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极端天气有点多,常态化应对不可少
2021-10-11 07:18:25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万丽君] [责编:姚茜琼] 字体:【

万丽君

“今年的极端天气有点多”,想必是不少人的切身感受。今年7月中下旬,郑州等地罕见的特大暴雨让人怵惕;同样,在德国等西欧部分国家,两天内遭遇平时两个月的降雨量。国庆假期,不少地方似是度过了一个“暑假”,长沙等地的“八月桂花”硬是被推迟到“九月开”;眼下虽说寒露已过,但陕西、山西等地却遭遇持续降雨,形成罕见的秋汛……

今年以来,全球突破有记录以来历史极值的暴雨、寒潮和异常炎热等极端天气相继登场。暴雨高温“说来就来”,洪涝干旱“不期而至”,曾被认为是罕见的极端天气,正变得越来越频繁。此前备受长沙市民关注的桂花迟开现象,也是长时间晴热高温所致。

应对自然灾害,哪里有薄弱环节或安全漏洞,哪里就容易发生突发情况。当极端天气出现频率不断增加,构建起应对极端天气的常态化公共管理机制已刻不容缓。

安全领域有个概念叫“安全冗余”,意思是说要对可能的风险做出提前防御,用多重“备份”增加系统可靠性。面对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城市管理不能仅仅围绕“应急”做文章,更要把“应急”所承载的思维方式,贯穿于城市管理各环节、各方面的始终。从“看不见”的供水供电网络、地下管网建设,到“看得见”的人员转移安置、应急措施配套,升级和完善城市功能的同时,也必须着眼长远和潜绩,为应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留下充足的提前量。巴黎、伦敦等城市地下排水系统是高效的“地下公共廊道”;赣州建于宋代的城市排水系统能使城市千年不涝,这些都值得借鉴。

极端天气,是对防灾抗灾能力的“极限考验”。而夯实与提升防灾抗灾能力,既有赖于认知、理念的提高,更应形成体制机制的保障。在河南、山西等暴雨中,一份名为“救命文档”的在线表格,因迅速整理“求”与“助”的信息,方便救援队伍精准救助而备受好评;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有的地方提前开辟停车点供人们避险、暂停违停罚款……紧急应对中,各地已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举措,若能及时总结经验,将其完善为常态化、制度化的机制,让民众往后在应对险情时有更稳定的预判和准备,城市面对自然灾害也会更有“抵抗力”。

人们与自然灾害的斗争,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机制不断健全的过程。面对极端天气,唯有将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城市管理的日常之中,让主动意识和高效的体制机制跑在“极端灾害”前面,准备好防范风险的先手、夯实防患未然的基础,方能在应对各种“极端”“异常”多发、频发时沉着冷静、处变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