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今日要闻 > 正文
科力嘉:纺纱的智慧与匠心
2019-12-08 07:17:26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作者:徐亚平] [责编:谭思敏] 字体:【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见习记者 吴广 记者 徐亚平

“尽管生产常年连轴转,我们始终保持产品零库存!”12月2日,在湖南科力嘉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门口,董事长蔡先彪不无自豪地说。

“这批高端精梳紧密纺针织纱,正要运往佛山。”蔡先彪指着满载成品纱的货车介绍,科力嘉主营纯棉高端精梳紧密纺针织纱,是湖南省小巨人企业,也是目前中南地区规模最大、质量最优的针织纱专业生产民营企业。为巴拉巴拉、小猪班纳、猫人内衣等服装品牌提供原料,产品畅销国内沿海地区及东南亚。

绿色环保——

从“漫天飘絮”到“变废为宝”

记者走近车间门口,未听见明显噪音。工人告诉记者,车间墙体已加装降噪隔音板。走进车间,体感温度骤升,但里面整洁如新。作为纤维材料加工厂,却无明显飘絮灰尘。

棉纤维松散轻柔,科力嘉是怎么控制飞絮粉尘的呢?

“我们的针织纱多用于制造婴童服装和内衣织物,原料采用新疆长绒棉,短绒杂絮自然少。看到天花板下面的圆形金属管道没?这是棉花通往纱线之路的‘专业跑道’!”公司事业部负责人王生说,棉花被抓棉机开松除杂吸进“跑道”后,清梳联合机组同步清除杂质、梳理纤维,并自动分离长短纤维。短纤维被转笼回风过滤除尘系统吸附并分类储存;长纤维则继续进入生产线,完成清梳联、精梳等8道工序,变成纱线。

棉花是植物纤维,浑身都是宝。被分离出的短纤维,可销往其他纺纱厂纺制粗纱或制造无纺布、医药用棉,剩余棉壳残渣还能送至农场作为蘑菇培养基。生产过程没有废气、废水排放,绿色节能的生产方式让科力嘉轻装前行。去年,其环锭纺纱智能制造车间获评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

科技赋能——

从“人海战术”到“智能工厂”

过去,一朵棉纺成一根纱,依靠“人海战术”,动辄数百名工人围着一堆机器转。如今,科技赋能改革传统模式,促进了纺纱产业转型升级。随处可见的智能机器代替了人工,提升了效能。蔡先彪说,公司现在拥有10万纱锭共两条智能化纺纱生产线,年产能突破1.5万吨,年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

去年7月,在华容县委、县政府支持下,科力嘉与东华大学、经纬纺机、国机智能等国内顶尖纺纱院校、企业组成联合体,开发高端针织纱全流程智能工厂项目,建设智能纺纱生产线,实现从原材料处理、精梳、并条、粗纱、细纱到成品智能打包运输全程自动控制。

智能工厂项目获批后,科力嘉投入近3亿元,新建厂房近3万平方米,购置经纬纺机清梳联合机组、瑞士立达全自动精梳机等系列高端设备,组成5万锭规模的智能纺纱生产线,成为行业标杆,引领动力纺织行业向智能制造产业转型。目前,其棉纱强力、条干和节杂等主要质量指标保持在国标优等以上。

“络纱过程中,机器识别到纱线粗细不匀、结节明显等状况时会自动断纱,显示屏将报警告知纱线断头位置和接头路径,降低车工巡查次数。”王生介绍,智能化装备投运,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和能源消耗。目前,每万锭纱仅需20多名工人,与传统棉纺企业相比,劳动强度降低80%以上,能源利用率提高15%。

信息扩能——

从“全程跑腿”到“管理上云”

要实现硬件智能化,须软件来“串联”。科力嘉同步开发制造执行系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软件和手机APP,以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为核心,通过信息技术把公司财务管理、行政管理、生产动态、仓储物流、采购销售、客户资源等信息整合,实现一台手机(电脑)管工厂,变“全程跑腿”为“管理上云”。

公司总经理、项目总负责人何新华说,目前公司全方位管理的软件架构已搭建完毕,正在进行二次开发。待硬件调试到位、软件优化完成,明年上半年实现软硬件对接,为“智能工厂”装上“智慧大脑”,给冰冷机器植入灵魂。

走进公司技术研发部,见3名软件技术人员正紧盯电脑屏幕,对某系统代码进行第三轮模拟检测,进一步排除漏洞,优化程序。技术研发部负责人徐汕文说:“这是我们原创的纺纱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已申报软件著作权,将成为全公司纺纱生产设备自动化控制的大脑,预计可提高生产效率30%,降低综合运营成本25%。”

据统计,科力嘉已取得软件著作权6项,申请专利18项,被评为省高新技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