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今日要闻 > 正文
“为上河阳戏挣一条活路!”
2018-10-22 08:08:07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龙文泱] [责编:李 慧] 字体:【

怀化市鹤城区阳戏保护传承中心探索基层院团复兴之路,全力创排《侗山红》

——“为上河阳戏挣一条活路!”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龙文泱

通讯员 张爱菊 陈沐

10月21日,现代革命历史题材上河阳戏《侗山红》在长沙实验剧场上演。创排该剧的怀化市鹤城区阳戏保护传承中心上一次出大戏,还是21年前。作为唯一能演上河阳戏的专业剧团,此次,该中心在职、退休人员齐上阵,人人都铆着一股劲:“出一台好戏,为上河阳戏挣一条活路!”

破釜沉舟,“出戏,救剧”

《侗山红》由国家一级编剧冯之、国家一级导演贺希娟分别担任编剧和导演。最初接到邀约时,他们婉言相拒:“阳戏是小剧种,难以驾驭通道转兵这样的大题材。一台大戏,至少要七八十个人,仅30多个侗族村民的服装制作费就要十几万元。可是,你们一共才三四十个人,还负着债。怎么排戏呢?”

20世纪90年代,歌舞厅风靡全国,传统戏曲衰落。当时名为鹤城区阳戏剧团的阳戏保护传承中心也受到影响,演员跑歌厅挣钱或转行,剧团转向商业歌舞演出。

2016年,新上任的中心主任黄琼想谋一条出路。“上河阳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它有独特的魅力。近几年,国家对传统戏曲扶持力度很大,我们是唯一能演上河阳戏的专业剧团,要珍惜机会,出戏,救剧。”她的决心打动了原剧团团长舒宗谋等老演员,内部拧成了一股绳。

“他们把半年的工资拿出来排戏,12个六七十岁的退休老同志贴钱主动参演,常常加班到凌晨……没有一个人有怨言,只为了恢复上河阳戏和剧团的荣光。”冯之和贺希娟被打动了。

同时,省市文化主管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分别拨付30万元和2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鹤城区阳戏保护传承中心被激活了。

今年75岁的舒宗谋扮演杨寨佬,总是记不住台词。他随身携带录音机,硬是把台词一句句“啃”了下来。

女主角月亮的扮演者黄艳燕是学民族声乐的。为了演好戏,她特意向省内两位在民族声乐和戏曲之间成功跨界的老师学习,近乎疯狂地训练,半个月瘦了5公斤。因为身高不足1.6米,黄艳燕穿着跟高9厘米的特制鞋子排演,前脚掌都破裂了。

今年7月4日,《侗山红》在长沙首演。坐大巴车从鹤城区到长沙要五六个小时,退休的演员年纪大熬不住。他们知道中心经济困难,自己掏钱买高铁票去演出。

取材真实,用阳戏演绎侗族故事

《侗山红》根据发生在通道侗族自治县芋头侗寨的真实故事改编,以红军通道转兵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芋头侗寨村民收留救治两名受伤红军的动人故事。

革命历史题材的戏曲如何让现代观众喜欢?编剧冯之从故事入手,加入了红军排长李宝山和侗族姑娘月亮的爱情戏。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李宝山不是高大全的英雄。他选择了追随革命队伍,但心中充满了与月亮之间爱情的深深眷恋。共产党员也是普通人,只是他们的信仰和别人不一样。”冯之说。

侗寨的鼓楼、风雨桥、侗族服饰、侗族大歌、芦笙舞……被巧妙运用到舞美设计、音乐编排中。

基层院团复兴,关键在于传承人和资金

《侗山红》在业内受到了认可,入围第六届湖南艺术节,剧本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17年度戏曲剧本孵化计划大戏项目一类作品。在冯之和贺希娟看来,它的表演已经超越了县级院团的水平,“保持目前的拼劲,通过一台戏救活一个剧团乃至一个剧种是有希望的。”

的确,形势开始变化了。鹤城区阳戏保护传承中心主任黄琼告诉记者,鹤城区打算从紧张的经费中拿出200多万元,用于《侗山红》的打磨提质、培养阳戏传承人、收集整理阳戏资料;中心原本想要调动的年轻人觉得有盼头,决定留下来;9月,中心开办的阳戏小演员培训班开班,第一天就有80多人报名;怀化市有意将演出与旅游融合发展,商演正在洽谈。

但一部好戏只能维持一时。真正救活一个剧种,关键在于解决传承人和资金的问题。

“地方戏曲对语言有要求,每个剧种之间的特色也有差异,编剧和导演可以外请,培养剧团自己的演员才能长久。演员水平不高,无非是演戏少、经验不足、舞台适应能力不强。”冯之和贺希娟呼吁,“让戏曲演员不为生计发愁,有积累经验的机会,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