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今日要闻 > 正文
1992年②—— 粮票谢幕,“米袋子”鼓
2018-08-21 08:50:16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何金燕] [责编:张璐] 字体:【

湖南日报记者 何金燕 通讯员 李琰卓

【事件】

1992年10月,湖南省政府召开全省电话会议,决定从当年11月1日起,在全省城乡放开粮油销价,把农产品全面推向市场。至此,1953年以来实行的粮食统销和发放粮油票证定量计划供应制度终止,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变。

【亲历】

“现在出门,说走就走;换作以前,不可想象。”今年56岁的陈学坪在湖南省粮食局工作33年,“粮票年代,到外省出差,要先把地方粮票换成全国通用粮票,才不影响吃饭。如果迁出到外地读书或调动工作,除了办理户口转移手续外,还必须办粮食关系转移。”

1953年12月1日起,全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1955年开始,国家陆续印发粮油票证。继而各省、市、自治区,乃至地、县也发行地方粮油票等。

1955年8月,湖南省粮食局发行第一套粮票——湖南省通用粮票。整套票共8枚,面额分别是壹两、贰两、肆两、捌两、壹斤、伍斤、拾斤。

市镇居民的口粮定量标准,按照不同年龄、职业分级,依劳动强度和体力消耗等定量。

家家户户的粮本,都记载着家族成长史。

“只有凭粮票才能买到相应粮食,有钱没有粮票买不到粮食。”陈学坪说。

在陈学坪的办公桌上,《湖南粮票》上下两册颇有分量,这是2001年10月他参与编制的收集册。湖南凭票供粮的37年间,共发行15套粮票,72枚省级粮票和数百种地县粮票。票种繁多,极富特色,既记录全省粮食工作轨迹,又凸显湖南几十年政治经济变革,还涵括省内人文自然景观。

1978年,湖南发行一套4枚粮票。第一师范、爱晚亭、长沙火车站、湘江大桥印于票面,甚是精美。

陈学坪告诉记者,每次逢年过节,粮店都会供应充裕优质粮油,是一年中最忙时节,省、市粮食局会组织机关干部到粮店参加义务劳动。

1990年1月18日的《湖南日报》生动记载了这一幕。时任省粮食局局长李先聪来到长沙五一中路粮店当营业员。一天下来,他共发了约50公斤面条,摇了约250公斤食油。当时,顾客纷纷感慨,“粮油品种供应倒是丰富,质量也好,就是排队太耽误时间。”

如今,年逾八旬的李先聪还依稀记得那幕场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粮食日益富足,粮店能买议价粮,粮票不再是“命根子”。

1990年,我国粮食产量达4.46亿吨,连续5年超过4亿吨,逐步实现供求平衡,农产品基本告别短缺。这一年,我国建立国家专项储备粮制度,为以后取消平价粮供应、粮票退出历史舞台作了铺垫。

1992年,全省优质稻面积从1991年的100万亩扩大到300万亩,更多优质米上市。那两年,很多农民和个体户推车挑担,到长沙大街小巷销优质米。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裕,被粮票束缚双脚的日子进入倒计时。

湖广熟,天下足,作为历史悠久的农业大省,湖南粮票的隐退来得更早。

1992年11月1日,湖南粮票“退休”,全省正式放开粮油销售价,粮食供应由计划供应改为自由买卖。

1993年4月1日起,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取消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

票证时代,彻底终结。

放开销价后,原本只在粮店供应的粮油,走进各大超市。

省粮食局一手抓好粮食保供稳价工作,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确保市场供应充足;一手抓粮食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吃好粮、吃放心粮的需求;同时配合物价、工商部门,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管理。

在省政府的积极调控下,粮食价格得到有效控制。湖南人平静地开始没有粮票的生活,告别食品短缺的时代,“米袋子”鼓了,“菜篮子”沉了。

“小小一方粮票,曾是短缺经济年代人人定量有份的书面保证。”作为湖南粮食发展变革的亲历者,陈学坪感慨不已,“它的退出历史舞台,昭示着一个物质丰裕年代的到来。票证数十年间的存废,折射了我国经济从贫弱匮乏走向富足繁荣的历程,以及这巨变背后国家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