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隔江一片蓼花红
2018-05-18 08:50:41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张璐] 字体:【

崔建华

很多年来,假期荧屏被琼瑶的《还珠格格》占据着,剧虽戏说,但并不乏传统文化的内蕴和影子。譬如剧中紫薇曾作过一首《奉旨作离别赋》的诗:“你也作诗送老铁,我也作诗送老铁。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别人眼中血。”这前两句虽是打油诗风格,但后两句却境界骤升,可圈可点。诗中的蓼花,即水蓼、辣蓼、荭蓼等蓼草的花,古诗词中极常见,也是《诗经·郑风·山有扶苏》“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中的“游龙”。大概因蓼草多生长于水边湿地,枝节很长,在水畔蔓延生长就像龙在游动一样吧,而今的中医,仍将中药材水蓼、辣蓼、荭蓼等称为“游龙”。

当然,《还珠格格》中的这首诗,与其说是紫薇所作,还不如说是琼瑶阿姨所著更直接。但实际上,琼瑶也并非诗的第一作者。真正的作者,是清代湖南常宁籍湘军将领秦三元。

秦三元,字春溪,号善夫,清咸丰四年随唐训方加入湘军。少时家贫,大字不识一斗,因个高力大而选为军中扛旗力士。后在战场中因救护主将胡林翼有功成为胡的侍卫,被提拔为湖南镇筸(即今湘西凤凰)守备、岳州参将、湖北抚标中营参将等职。史载秦三元任岳州参将之时,常遭文官挤兑嘲弄,深感无文化之苦,遂于公事之余拜师学文、发愤求学,后来竟也能即席吟赋。据传他曾在一众文官挑衅时,不慌不忙作诗《咏麻雀》回怼:“小鸟檐前相唱和,凤凰何少雀何多。太平食尽民间禄,急难何曾见挺戈。”由大字不识到能吟诗作赋,说明秦三元并非一介武夫,而是文武兼备的可造之才。1989年出版的《常宁历代诗选》录有秦三元诗作三首,《还珠格格》中紫薇诗作的原型就是其中之一,这首《送别》言辞与意境颇高:“诸位吟诗来送别,我攀杨柳将枝折。隔江一片蓼花红,尽是离人眼里血。”

琼瑶祖籍衡阳渣江,与常宁相隔不远,琼瑶幼时两度在渣江生活,大约听闻过传奇将领秦三元的故事,将秦的诗略作修改写入《还珠格格》的可能性并非不存在。琼瑶出版《还珠格格》已是1997年,1989年出版的《常宁历代诗选》不可能抄袭《还珠格格》中的诗篇。

《诗经》中“荼蓼朽止,黍稷茂止”的诗句将蓼与黍稷等主粮相提并论,可见蓼在古时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在辣椒未引入中国之前,人们去除食物腥膻,只能依靠辣蓼、花椒等原生作物,特别是烹煮鸡、猪、鱼等食物时,多会用辣蓼填充于这些食料的腹中以袪除腥味,完全是今天香菜、蒜、姜的用法。《说文》称,“蓼,辛菜”,为古代五辛(葱、蒜、韭、蓼、芥)之一。作为调味料的蓼,频频出现于文人墨客的诗作著述之中,如唐代贾岛的《不欺》:“食鱼味在鲜,食蓼味在辛。”宋代唐庚的《白小》“百尾不满釜,烹煮等芹蓼”表明辣蓼的辣在当时并未有替代品。因其辛辣,据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时就卧居蓼草之上,甚至常点燃蓼草熏蒸眼目,让自己涕泪不止,时刻警醒自己不忘亡国之痛。

被称为“游龙”的蓼草还是一味很好的中药材,能消渴去热,明目益气,亦治瘰疬、痞块;花能散血、消积、止痛。《唐本草》中记载:“主被蛇伤,捣敷之。绞汁服,治蛇毒入腹心闷。水煮浸脚捋之,消脚气肿。”蓼草还是古人酿酒必需的酒药中的重要成分,此酒药亦称小曲、药曲,是酿造传统绍兴黄酒、衡阳湖之酒等必不可少的糖化发酵剂。据说蓼草在酒药中的作用,除了疏松酒药,还能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生长素,稳定和提高酒药的质量。

蓼花盛夏绽放,一直延伸到深秋。因生长于水边,所以古人迎来送往的码头旁尤其繁茂。用蓼花热烈鲜活的红艳来映衬送别,突出了人们的别绪离愁,故秦三元写送别提及蓼花。晚唐诗人司空图也以蓼花映衬送别:“河堤往往人相送,一曲晴川隔蓼花。”蓼花不知见证了人间多少“一赴绝国,讵相见期”(《别赋》)……

蓼花是美艳的,入秋后更为热烈灿烂,“蓼花蘸水火不灭”,最能烘托多愁善感的秋色。冯延巳在《芳草渡》中称:“梧桐落,蓼花秋,烟初冷,雨才收,萧条风物正堪愁。”宋代文人画家王诜《行香子·蓼花》更是满满的诗情画意:“金井先秋,梧叶飘黄。几回惊觉梦初长。雨微烟淡。疏雨池塘。渐蓼花明,菱花冷,藕花凉。”

盛夏已至,且赏蓼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