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湖湘人才怎样处理人格与事功的关系,以曾国藩为例
2019-11-01 12:41:54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唐浩明] [责编:曾璇] 字体:【

湖湘人才怎样处理人格与事功的关系,以曾国藩为例——

人格成就事功

唐浩明

近代以来,湖湘人才辈出,灿若星辰。曾国藩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通过他,我们可以看到湖湘人才是怎样处理人格与事功的关系的;通过他,也可以展示近代湖湘卓越人物共同的价值追求。

做治国平天下的大事情

曾国藩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没有任何背景和靠山,完全是依靠自己的艰苦努力,28岁中进士,38岁成为翰林。他的翰林像今天的博士后,他的官阶开始是从七品,就是今天的副处级。曾国藩以博士后学历进入官场,当年科举功名跟今天非常相像,举人就是硕士,进士就是博士,翰林就是博士后,一个翰林出来也就从七品。历史是非常有趣的。

在当时,曾国藩的起点不可谓不高。不像我们今天的各个大学有各自的博士后,当年的博士后是全国统一的,这个起点非常高。但他认为虽然自己的学历很高了,知识不错了,也很会考试,但是人格素养还不够。要想做治国平天下的大事情,先得从修身做起,于是他加入了一个团队,相当于今天很多有志年轻人组织的社团、读书会。在北京,当时有一批人文部门的官员和一批“北漂”,主要是赶考的举人们,他们组织了社团,大家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曾国藩强迫自己从这里得到提升。

去除缺点 完善人格

依据日记、家书和当时朋友们的书信,可以归纳曾国藩有九大缺点。

第一是心胸偏激,说话做事常常极端化、情绪化。他的日记中记载,有一年大年初四欢欢喜喜过年的时候,他很高兴地把在北京的朋友包括“北漂”的湖南人请来家里做客。本来是很好、很温馨的团聚,但是有个人说了几句不中听的话,曾国藩居然勃然大怒,痛斥人家,聚会不欢而散。后来,曾国藩非常后悔:我今天怎么这么混账?这就是心胸偏激。很多湖南人都是有点事情就容易情绪爆发。

第二是乐意跟朋友们高谈阔论。早上大家都来了,晚上十二点还不走,他说得非常高兴。如果这一天没有人来,他就出去拜访别人,一天走三四家。当时北京交通不方便,一天走三四家已经走得很辛苦了,有什么时间读书学习?心不安宁。

第三是为人虚伪。他讲自己对人有几副面孔,表里不一。他有个朋友直言不讳地讲,你这个人太虚伪。曾国藩把这话写在日记里,我读后很感动。今天,没有人说对方很虚伪,就算讲了对方也一定不接受,一定会为自己辩护。

第四是自以为是,尤其是在写诗、做文章上。他说,今天北京城里没有像王安石这样的人与我对话,我没有时间搭理别人。多狂妄!

第五是没有恒心。一件事情坚持不下来,早起起不了,早起了两天以后又睡懒觉了。

第六是渴望一夕成名。他经常做梦:写一篇好文章,在朋友圈一传、在什么地方发表下,全北京城人都知道我曾国藩了。

第七是过分看重钱财。他常常早上起来先算账,哪怕花一分钱都要记着。这情有可原,翰林很穷,他没有钱,家庭也不可能支援他。

第八是心中常有好色之心。大家看到的曾国藩严谨、严肃、刻板,那是后来。早期的曾国藩好女色,也不避讳。一个朋友讨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小老婆,曾国藩要朋友带给他看。朋友不带,他就趁朋友不在家,偷偷跑去朋友家里看。那个女人看到一个陌生男子很不好意思,女人进入里屋,他跟着进入里屋,还掀开帘子看一下说这个女人很漂亮。曾国藩写日记说自己很卑鄙,做出这么荒唐的事情。

第九是有不良嗜好,最大的不良嗜好是抽烟。当时没有纸烟,是抽旱烟,用的是像纪晓岚用的长烟杆。那种烟很燥,曾国藩有肺病,身体不好,30岁时肺病很严重,相当于现在的癌症。他日记中写道“惶惶如丧家之犬”。他把烟杆砍成几截,过了几天又买一个回家。反反复复好多次,大概三四年以后可能戒掉了,但他的日记只记到道光25年,至少道光25年以前没有戒掉。

在人格素养上,30多岁的曾国藩绝对不比今天30多岁的年轻人高了多少。但是他可贵的是,以斩钉截铁的态度去除了九大毛病。

切实践行五门功课

曾国藩认真研修、切实践行五门功课。

五门功课是曾国藩的老师唐鉴提出的。

一是“诚”,诚信。不欺骗别人,不欺骗自己。

还有一个“敬”,敬重、敬畏。中国儒家文化非常推崇的待人处世的一种态度就是“敬”,端敬、不怠慢。

第三是“静”,安静。今天的我们更浮躁,因为今天不但有过去历史上所有世俗的东西存在,还处在大变革的时代。外部世界的浮躁我们没有办法,我们能有的就是让自己的心安静。

第四是“谨”,谨言。不说大话,不说骗人的话,也不说空穴来风、道听途说的话。

第五是“恒”,什么事情都必须持之以恒。中国传统中还有另外一个字“衡”,就是要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度,就可以健康、长寿。还要以“慎独”的高标准刻苦要求自己,没有监督,独处的时候也不心生邪念。“慎独”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一个伟大的贡献。

人格成就事功

经过多年涤净身心,曾国藩的人格素养全面提高。

许多人都说,曾国藩能成就一番大事业,靠的是人脉畅达与时代机遇。但大家都面临机遇,为什么那么多东西都降临在曾国藩头上,而不降临在别人头上?最关键的还是人格素养的锤炼。曾国藩建立功名的过程中逐渐将自己的人格境界臻于完善,这种自修让后人叹服。

简单摘取三个方面以为证:第一,受挫折后痛定反思。曾国藩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以为事情一定会很顺利,谁知现实与意愿大相违背,得到的是朝廷猜疑、同事排挤、战绩微小、通国不容。他有痛苦,也有委屈,但他没有一味怨天尤人,而是痛定思痛,深刻反思,终于心智洞开,完成了从法家的急功近利到道家顺其自然的转变,从此儒道互补,刚柔相济,人生境界再度升华。

第二,大权在握时严格自律。大权高位最容易使人膨胀。曾国藩当时任两江总督,管三个省。他写跟给朋友讲,你帮我找几个眼光俊、不求功利的人到我身边来。做什么呢?专门来批评我,来说我哪里做得不对。他还在两江总督门口的两个大柱子上写了一副楹联。上联鼓励属下不要有顾虑,讲真话、讲实话,揭他的短处;下联希望大家自重自爱,不要辜负他的希望。他还在门口设立了一个举报箱,凡是对军事、政事以及对他本人有什么意见、不满等,都可以直接投递到这个举报箱,绝不打击报复。

他不乱收钱和物,来了客人临时到街上打酒买肉。他最看重鲍超。鲍超会打仗,跟曾国藩友谊深厚。曾国藩生日那天,鲍超送了16箱贵重礼品,曾国藩全部退回。别人劝他说你这样不好,太伤鲍超的心了,曾国藩就选了一顶最不值钱的布帽子收下。曾国藩是一个书法家,特别喜欢字帖,尤其爱王羲之。一个县令送他王羲之的字帖,经专家考证是唐朝人刻的,极具价值。曾国藩非常喜欢,说能看到这个东西真是一生的福气,死了都值得了。但他看后马上退还了,在日记中写了八个字,“世间尤物不敢枉取”。尤物就是人人都想要的东西,金银财宝、古董、房屋,都是尤物,但是不能随便取,来源不正更不能取。

第三,绝不做权臣。权臣,就是利用手中权力玩弄下属。曾国藩完全有做权臣的条件,但是他时时告诫自己不要做权臣,还经常提醒同僚。他反复对弟弟说,古今高位重权的人常有不测之祸。他还说文臣可以向朝廷提建议,甚至可以批评朝廷,但是将帅不行,因为将帅手里有军队。有人劝曾国藩给肃顺写信,他不同意,说按照组织原则只有皇帝可以。后来肃顺被抄家了,发现只有曾国藩与其没有瓜葛,慈禧感叹曾国藩是天下第一正人。他死后慈禧亲自给他事后。

大功不居至高境界

有了功劳自得自夸,原本是人之常情。打下南京后,曾国藩成了天下第一有功者,这一功劳将他推向了荣耀的顶峰,同样也将他置于危险的境地。曾国藩顶住了做皇帝的巨大诱惑,自觉将功劳推给朝廷,推给友军,让给九弟、部下,自己不居功。南京城城墙修复以后,这本是历史上惯常有的记功好机会。很多人建一个碑,把功劳传之后世。但是曾国藩没有这样,他为石碑写了16个字,“穷天下力,复此金汤,苦哉将士,来者勿忘”。他哀叹国家的元气伤尽,哀叹将士们的流血牺牲,却不提自己的功劳。从打下南京到他去世的8年间,他从来没有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夸耀过自己的武功,仿佛这个天下第一功与他毫不沾边。

他的好朋友在他晚年说,把功劳看成小菜一碟,要多么大的心胸气度,要多么高的人格境界。

梁启超说过,曾国藩不仅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有史以来数一数二的大政治家。以梁启超的博学不会不知道,从事功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及世界上比曾国藩事功大的人举不胜举,他之所以认为曾国藩是数一数二的,毫无疑问是从人格上来看的。

(作者系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该文为《解码人文湖湘·湖湘人格与事功》系列讲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