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深读 > 正文
王炜:助推湖南中医药走进“一带一路”
2019-10-31 13:38:27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易禹琳] [责编:曾璇] 字体:【

王炜 通讯员 摄

5月17日,王炜(右一)在“中国-巴基斯坦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签约仪式上。 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记者 易禹琳 通讯员 万颖

10月25日,全国中医药大会在北京召开,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声音响亮。此时,距北京1500公里的长沙,喜报频传:湖南中医药走进“一带一路”取得重大突破,中成药首次进入巴基斯坦,外籍院士工作站首次落户湖南。10国专家学者齐聚2019湖湘生物医药——中医药创新国际会议,共商“齐心开创一带一路中医药美好未来”。

没有一条路是平坦的。为了湖南中医药的创新发展和走向世界,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创新药物研究所副所长王炜教授已回国奋斗了8年,并准备为之奉献一生。

1  “三傻教授”回国研究民族药物

有人说王炜“傻”。

“一傻”。2003年,供职于深圳的中国科技开发院已6年,正朝着发家致富的道路飞奔,却要去北京大学药学院攻读博士。妻子永远记得,考试的那天,正好大女儿出生。

“二傻”。2011年已在天然植物药研究领域的世界一流平台——美国国家天然产物研究中心工作5年,妻小都在身边,却坚决要回国。

“三傻”。婉拒北上广深丰厚条件,执意回到湖南,走进位于长沙含浦的湖南中医药大学。

王炜却认为一切理所当然。他从小跟随在石门壶瓶山里行医的祖父上东山峰采药,看那些只有土名的植物能治好山里人奇奇怪怪的病,就想着有一天要搞清楚它们的神奇之处。于是,他本科硕士都在湖南中医学院(现湖南中医药大学)读的药剂学。想要再充电,便去北大“读博”;想学习国外先进的药物研究方法和技术,就去了美国;觉得自己可以为湖南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做点事了,就回来了。

回到中药材储量居全国第二的湖南,回到母校,王炜把目光锁定湘西北和湘西南的土家药、苗药、侗药、瑶药,深入大山中采集样本。8年来,30多种只知药效、凭经验用药的民族药物,被王炜及其团队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发现了200多种全新化合物。他在土家植物药血筒里发现了106种化合物,其中竟有40多种是全世界首次发现。这也意味着,血筒不仅用于活血化瘀、抗风湿,还有更广的利用价值。单就血筒的研究成果,王炜就在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了15篇论文,并获得2项专利。

2  第一台设备是用安家费买的

10月24日,“Atta院士一带一路传统医药工作站”在湖南中医药大学揭牌,牌匾如室外的秋阳一样闪亮。来自葡萄牙、印度、沙特阿拉伯等10国的专家啧啧称赞。他们深知,作为巴基斯坦前科技部和教育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这是Atta院士在中国设立的唯一一个工作站,对中巴培养高水平人才、中医药走向“一带一路”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在王炜领衔的中药民族药物创新发展国际实验室,外国专家们再一次发出惊叹:这个实验室已拥有4个研究基地,即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巴中医药研究中心”(2013年)、湖南省科技厅“中巴中医药民族医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基地”(201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巴中医药民族医药研究国际合作基地”(2017年)、中巴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2019年)。

眼前初具规模、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实验室,2014年起与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开展“优秀本科生联合培养计划”,湖南送出去22人。2016年始,执行国家科技部“发展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6人来此工作过。与巴基斯坦已联合培养博士(后)9人。

8年前的实验室是什么模样?已毕业的学生们记得:“没有一个烧杯,没有一台仪器” “有公司来催账,设备是赊来的”。实验室副主任彭彩云了解内情:“第一台设备是王老师用安家费买的,借钱启动研究。”学校的保安眼睛雪亮:“灯亮到最晚的是他,最后一个回家的是他。”

王炜却不以为苦,他沉浸在中医药的研究中,“越做越兴奋”。8年来,他在众多国际顶尖期刊上发了100多篇论文,被邀请至欧美和日本、印度等多国讲学和出席国际会议,让中医药和湖南民族药物越来越有知名度,并吸引来16个国家的合作。

3  首个中成药进入巴基斯坦

10月24日,在湖南中医药大学主办的2019湖湘生物医药——中医药创新国际会议开幕式上,巴基斯坦专家宣布:银黄清肺胶囊临床实验成功。

很多人不知道,由于受制于中西方科研方法、科研思维、技术壁垒、文化差异等因素,能走出国门的中成药非常少。有的耗费巨资,搭上10余载光阴都通不过临床实验。湖南安邦制药的银黄清肺胶囊能走出去,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跨越。安邦制药有限公司副总裁高尚告诉记者:“没有王炜,就没有我国首个中成药进入巴基斯坦。”

为了推动湖南的中医药走向世界,2015年,王炜到处“化缘”,主办了首届湖湘生物医药——中医药创新国际会议,坚持了5年。彭彩云说:“王老师在国外生活过,特别注重接待细节,体贴周到,让专家们宾至如归。”国外专家越来越多,级别越来越高,巴基斯坦的Atta院士就是其中一位。2016年王炜带队到巴基斯坦,了解到当地气候干燥,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多,而安邦有药,价格低,疗效好。2017年,王炜再次带安邦制药负责人去卡拉奇市场调研,由Atta院士牵线与巴基斯坦相关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今年5月,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安邦制药有限公司和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共同建立了“中巴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三方多次临床实验,王炜全程指导,终于成功。

“只有中成药先走出去,才能让中医药和中医文化更好走出去。”首炮打响,湖南安邦制药总裁徐建成告诉记者:公司还有6种中成药有望不用经过临床实验就能在巴基斯坦上市。王炜开心的是,有了“中巴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这个平台,好几家湖南药企信心倍增,未来将有更多中成药走进巴基斯坦,走进“一带一路”。

4  着力培养中医药国际化人才

中医药要走向世界,最缺的是什么?是懂中医药,又懂中外人文交流的国际化人才。王炜把培养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当成自己的使命,他的学生和团队成了一群“痛并快乐着的人”。

2011年底,苏维成为王炜第一个硕士研究生,第一个学期就被要求阅读100篇中药英文文献,并用英语写成综述。实验报告和汇报实验内容都要用英文,还要做成PPT。按专业设置标准,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就能毕业,王炜却要求在SCI期刊上发表,而且影响因子要高。苏维现在成了中医药期刊的中英文编辑,“他让我们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王炜要求在卡拉奇读研的高尚用英文在中巴合作仪式上致辞,急得高尚一夜未眠。没想到第二天清早,王炜派来了他当地的学生来指导,结果获得了满堂彩。“在王老师的团队里,你不会孤立无援。”高尚记得,她有12篇中医药的资料急需翻译,在108人的“中医药与民族医学”群里一吆喝,不到3分钟,任务全被领走了,“这个团队高效、开放,王老师经常组织大家交流学习,分享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在读博士杨玉佩,王炜对她的要求不一样:硕士阶段是实验技术能力的培养,博士阶段要培养科研思维。10月23日至25日,她被安排“一对一”接待马来西亚前来开会的专家。此前,还推荐她去卡拉奇大学交流。王炜指导的第一个博士生曹亮由他推荐去美国攻读博士后。曹亮说,他想做一个像王老师那样在喜欢的领域快乐耕耘的学者。

彭彩云告诉记者,她原本是一个普通的老师,自从和王炜在一起工作后,发掘了申报课题、团队管理、参与国际合作事务的新潜能,还在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好几篇论文。

多年来,支撑王炜奔跑的动力是什么?从他老喜欢在“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雕塑下合影,带着孩子去老家寻根,为含浦的朝霞和雪景而抒情,你就知道,他对中医药、对国家对家乡对母校的爱发自肺腑。

短评

王炜不傻

陈惠芳

万物皆有根。

王炜不仅不傻,而且是一个睿智的人。

他生长在湘北山区,从小与祖父上山采药。对于中医药,这是他最初的启蒙,也是他最原始的根。一个人的人生走向,一个人的人生愿景,也许跟第一步、第一个梦想有关。王炜就是这样。几十年后,他致力于中医药和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走进“一带一路”,高山流水,源于第一滴。

神农氏尝百草,用草药治病,奠基了中医药文化。炎黄子孙受惠于此,受恩于此,并不断发扬光大。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人类的健康成了一个大课题。中华民族应当、也有能力为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其中便包括中医药为人类造福。于是观之,王炜和他的团队所做的努力,很有意义。王炜何傻之有?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时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于是观之,王炜和他的团队跨出的步伐,很有分量。王炜睿智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