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英雄壮举哪里来
——罗盛教烈士在湘西地区的故事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肖军 雷鸿涛
通讯员 李佳茜 李青松
仲夏的平壤,清风拂面,花香四溢。
6月21日上午,正在朝鲜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专门安排时间,参谒中朝友谊塔,深切缅怀志愿军英烈,勉励后人牢记并传承中朝传统友谊。
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罗盛教……习近平总书记提起一个个英雄的名字,向朝鲜劳动党委员长、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讲述他们的光辉事迹。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罗盛教,67年前为救落水的朝鲜儿童崔莹,献出了宝贵生命。那一年,罗盛教刚满21岁。那个寒冬里向着冰冷河水,罗盛教义无反顾地纵身跃下的年轻身影从未走远,至今仍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鲜为人知的是,罗盛教曾在湘西地区(含湘西州、张家界、怀化3市州)吉首市、沅陵县求学、参军,并参加剿匪斗争。7月中旬,记者实地走访他学习生活战斗过的地方,采访他的亲人、战友以及当地党史专家等,从他们讲述的故事中,了解他的成长历程。
1 湘西地区求学萌发革命理想
(1950年“五四”青年节,罗盛教在沅陵拍下了他生前最后一张照片。雷鸿涛 翻拍)
车子沿着乡村小道,拐过几个弯,驶到了一个全木结构、青瓦重檐的楼房门口。这里是位于新化县圳上镇的罗盛教烈士故居,系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罗盛教从小热爱劳动,喜欢读书和游泳。“哥哥小时候常带我一起去砍柴、割草、抓鱼、放牛。”罗盛教的妹妹罗继香充满深情地回忆。
罗盛教11岁时,父亲罗迭开才把他送进当地的维新小学,之后又转到文德小学就读。后来,因经济困难,家里无法供他上学了。
1945年冬天,在乾城县所里镇(今吉首市)开瓷铁铺的罗盛教的叔叔罗迭文回到家乡,说可以带罗盛教出去读书。
“听说又可以读书了,他高兴得不得了。他离开生活了14年的家乡,再也没有回来。”罗盛教的堂兄罗可仁跟记者回忆这一幕时,记忆犹新。
1946年秋天,罗盛教考进了湖南省立第九师范附小(今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在罗盛教纪念馆,馆长张树全告诉记者:“罗盛教在湘西地区学习时,一开始因数学成绩不太好,经常挑灯苦读到深夜。”1947年,因成绩优异,罗盛教免试升入湖南省立第九师范(今吉首大学师范学院),编在简师十四班。
求学期间,罗盛教严格要求自己,孜孜不倦。“盛教哥哥身上总有一股正能量,有一副热心肠,不懂就问,有一股质疑求索的精神。”罗盛教的弟媳陈纯回忆,她曾多次跟罗盛教的老师和校友交流,老师和同学都说喜欢和罗盛教交往。
1949年,湖南省立第九师范停办。1949年春天,罗盛教考入省立十三中学(今湘西州民族中学)。罗盛教在省立十三中学的同学石昌歧撰文回忆,罗盛教常穿一身青色学生制服,个子不高,言语不多。他喜欢写大字,爱打篮球。
1949年,乾城县所里镇迎来了解放军战士。“一天,罗盛教与几位同学谈论着有关解放军的见闻。罗盛教说,解放军战士在老百姓家里很客气,对人很亲热,借东西总是有借有还,用东西非给钱不可,还帮助挑水、劈柴、打扫卫生。”石昌歧说,此时罗盛教心里已受到革命雨露的滋润。
1949年秋天,湘西重镇沅陵解放。当年10月,罗盛教邀集几位同学,冒着随时可能遇到土匪的危险,身背简单行李,从所里镇步行100多公里到沅陵参军。
2 在革命熔炉里锻炼成长
沅陵县酉水大桥旁有一片空旷的河滩,如果不是附近还有废弃的防空洞,很难相信原湘西军政干校就建在这里。
“1949年11月,罗盛教进入新成立的湘西军政干校学习,就在我们眼前这个地方。”沅陵县委党史联络组成员向显桃指着河滩向记者介绍。
罗盛教的战友谭国雄回忆:“罗盛教身子瘦瘦小小,性格比较内向。他报名参军初审时,部队对他不是很满意,他就说‘我要参加解放军,我是一个穷人出身’。部队看他决心很大,就同意了。”
湘西军政干校刚成立,第一门课程就是“劳动建校”。1949年冬天,学校与运动场之间需要搭一座桥,大家锯了棵大树搭桥,没想到大树倒下后滚到河沟里去了。
“罗盛教不顾天气寒冷,带头跳进冰冷河水中。在他带动下,全班同学都跳进了河沟里,终于将大树拖上岸,搭起了桥。”向显桃说。
第二天,桥头挂了块匾,上面写着“开路先锋”4个字。这块匾是校部奖给罗盛教他们这个中队的。“在全校大会上,学校表扬了罗盛教的举动。”谭国雄说,得到表扬的罗盛教干劲更足了,经常悄悄地打扫院子,把班里的水缸挑满。
一个周末,罗盛教请假去沅陵街上修钢笔。因为要求上街的人数已超过学校的规定限度,学校没有批准。罗盛教还是上街去了,他因为这件事受到了批评。他一开始认为上街时间不长,没多大影响,批评未免小题大做。
“罗盛教后来经过反思,认识到军政干校不仅要培养学员懂军事,还要培养学员有理想、有纪律和爱国精神。平时因个人需要,置整体纪律于不顾,危害是十分严重的。”谭国雄回忆,罗盛教跟他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后来,罗盛教提高了认识,在班务会上作了严厉的自我批评。
军政干校像一艘浪里飞舟,沿着既定的航向前进着。罗盛教和他的同学们,在党的阳光雨露哺育下健康成长。
1950年初的一天,报纸上公布了发行公债的消息。罗盛教积极响应号召,支援国家建设。“他听了学校的动员后,把几个月积攒下来的津贴费,和从家里带来的钱都拿出来购买了公债。”谭国雄说,在罗盛教影响下,学员们把积攒的钱纷纷拿出来购买公债。由于表现突出,罗盛教在湘西军政干校被评为模范学员。
在校期间,罗盛教购买了《为人民服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籍。“《为人民服务》里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罗盛教在这段话下面作了记号。他把这两本书带在身边,后来还带去了朝鲜。”谭国雄说,罗盛教还在一本书中读到董存瑞的英雄事迹,被英雄深深感动,视其为偶像。
3 战斗生活中演绎军民鱼水情
1950年3月,罗盛教从湘西军政干校毕业后,被分配到解放军47军军令部文书培训班学习。
1950年7月1日,罗盛教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他在日记中写道:“既然入团是我的迫切心愿,那么从此刻起,我就百分之百地以团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吧。”
“1950年五四青年节,罗盛教在沅陵拍了一张照片,上面写有‘五四留影于沅陵’字样。”向显桃说,这是罗盛教在沅陵学习、剿匪期间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也是他生前最后一张照片。随后,他将照片寄回了家中。
1950年7月7日,罗盛教将其入团的喜讯,写信告诉了家人,他还特意询问家人是否收到了他的照片。
在文书培训班学习结束后,罗盛教被分配到47军141师直属侦察连任文书,参加湘西剿匪斗争。1950年下半年,罗盛教住在沅陵县乌宿区(今沅陵县二酉苗族乡乌宿村)房东潘秀英家中。
在乌宿村,潘秀英的侄孙刘沼友将记者带到酉水河边,指着眼前一处空地说:“我五婆(潘秀英的丈夫在家排行第五)的房屋就在这里,以前这里属于乌宿的老街,马路是石板路。因为这里靠近河边地势低,为了避开洪水,大家移民到地势高的新街了。”
“罗盛教在乌宿的故事,我们这里家喻户晓。”沅陵县二酉苗族乡乌宿村党支部书记李珍香说。
刘沼友当时年纪小,并不认识罗盛教,但潘秀英时常跟他说起罗盛教的故事。那时,潘秀英去码头挑水,来回有一公里路。“五婆跟我讲,罗伢子经常大清早就起来去挑水,下雨天路滑也不例外。他还帮忙做家务重活,和五婆拉家常。五婆把他当亲儿子一样看。”刘沼友说。
乌宿一带剿匪接近尾声时,连队准备离开驻地去古丈县李家洞(今古丈县高峰乡)执行剿匪任务。其中一双鞋子的故事,刘沼友听潘秀英讲过很多遍。
当时,得知部队要离开乌宿,潘秀英恋恋不舍,围在战士们身边转悠。罗盛教大清早就把潘秀英家的水缸挑满水,在收拾背包时,潘秀英拿着自己做的鞋子、袜子走了进来,往罗盛教背包里塞。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的纪律,罗盛教当然懂得,于是他坚持不肯要。潘秀英只好作罢,一再叮嘱罗盛教“要当心身体,要注意安全”。
(7月9日,沅陵县二酉苗族乡乌宿村潘秀英房屋的前址上,潘秀英的侄孙刘沼友(右一)向记者讲述罗盛教和战士住在潘秀英家的故事。 王森 摄)
刘沼友告诉记者:“罗盛教走的时候,就是不肯收五婆送的鞋袜。后来趁他没注意,五婆将鞋袜塞进了罗盛教的被子里,罗盛教到古丈后才发现。”
“罗盛教的成长过程充分证明,英雄壮举绝非偶然,在革命熔炉里锻炼,他在思想上得到升华,拥有了军民一家亲的情怀。”谭国雄说。
在李家洞的一天,战士们进山剿匪去了,留在连队值班的罗盛教突然听到惊叫声。“李家洞一位老乡的房子被土匪烧着了。罗盛教立刻奔赴现场,毫不犹豫冲进火海,将抢救东西的老大娘背了出来。随后又钻入火海,一趟一趟往外抢运东西。”向显桃说,事后,罗盛教没有告诉大家,直到连长看到他被火烧伤的伤口,才知道这件事。由于罗盛教工作出色,部队给他记了一小功。
罗盛教曾不止一次听连里老战士讲述部队在东北战场上的光荣战斗史。连里曾有一位叫金唤的朝鲜同志,为掩护连指导员而英勇牺牲。听了金唤的事迹,罗盛教深受感动,心中播下了中朝友谊的种子。
1951年4月,罗盛教主动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参战。
相关链接
人物档案
罗盛教(1931-1952),男,汉族,湖南省新化县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新中国成立后,罗盛教报名参军,被送到湘西军政干校学习。1950年,罗盛教被调到某部文书训练班学习,后被分配到47军141师直属侦察连任文书,参加湘西剿匪斗争。1951年,罗盛教响应党的号召,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并随部队奔赴朝鲜。1952年1月2日,罗盛教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3次潜水,救出落水的朝鲜儿童崔莹,自己英勇牺牲,年仅21岁。
1952年2月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为表彰罗盛教伟大的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爱民模范”“特等功臣”的光荣称号。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追认罗盛教“模范青年团员”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战士荣誉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为罗盛教纪念碑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2009年,罗盛教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雷鸿涛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