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重视文化设施“好不好用”的问题
2018-10-27 08:08:14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邹晨莹] [责编:李 慧] 字体:【

邹晨莹

怀着“灯光不熄读书不止”愿景的24小时书店,能不能燃起众人对阅读的向往?走访长沙的“24小时书店”时发现,夜晚来书店的读者并不多,凌晨时读者更是寥寥无几,下半夜没有人几乎是常态。

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说,与其他书店相比,延长营业时间并没有赢得相应的收入:书店承受着成倍增加的人力和水电等综合成本,等于用大额经营成本去补贴少数读者的需求,导致书店基本处于纯亏损状态。全国不少书店跟风之后,皆因亏损而倒闭或回到原来的营业机制。

乍看之下,书店探索24小时营业,为喜欢夜读的人提供灯下展卷之地,此类探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让夜晚被书香浸染”终归是美好想象——夜里人都没有,何谈书香润人?

这样的例子,给了公共文化建设以某种启发:既要考虑增加投入、增设设施等“建”的问题,也要琢磨管起来、用得好等发挥效益的问题。一些地方和部门热衷于“大动作”,爱追求“新形式”,往往带来的却是“瞎折腾”:个别地方花费上亿元在人流稀少的地方建造个公共图书馆,却基本闲置;有些经济并不富裕的县城,热衷于建豪华大剧院,声称“堪与国家大剧院媲美”,实际上长期无人使用而搁置浪费;有的项目徒有文化之名,含金量不高、掺水不少,纷繁如过眼烟云。

数据显示,我省目前有公共图书馆139个,文化馆143个,博物馆120个,美术馆2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82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430个,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3682个……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设施,让百姓参与文化活动有了好去处。以后更应考虑的是如何使文化设施硬件充分运转起来,将公共文化建设的重点逐渐从“有没有建”转为“好不好用”。

与经济领域的建设一样,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同样要祛除贪多求洋的心理。如何以精明精细的方式,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让老百姓享受到普惠、实惠、优惠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需要创新文化服务运行机制,真正做到设施管用、内容有用、群众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