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今日要闻 > 正文
以生命的名义——献给首个"中国医师节"
2018-08-19 08:26:52 [来源:新华社] [责编:胡紫薇] 字体:【

8月19日,全国1174.9万卫生健康工作者将迎来属于自己的节日——首个“中国医师节”。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近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不断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新贡献。

敬佑生命、救死扶伤,中国医务工作者勇攀创新之巅,用精湛医术护航人民生命健康

一位96岁高龄外科医生的双手,吸引了网友们的目光:因为长期捏手术钳,右手关节已经变形,拇指、食指像鹰爪一样微微内扣。

从医75载,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的这双手,把16000多名病人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

吴孟超在肝脏外科闯出了一片天地。他大胆提出“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创立常温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找到了制伏肝病之“魔”的“金钥匙”。

第一例完整的中肝叶切除、第一例巨大小儿肝母细胞瘤切除……在吴老和学生们的努力下,中国肝脏外科学从无到有、从有到精。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16%左右上升到了今天的50%以上。

“没有创新的‘敢’劲儿,怎么能有前途?”这位“中国肝胆外科之父”说,“我这把年纪,以后这样的机会不多了。只有代代传承,疾病预防治疗、医学科技发展才会不断攀登新高峰。”

2017年7月起,由中央文明办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组织的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群众推荐评议活动火热展开。

在浙江杭州举行的现场交流活动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接过“中国好医生”月度人物的纪念证书。

“病魔把一个人推向了悬崖,我要把他们拉回来。”就是这个朴素的想法,让姚玉峰解决了一个困扰眼角膜移植界的“世纪难题”。

在角膜移植手术中,红肿、灼痛甚至是再次失明……排斥反应一直是无法逾越的难关。实验证明:排斥反应针对的是角膜最后一层,只有6微米厚的内皮层。

几十种方法、数千次试验……姚玉峰日日夜夜苦思冥想。终于,他受到鸡蛋壳与鸡蛋衣关系的启发:若将角膜开一个小口,露出后弹力层与内皮层,让“蛋壳”与“蛋衣”分离。这样,剥破“蛋衣”的概率就大大降低。

1995年,世界上第一例采用最新剥离术进行的角膜移植手术由姚玉峰主持完成。术后无排斥反应,患者三个月后视力达到1.0。第二例、第三例……所有移植均实现零排异!

如今,这项技术不仅大范围应用在中国病人身上,也被推广到美国、日本、印度等地。“姚氏法角膜移植术”——这项技术首次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并被载入世界角膜移植发展史。美国眼科科学院称它是“该领域治疗方法的一个突破”。

一心为民、无私奉献,仁医大爱谱写中国医者动人华章

有人说,中国的医生比外国同行要累得多。的确,穿上白大褂、手术服,这些平凡的“英雄”便化身不知疲倦的超人,不负使命,救死扶伤。

“您把钱用在给孩子看病上吧!”为了阻止患儿家长往白大褂的兜里塞红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主任医师贾立群竟把兜口缝了起来。

贾立群想,省下了推来挡去的时间,他就能再多接诊几个患儿。北京儿童医院平均每天的门急诊量达9500多人次,有1/10的患儿需要做B超检查。

由于儿科超声医生十分短缺,1990年至2015年间,贾立群主动承担了医院超声科的夜间急诊工作,并承诺“随叫随到”。

最多的时候,他一天夜里被叫起来19次,连续工作36小时……从医40年来,贾立群共接诊30多万名患儿,确诊7万多例疑难病例,挽救2000多个急重症患儿的生命。

面对卫校毕业后留在省城改变命运的机会,山西临汾穷山沟里长大的“80后”贺星龙,并不是没有辗转反侧过。

村里没有医生,距离乡镇卫生院和县城医院路途遥远,出行不便,老百姓经常“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夺去性命”。

贺星龙睡不着。因没钱没条件治病而离世的爷爷,乡亲们你家30、他家20为他凑成的3000多元学费,和自己曾暗暗立下的返乡服务乡亲们的誓言,一遍遍在脑海里闪现。

最终,他婉言谢绝了校领导的挽留,回到乡亲们身边,开启了艰难曲折的村医生涯。

山路崎岖、天气恶劣,但再远再苦,贺星龙都要赶到病人的家中。为了再快一点、给更多村民看上病,他咬咬牙,贷款买了摩托车。

18年,他骑坏了7辆摩托车,用烂了12个行医包,跑遍了黄河边上的28个村,行程40多万公里……

18年,他出诊16万多人次,医治患者4600多人,免收出诊费35万元,为五保户患者免费贴药4万多元,赊账、死账还有5万多元……

大爱无疆、道济天下,广大卫生健康工作者发挥医改主力军作用,书写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

促进全民健康,决胜全面小康。展望未来,健康中国的宏伟战略目标已经开启:

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到2030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要着力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习近平总书记为健康工作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向农村贫困人口的健康“短板”发力,我国每年为中西部地区招收培养5000名左右本科免费医学生;拓宽乡村医生发展空间、切实落实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政策,让好医生“沉下去、留得住、能发展、有保障”。

还医师从业环境一片“蓝天”,“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草案对扰乱医疗卫生机构秩序的行为需相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作出了规定。天津、江西等多地出台医疗纠纷处置条例,让做医生更有安全感、更有尊严。

“实现全周期健康的愿景,广大卫生健康工作者要珍惜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完善培训培养机制、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提高医务人员保障水平等,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西非,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出血热、恶性疟疾……“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进行。

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拉利昂军事医学专家组冒酷暑、踏泥泞,走遍塞军所有基层医疗哨点反复调研。他们成功研发出能够实时监测的移动式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还为不足200名注册医生的塞国培训出一支自己的传染病诊治防技术力量。

从半个世纪前派出第一支医疗队至今,中国医务工作者已累计有2.6万人次参与援外,足迹遍布71个国家。而其中有51名医生,因为疾病、意外或是地区冲突,永远地把生命和牵挂留在了异国他乡。

“中国,渐成医疗卫生领域国际合作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说,中国卫生与健康工作者对于增进人类健康福祉作出了重大贡献。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不断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新贡献——在首个“中国医师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卫生健康工作者不断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新贡献,努力开创我国卫生健康事业新局面。(据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