频+音乐”的创意互动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十八洞村7年里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个是“精准扶贫”的首倡地,一个是“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从十八洞村到沙洲村》通过回望两个湖南小村庄,折射出中国乡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和生动实践。节目不仅有习近平总书记到访村庄温暖时刻的微纪录回放,还有两个村的不同年龄、身份的两代人的对话访谈,以及嘉宾“5年后愿景”信件封存活动,内容鲜活而生动。

践行“四力”,书写时代

湖南新闻人坚守初心本色、反映人民心声,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永远奔赴在新闻现场的路上,为时代书写,为时代立传。

在《村里最远那一户》之《山里山外,一家人》一文的写作中,由于文中主人公吴家人在两地居住,记者多次辗转张家界、长沙两地采访;在《小鸟是应该去远方的,他的女儿们也是》一文的采访中,记者乘坐的采访车途经汉寿一处逼仄的山间小路时,差点翻车。最终,记者们带回来的,是一幕幕喜人的变化,一个个感人的瞬间。

湖南日报社除了华声在线新闻网站的系列作品《村里最远那一户》,还推出了“走向胜利”大型主题采访系列报道,由报社党组成员、编委会成员带队,200多名记者、编辑深入实地采访全省14个市州、110个贫困村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这一系列采访,其规模之大、覆盖面之广,在全国省级党报中罕见。

《一张照片背后的这七年》的采访拍摄期间,主创团队在连续7年跟踪记录十八洞村变迁、积累了海量原始素材的基础上,兵分三路,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零距离采集了大量冒热气、接地气的素材。

“2020年12月下旬,来回奔波了2000多公里的采访车彻底‘罢工’了,我们挤在一起取暖,凭借微弱的手机灯光,从纷繁的录音素材中抽丝剥茧。”《从十八洞村到沙洲村》的主创人员回忆创作幕后时,往日艰辛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