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欺世盗名者,身败名裂之
2018-08-21 08:38:02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张璐] 字体:【

魏水石

从收集线索蓄意炒作,到拉帮结派推波助澜,再到吸引网民持续发酵,陈杰人将正义当作营销,把舆论变成生意。得知自己被当成“瓜”卖了之后,“吃瓜群众”义愤填膺“这都是为智商交的税”,有的更茫然无措:“负面的要怀疑,正面的也要怀疑,我们该相信什么呢?”

陈杰人曾信誓旦旦——“从不因为写监督和批评文章,就收取监督对象的任何好处,更不会敲诈勒索,也不因此违法卷入利益争斗”“绝不以此牟利,接受有关人员钱财”“哪些事是公民可以做到的,哪些是法律禁止的,心里清清楚楚”。这些道貌岸然的话,都被他用于树立正人君子的“人设”:忧国忧民、公平正义、一尘不染,以此来网罗“不明真相”的粉丝。

但“把戏不可久玩”,欺世、盗名、牟利,可以得逞于一时,不会得意于一世。

陈杰人这类“网络害虫”之所以横行,正是因为点击率和粉丝数兑现的是经济利益,透支的是公平正义。无论他们穿着怎样的“马甲”、说着怎样的话语,争夺和贩卖的不过是我们有限且宝贵的注意力,利用的是我们的良知和正义感。可以说,如果人们不去、不能辨别混淆视听的不实之词和博人眼球的捕风捉影,便是在造就“网络害虫”滋生的环境。

互联网降低了一呼百应的成本、放大了众人拾柴的能量,同时却带来更大的信息壁障,常常让人难辨真伪。更值得警惕的,是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有锐度的声音反而容易湮没于众声喧哗。从这个意义上讲,陈杰人的落网,如当头棒喝,不仅让我们看清令人咋舌的网络犯罪脉络,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要遏制这些犯罪,除了仰仗法规与制度,更要时时保持警觉,练就一双慧眼,从而让“网络害虫”没有容身之地,不能施展腾挪之术。

网络空间,既生繁花亦长稗草,需要党员干部敢于旗帜鲜明地亮剑斗争,也需要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思考如何自处与自持。面对如潮的资讯、海量的观点,怎样取得那最好的“一瓢饮”?做一个成熟理性的公民与网民,让“广场式”的情绪表达,转向“书房式”的理性沉淀,有效训练思维、辩证看待问题、拒做偏见囚徒,练就一身披沙拣金、去伪存真的功夫。这考验着我们的智慧,更决定着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