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视点头条 > 正文
湖南应如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专家学者来献策
2019-11-21 07:16:57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谭思敏] 字体:【

导读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任务要求,对于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一个新高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省应如何通过深入贯彻《纲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湖南日报》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深化道德教育引导

打造新时代湖湘道德高地

蔡颂 邓雅川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颁布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我国继2001年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后,针对世情国情党情重大变化,再次就公民道德建设出台的纲领性文件。贯彻落实《纲要》要求,须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进一步深化道德教育引导,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新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提升家庭教育效能,筑牢道德教育基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道德养成的起点。《纲要》指出,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深化道德教育引导,就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筑牢道德教育基础。

以优良家风涵养公民道德素养。优良家风能助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优秀家风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公民道德建设,就要努力传承、学习、借鉴先辈们的好做法,在家风、家训、家规方面下功夫,通过“最美家庭”“文明家庭”“廉洁家风”“新时代新家风”等系列活动,以及主流媒体推出“湖湘好家风”专栏专题,深度挖掘湘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湖湘名人和普通家庭的家风故事,让孩子们从小接受优良家风熏陶,筑牢规矩意识和底线思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以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助力家庭道德教育。家庭道德教育要注重通过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体验活动塑造崇高品德,比如以家庭为单位,利用寒暑假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参观毛泽东、刘少奇等伟人故居,瞻仰芷江抗战受降纪念坊等革命遗址、纪念场馆,让孩子们接受精神洗礼,推动道德实践养成,引导其珍视自身社会形象,努力做新时代精神家园守望者。

以健全的体制机制保障家庭道德教育有效实施。在全省全方位建立家庭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扎实推进全省家庭教育的好事实事,大力弘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助力公民道德教育。

紧扣立德树人使命,构筑学校德育高地

近年来,我省采取一系列举措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建设了2000余堂省级德育精品课、500余个省级德育优秀案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逐步构筑起学校德育新高地。结合《纲要》基本要求,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深化学校道德引导、落实立德树人使命——

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学校是贯彻落实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将道德建设纳入全省教育发展规划中,并针对我省道德教育实际情况,尽快出台贯彻《纲要》的意见、实施细则。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切实将职业道德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建立完善师德师风教育长效机制,有效杜绝各类师德师风失范、教师违纪违规行为发生;完善教师考核机制,形成教师互评、家长测评、学校联评的考核办法,对教师进行全面客观的综合考核,落实好“师德一票否决”制度。

弘扬优秀办学传统。充分发挥我省特有红色资源、传统文化资源、教育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可示范推广的实践模式、制度机制,促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使课程德育、文化育人、道德实践等相互贯通、紧密衔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省广大师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继续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举办“区校共建大学生道德高地”“区校共述好人好事”等活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共筑学校德育高地。

树立社会价值标杆,营造良好德育环境

道德养成和社会环境相辅相成:道德对文明社会的形成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良好的社会环境能为道德养成提供丰沃的土壤。落实《纲要》基本要求,就要树立社会价值标杆,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的重要批示精神和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精神,充分发挥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把榜样的力量转化为广大群众的生动实践,在全省形成人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浓厚氛围。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良好的公民道德教育氛围。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在身边”学习教育活动,加大各地“好人馆”建设力度,将“时代楷模”“中国好人”“湖南好人”等道德模范的事迹生动展现出来、宣讲教育出去,推动形成“尊重道德模范、崇尚道德模范、学习道德模范”的良好社会氛围。

完善公民道德建设的法治保障。要积极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加强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立法,及时将一些基本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规范;建立健全《湖南省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实施办法》《湖南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等激励与补偿法规,激励大家向真向善;着力推进网络综合治理,完善新技术新应用道德评估制度,维护网络道德秩序,促进网络空间日益清朗。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推进网络空间道德治理现代化

刘兴云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这既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在当前这个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网上交往、学习、宣传、经商、娱乐、消费等已成为绝大部分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据统计,在全球76.76亿人中,有手机用户51.12亿人、网民43.88亿人,34.84亿人活跃在社交媒体上。我国网民规模居全球第一,截至2018年底达到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

在流动的网络社会和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公民道德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网络空间道德主体自我迷失。在网络空间道德压力“缺席”和主体道德责任缺失状态下,数字化、匿名化和符号化的网络行为主体容易受不良思想文化侵蚀和网络有害信息影响,导致道德失范,演化为谎言、欺诈、冲动、猎奇、暴戾等种种匿名的“恶”,并被网络强化和放大。

网络空间道德关系不断异化。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空间是没有强制的自主性空间和场域,传统积淀和约定俗成的道德关系在网络空间容易被解构、虚无和异化,以致是非、善恶被颠倒,义务、责任被放逐。

网络空间道德规范约束乏力。现实社会中,道德规范至高无上的地位主要依靠人民的敬仰来确立,依靠自律、劝诫、感化、说服、舆论等方式来实现其约束力。然而,网络空间道德规范因道德行为主体虚拟化、匿名化和“所指”泛化,其约束力有限。

网络空间道德实践形式单一。在网络空间,“人们可以克服时间和传统地理空间的局限而生存和工作”,从而极大激发了人们的创造性、极大解放了生产力;但致力于引导人们向善的道德实践形式仍相对单一、张力不够,大多停留在网络宣传、网络报道、网络讨论等层面。

推进网络空间道德治理现代化,关键应在以下几方面着力——

推进网络空间道德治理社会化。网络社会是一个没有边界的开放空间,但如果只有开放而没有治理,必然演化为一种灾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暴力的空间。”因此,应推进网络空间道德治理社会化:一是完善网络社会道德协同治理机制,让每个网民既是网络消费者也是网络监督者;二是立根铸魂、正本清源,协同推进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道德内容建设,“让科学理论、正确舆论、优秀文化充盈网络空间”;三是发挥习俗风俗、伦理守则等道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约束功能,着力引导网民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道德规范修身律己、涵养文明自律网络行为。

推进网络空间道德治理法治化。道德和法律相互区别又互为依存,规范网络空间主体行为、强化网络空间道德实践,离不开法律的约束和调节。因此,应推进网络空间道德治理法治化:一方面,要完善网络法立法。加快调节网络行为和网络关系的立法工作,对已经不适合网络时代的法律应及时废止或修订;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空间执法力度。强化网络空间综合治理,引导广大网民遵德守法、文明互动、理性表达、自觉维护良好网络秩序,对网络欺诈、造谣、诽谤、谩骂、色情、低俗、暴力等坚决依法分类进行查处整治,让败德违法者受到应有惩治,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推进网络空间道德治理智能化。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科学技术正推动人类社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同时也为各种违法、违纪、违反道德的行为提供了方便。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法加强网络技术管理,加强网络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推进网络空间道德治理现代化,应充分发挥新兴科学技术作用,探索“互联网+监督”“大数据+监测”“人工智能+预警”等网络空间道德治理模式,建立完善网络空间道德评估制度,以智能化手段维护网络空间道德秩序、提升网络空间道德治理能力。

推进网络空间道德治理专业化。网络空间道德治理的专业化,本质上是网络空间道德治理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实行专业管理、坚持专业服务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推进网络道德空间治理专业化,就是要让网络技术专家治理网络空间,让专家评估和监督网络空间道德行为、道德实践和道德内容状况成为常态。同时,要立足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总要求和重点任务,着力推进网络空间道德治理主体、治理规范、治理手段和治理机制的专业化。

(作者系湖南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湖南工商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以先进典型引领道德新风尚

郑小鸣

先进典型是有形的正能量,也是鲜活的价值观。《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精心选树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树立鲜明时代价值取向,彰显社会道德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学习、宣传先进典型活动在全国范围深入开展,一批又一批充满时代感的先进个人和集体涌现出来,为全社会树立了道德标杆。当前,我们应进一步挖掘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和道德典型,广泛推介宣传身边好人好事,让广大公民学有榜样、行有示范,在全社会形成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大力学习宣传先进典型是公民道德建设的现实需要

大力学习宣传先进典型,增强典型的社会影响力,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现实需要——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需要。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精神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公民的精神支柱、行动指南。先进典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身,是引领社会主流价值的鲜明旗帜,无论个人还是组织群体,通过学习先进典型,可更好将自己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将其内化为理想信仰、外化为目标追求,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社会氛围的需要。英雄、模范距离普通人并不遥远,关键在于其知行合一、表里如一,体现出一种本色、一种信仰、一种自觉,比如需要长久坚持的无私奉献。学习宣传先进典型,可以助推全社会公民坚持明大德、守公德的长期修炼,实现崇高的人生价值。

弘扬时代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的需要。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一个好人就是一盏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中国,时代楷模、道德模范和凡人善举、平民英雄不断涌现。大力学习、宣传这些先进典型,可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精气神”、向世界传递“中国正能量”。

典型引领不够是影响道德新风尚形成的重要因素

在发挥先进典型引领带动作用方面,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关注。比如一些典型不具有被持久宣传、学习特征,一些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典型在后期没有起到应有的引领作用等等,主要表现为——

标杆导向作用不突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先进典型往往代表着一个特定时期的理想化道德水平。但也有极少数典型的思想高度有待提升、与所担当的时代价值导向不符,从而难以发挥引领作用。

示范引领作用不到位。先进典型大多是我们身边的真实人物,具有很强说服力,能够长期对我们产生影响。但也有少数典型缺乏职责定位和奉献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很好发挥引领带动其他人的作用。

激励鼓舞成效不显著。先进典型往往可以激发大家思想上的共鸣,进而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但一些典型对所处环境的融入、改造能力有待增强,导致激励作用发挥有限。

以先进典型引领道德新风尚的科学路径

树立先进典型并学习其先进事迹、先进经验,是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方式之一,应坚持“创”有目标、“争”有方向,努力彰显、传播高尚的人生境界和道德追求。

建立健全先进典型选树机制。每个成功选树的先进典型都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都有着跨越时代的恒久价值。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选出那些“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可亲可敬可信的先进典型;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重大政策确立坐标,使典型的发掘、推出与工作大局同频共振;遵循道德建设规律,既选树时代楷模又选树最美人物、身边好人,构建多层次示范群体;将组织推荐与个人自荐结合起来,同时利用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方便群众举荐身边好人好事、为正能量“点赞”。

抓实抓好先进典型宣传。要让先进典型的事迹广为人知、深入人心,避免抽象的说教式宣传,有效提升典型的知名度、美誉度、效法度;充分运用事迹展览、巡回报告、模范故事会等形式,还原真实、再现风貌,拉近先进典型与普通群众之间的距离,让先进典型产生更加深入的社会影响;持续关注先进典型的成长发展,及时宣传展示他们的新进步新成绩,不断发掘其精神价值,使他们始终焕发光彩。

巩固放大学习先进典型的效果。学习宣传先进典型,关键是要引导人们将对榜样的敬仰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要坚持把学习先进典型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创新学习方式,巩固和放大学习效果。要发挥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时代楷模”等典型示范作用,引领带动全社会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强化礼仪文化培育助推公民道德提升

龚展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礼仪礼节是道德素养的体现,也是道德实践的载体,要充分发挥礼仪礼节的教化作用。

礼仪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对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应强化礼仪文化培育,以助推公民道德水平提升。

——礼仪文化培育应充分彰显新时代公民道德内涵。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的传统美德,礼仪文化在这些基本道德规范中拥有重要地位,有利于为个人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丰润的道德滋养。我们在弘扬优秀传统礼仪文化、培育新时代礼仪文化时,不仅行为方式要创新,更要使其充分彰显新时代公民高尚的思想道德和品格修养。

一是充分彰显新时代的公民道德观。其内涵为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倡导共产主义道德,始终保持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比如树立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正确利益观念等等。

二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应强化礼仪文化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高度融合,把礼仪文化培育融入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中去,以主流价值建构道德规范、强化道德认同、指引道德实践。

——礼仪文化培育应着力发挥新时代礼仪教育合力。

一个人的文明修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学习而养成的。当前,应针对不同年龄阶层公民、各行业领域广泛开展礼仪教育,助力公民道德建设。

一是形成礼仪教育合力。学校、家庭、社会、政府对于礼仪文化培育应保持方向一致,从而形成教育合力。要把礼仪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礼仪文化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纳入学业质量标准;把礼仪文化作为家教家风的重要内容,用以涵育家庭成员良好道德品行;在全社会努力营造推崇礼仪文化、践行礼仪文化的舆论氛围和环境;党委和政府应制定国家礼仪规程,完善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规范升国旗、奏唱国歌、入党入团入队等仪式,强化仪式感、参与感、现代感,增强人们对党和国家、对组织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是打造高素质礼仪教师队伍、开设高质量礼仪教育课程。应在学校教育体系、社会教育体系中建设老、中、青结合的高素质礼仪教师队伍,促进学术研究、教学实践水平不断提高。各类教育机构应通过开设专门课程,使礼仪教育成为一种常态,并不断完善礼仪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大纲,通过开展各种教学改革和教研活动,创新礼仪素质培养模式。

——礼仪文化培育应与新时代道德实践活动紧密融合。

强化礼仪文化培育,须将礼仪教育与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紧密融合。

一是礼仪文化培育应以社会为课堂、以实践活动为基本载体。只有载体紧贴实际、富有生命力,礼仪实践才能真正生活化、常态化,礼仪才能成为规范行为、展示修养、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因此,应充分利用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纪念日,组织开展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丰富公民道德体验、道德情感;应将礼仪文化元素融入到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活动载体中去,推动礼仪观念更为广泛的传播,从而改善社会道德风貌。比如将礼仪文化融入到社区家庭文化活动、文体团队活动、职工职业道德践行活动,青少年主题班日、队日和主题团日、党日道德实践活动等多种活动载体中去。

二是礼仪文化培育应致力于进一步将成果转化升级,用以服务社会。比如研究制定既继承中华优秀传统又适应现代文明要求的社会礼仪、服装服饰、文明用语规范,引导人们重礼节、讲礼貌,并将这些新时代文明礼仪规范运用到为各级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各大中型企业及服务机构提供礼仪指导中去。

三是礼仪文化培育应积极布局互联网时代各类阵地。要让礼仪文化参与到网络空间运行、基层社会治理等多领域各环节,使其在巩固和传播主流道德文化、重构和确立道德秩序、防范化解社会风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系湖南女子学院副教授、湖南省公民礼仪素质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