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助我实现梦想
2019-08-16 10:51:58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邹贵荒] [责编:曾璇] 字体:【

邹贵荒

1983年,爱好文学的我高中毕业后,没能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回乡当了一名农民,这个打击对我是挺大的。当时农村普遍还相当苦,谁都想“跳”出去。但我只能面对,逃避不了。何况对于想当作家的我来说,也许充满坎坷、磨难的人生还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呢。心态调整好后,我一直勇敢和乐观地面对生活,从没沮丧和泄气,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奋斗。

当时湘西南祁阳农村生产力水平仍十分低下,为将自己的责任田种好,农民们一年四季都不空闲,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我每天都累得腰酸背痛,尽管如此我也没有放弃文学梦。夜晚,昏黄的煤油灯下,我吸着煤油烟子读书、看报、写稿子。结婚成家后,为养家糊口,我除了种好责任田还承包山塘养鱼,在屋后山坡上开荒种豆,农闲时到周边建房工地帮小工,挑砖、递瓦、拌灰浆。

儿子一年年长大,家庭开支越来越大,我必须出去打工挣钱养家。于是我背上行囊,离妻别子去了人生地不熟的广州、深圳,我又到县城郊区红砖厂当出窑工,到县城街上开运货三轮摩托车。通过十多年辛勤打拼,家境渐渐好起来,有了一笔积蓄,我在县城买了一套三居室二手房。

搬家那天,想起乡下老家那有半间屋顶塌陷、砖墙斑驳的旧土砖屋,我思绪翻滚,感慨万千,心中涌起一阵阵冲动必欲吐之而后快。不久,我便卖掉开了三年多的借以谋生的摩托车,我要实现我的梦想。我拿出文友以前给我的十大本空白介绍信簿,买了一瓶碳素墨水,开始了我的“长篇之旅”。接下来的80多天,天气炎热,我蛰伏在顶层蒸笼般的斗室里夜以继日奋笔疾书,顺利写完了这部长篇小说的前半部16万多字。休息两天后,准备续写后半部时,原来下笔如有神的状态竟然一去不复返,一连几天,我吃不好,睡不香。一个星期后我终于找到了原因:男主人公后来当自由撰稿人采访写稿的生活我一点也不熟悉,故无从下笔。我不得不搁下了后半部的创作。

2002年11月,好友遇到我,说县工商局退休老干部陈昌世省吃俭用资助7位贫困大学生的事相当感人。如果我想写,他愿意陪我去采访。我先后两次采访了陈昌世,现场走访了三个贫困大学生家庭,写出了人物通讯《祁阳的“陈嘉庚”》。我首先想到了《湖南日报》双休周刊的“周末人物”栏目,便将稿子寄了出去。12月27日,《湖南日报》发表了这篇通讯,我欣喜若狂。这是我第一次在《湖南日报》发表作品。后来这篇作品获得了2002年度湖南省报纸好新闻通讯二等奖。

这一炮打响后,许多单位、许多人直接或间接来找我,邀请我采访,我先后写了多篇稿件,大都发表在《湖南日报》及《三湘都市报》《家庭导报》上。2005年8月4日,《湖南日报》中国新闻名专栏“老百姓的故事”以《“新闻农民”邹贵荒》为题报道了我的事迹。

几年的采访写稿经历,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接触到了许多以前想接触也接触不到的人物,通过采访他们,我眼界大开,生活积累更加厚实。2005年1月20日,我抑制不住创作的冲动,像吃饱喝足的行者,又精神抖擞地继续起我那未完成的“长篇之旅”。这次创作比前半部更顺,灵感的火花不停地闪烁,笔下的文字像水一样不断地流出来,只用19天时间便写完了后半部18万多字。接下来长达十年时间里,我反复打磨,大改两次,小改无数次,2016年11月终于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这部《人生没有重来》。

拿到新书的那一刻,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湖南日报》。是湖南日报帮助我扩大了生活面,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增加了我的生活积累。没有湖南日报,就没有我的《人生没有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