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今日要闻 > 正文
“我们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
2019-07-18 10:41:21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罗毅] [责编:曾璇] 字体:【

“我们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

——省级贫困村江华樟木口村的脱贫故事

湖南日报记者 罗毅 实习生 黄柳英

7月14日,暴雨初停,记者从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城出发,驱车2个多小时,来到59公里外的湘江乡樟木口村。

“这里进出全是山高林密、弯急坡陡的山路,扶贫不到一年,我的别克车就换了8个刹车片、4个新轮胎、2个避震器。”村口,正在清理道路的周劲松笑着告诉我们。

“樟木口村就像一个世外桃源,进来了就不想出去,我们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从中国农业银行永州市分行的员工,到省级贫困村的扶贫工作队队长兼村党总支第一书记,这样的角色转变是周劲松主动作为的结果。

短短的一年零四个月,周劲松推动完成4.5公里道路硬化;流转866亩土地建设白茶种植基地。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224户879人实现稳定脱贫,成功通过省第三方评估验收。剩下的6户16人中,今年将有2户7人脱贫出列。

成绩来之不易。

2018年3月,46岁的周劲松和52岁的同事赵勇第一次进村,便被蜿蜒盘旋的山路颠得七荤八素。“当时,一下车就吐,饭都吃不下。”周劲松说,他最怕的还是下雨。

“一下大雨,进村的4条土路有3条会被淹,另一条经常发生滑坡。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出不去。”樟木口村党总支书记何先万解释道。

修路迫在眉睫。周劲松跑部门、争资金、拉赞助,在去年11月,完成了坪冲口至老婆源1.5公里的公路,箭竹冲、竹瓦组各1.5公里道路的硬化工程。又筹集20万元资金,在村道上安装120盏太阳能路灯,照亮大山深处的小桥流水人家。

市农科所“80后”员工陶卫是今年3月加入扶贫队的,他与周劲松、赵勇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小家庭”。“我们每天8时出门走访村民,12时回家做饭,队长掌勺,赵叔生火,洗菜洗碗由我包。”陶卫说。

计划虽是如此,却经常不能准点吃上饭。为了按时给所有贫困户装上GPS定位,他们一天跑四五十公里,走遍全村十五个村民小组,晚上9时才吃上饭。通过频繁的走访,他们对每一户贫困户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干群关系也像“走亲戚”,越走越亲。

“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还不用花一分钱,就像做梦一样。”70岁的贫困户赵辛凤坐在自家新房门口感慨地说。之前,赵辛凤一家4口住在悬崖边一个简易拼装的木屋里,上不避雨,四面漏风,是周劲松为她申请资金、募捐善款,筹集了将近8万元把新房子建起来。

60多岁的贫困户李西湘也是工作队时常牵挂的对象。李西湘与腿脚残疾的儿子相依为命,家里劳动力缺失。周劲松经常带着队员上门搞卫生、干农活。五月插田,九月收谷,李西湘家的几亩田没有荒废过。

“我们在这里扶贫,既有辛苦,也有欢乐。虽然山高路远,条件艰苦,但我们跟村民打成了一片,和这里的村民组成了一个大家庭。”赵勇感慨道。

樟木口村人均耕地只有0.3亩,没有蔬菜基地,扶贫队想买菜必须逢五逢十等到镇上赶圩的时候。很多瑶民摘菜时,不忘给扶贫队也摘一把。三人出门工作,回家的时候,门口的小板凳上总是整整齐齐放着一把青菜,一捆豆角,或是几根黄瓜。

“瑶家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春节期间,每天都有老乡邀请我们到家做客,我们不去,他们就不高兴。”周劲松既无奈又幸福地说。

晚上7时,在扶贫队的房屋前,六七条肥鱼在小水塘里悠游,几只鸡鸭叽叽嘎嘎归笼,三株种在破木盆的朝天椒果实已压满枝头,丝瓜藤沿着提前搭好的竹架肆意攀爬。这个大山深处的小家又升起了炊烟。

远处,120盏太阳能路灯照亮来时路,将散落山间的15个村组串联成珠。866亩白茶在山头吐芳露蕊,酝酿着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