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史鹏访谈录:在"诗乐相将"中焕发生命的芳香
2018-05-18 08:50:01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张璐] 字体:【

编者按

中华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更是中国人心目中永不凋谢的精神之花。《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节目,使很多人从中嗅到了汉语文字的芳香,品出了中华文化的滋味,开始亲近母语,爱上诗词。新推出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大幅度增加了古诗文篇目。

为什么要学习古典诗词?古典诗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什么位置?中国的诗教传统是如何发展的?学习古典诗词的方法是什么?古典诗词可以给现代人的生命成长带来什么?湘江周刊特刊发对湖南省吟诵学会会长、93岁高龄的古典诗词研究者史鹏先生的访谈。

余孟孟 杨志平 谢琰

学习古典诗词:一个人成长为文化人的必需

问:从去年以来,《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点燃了很多人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您怎么看这种现象?古典诗词的魅力究竟何在?

史鹏: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说明整个社会的文化自觉程度更高了,不再像前几年那样在文化和教育方面表现出比较严重的功利主义。但应该尽快从这种热度中冷静下来,让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古典诗词成为一种教育的规范和文化的常态。

我小时候见到的那些文化人,也包括我们自己,学习古典诗词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就是因为喜爱,也因为是形成文化素养的必需,所以长久坚持,形成习惯。在这方面,很少有“热”或“冷”的说法,它就是一个人成长为文化人的必需。

我国古人作诗填词,是带着他们的身世经历和生活体验的,是融入自己的理想和情怀而写的,这些诗词不仅是文化精神的浓缩,更是生命体验的凝聚。那些文字、节奏、韵律、美感,即使过了千百年,依然能够让人体会到作者滚烫的心和跳动的思想。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也是古典诗词的魅力。古典诗词是培养人的文化气质和人文素养的最好载体。一个有感觉、有感情、有追求的人,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那种真诚的、充满生命气息的文化精神。

“诗乐相将”:“仁德”之礼的教育不是强制的,而是感化性的

问: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教传统绵延几千年,影响深远。这种诗教是如何开展的?

史鹏: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把“诗”作为教育的基本教材,把“乐”作为教育的基本手段。兴诗成乐,是儒家诗学的感化方式。“仁”的修持有赖于“礼”,而“礼”的建立要“兴于诗”“成于乐”。以吟诵诗篇来抒发感情,激发“仁德”之情;以聆听音乐来愉悦身心,达到和谐之旨。这说明,“仁德”之礼的教育不是强制的,而是感化性的,是要通过诗和乐的内容及其抑扬顿挫、起伏回环的韵律及和谐的音乐旋律来陶冶人的性情,培养高尚的理想情操。

古人热衷于以古典诗词为启蒙教材,通过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诗句的诵读,培养少年儿童的故土之思、勤俭之行、处事之理、爱国之情、向上之志。这就是以“诗乐相将”的方式进行教育训导,让少年儿童在音乐的涵泳中感受意境,陶冶情操,领悟事理。简而言之,曰“诗教”。

诗词创作,是关乎人的心灵和社会命运的学问。诗词鉴赏,是感受人的心灵和社会命运的活动。诗词对人的情感既有宣泄作用,又有滋养功能,它能够满足人的审美、求知、亲和、赞许、成就等方面的精神需求,引发人的各种情感。受儒家“诗乐相将”的影响,中国古典诗词,因为有音乐的翅膀而高飞远引,音乐节律的抑扬顿挫,跌宕生姿,最能表现人们的情感。

吟诵:父子、师生口传心授的一种读书方法

问:您一辈子热爱诗词、学习诗词、研究诗词,可以说您的生命早已和中国古典诗词融为一体了。您幼年是如何学习诗词的?

史鹏:我出生于一个书香家庭。还在两岁左右,母亲便喜欢将我抱在怀里轻声吟诵。我常常是听着母亲悠扬的诗词吟诵声入梦的。我祖父曾办私塾,他吟诵诗文时,声音很低,头部略有晃动,神情专注,极富感情色彩。我的父亲是《左传》研究的专家,他在逐段讲解之前,也会先教我们随声朗诵。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讲授《吕相绝秦》那篇文章。当吕相数到秦的第三大罪案时,连续用了9个“我”字。父亲诵读时,神情随之激昂,加以适当的手势,9个“我”字干净利落地像9颗子弹自枪口射出,仿佛能见到当年吕相在秦廷的情况。

这就是吟诵一开始给我留下的印象,它既不是单项的科学知识,更不是舞台上的艺术表演,而是一种父子、师生口传心授的读书方法。懂得了吟诵这种方法后,它便成为我一生学习和体会古典诗词的最大路径,既带给我丰富的思想内容,更带给我无限的人生乐趣。所以,我建议学习古典诗词,从吟诵开始。

“吟诵”:一种含有音乐美的传统艺术

问:吟诵确实可以将枯燥的诗词学习,变得活泼快乐起来。那么,吟诵的历史传统是如何来的?

史鹏:吟诵是我国几千年来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它也是一种含有音乐美的传统艺术。

春秋时期,《论语》就有孔子及其弟子“诵诗三百”的记载。自隋朝实行科举制度以后,吟诵之风更盛,到唐代出现了“到处书声琅琅”“文士苦吟成风”的情况。吟咏把唐诗推到了历史的顶峰,此后,吟诵一直是学好诗文的不二法门。宋代大儒朱熹主张“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所谓“口到”,就是要大声吟哦诵读出来。清代曾国藩在家书中教导子弟,学习诗文,要“先之以高声朗读,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这是先贤的经验之谈。

我觉得,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不能少了“吟诵”。

学习吟诵: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问:吟诵和朗读、朗诵有什么区别呢?

史鹏:我所说的吟诵,准确地说,应叫传统吟诵。它和今天的朗读、朗诵及有些人的现代吟诵不同,适用范围也不同。读书,要“朗读”;新诗,要“朗诵”;古典诗文则要“吟诵”。“朗读”是一种美读,可以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朗诵”是朗读的舞台艺术化,以有表情的朗读为基础,将朗读艺术化;这与吟诵所强调的声腔气势、近于唱歌的艺术性有所不同,只适用于白话文与现代诗。古典诗词歌赋最好的表达形式和方式应是吟诵,正是《毛诗序》上所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吟诵就是借原作品在音乐上的特性,利用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结合和互动,加以表达。

通过长期吟诵,背诵诗文是很容易的。整本的书前人可以照背不误,就是吟诵之功。先父能背全部《左传》,蔡酉山先生能背全部《史记》,这些都是我目睹的。通过吟诵,诗文作品中包含的作者细微的情致和遣词造句的匠心才能被很好地体会。

中国古典诗歌讲求音韵,便于吟诵。吟诵也成为检验创作的诗文是否合要求的标尺。很多诗作者吟诵新作时,遇有吟不下去的地方就必须改,改了再吟,直至这关通过放行而后已。杜甫的“新诗改罢自长吟”,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垂”,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等,莫不是吟诗改诗的经验之谈。

由于历史原因,今天在国内真正懂得吟诵的人已经很少了。日本、韩国等国却仍然保留着汉诗文吟诵的传统。奋起直追学习吟诵,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养生:诗词是一生值得拥有的良方

问:您今年已经93岁高龄了,但依然身体健朗、思维灵活,您觉得这和您一生爱好诗词有关系吗?诗词学习对人的身心和谐、身心健康有什么意义吗?

史鹏:我从四岁“发蒙”起,读书就开始发声。我的母亲是个有文化的人,我最早受到诗词吟诵的熏陶就来自她那里。之后是受到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在古文方面的功底,给了我很大的激励作用。此后我便爱上了古典诗词,不管时代大势如何变迁,我的处境如何浮沉,我对诗词的钟情却没有丝毫变化,只有更甚。可以说,诗词伴随了我90年。在这漫长的90年中,我接触到无数的诗词,也背诵了无数的诗词,现在记性下降了,但依然可以背出上千首古诗词。

人的健康和寿命同情绪是有很大关系的,而诗词恰好能调节人的情绪,让人的身心处于协调、平和甚至审美和愉悦的状态。我记得自己年轻时,一旦生活有所不顺、内心有所郁结,就一个人跑到一个没人的山顶上,大声背诵诗词。一首接一首,全情投入,直至气息通畅、周身发热。这种经历每发生一次,就觉得自己的内心澄明一次,身体轻快一次。

诗词的节奏、韵律、美感,以及饱含的对人生的感叹、哲思与期望,都会在我们的诵读和学习中生发出来,让我们的生命更厚实,更坚强,更富有韧性。从身心健康的角度讲,诗词的确是我们一生值得拥有的良方。一个热爱诗词的孩子,即使学习成绩差,但至少会是一个健康的孩子。

学诗:次序与路径

问:如果想系统地学诗,您觉得应该有什么次序和路径?

史鹏:学诗,最先可以学唐代王维的诗。王维的诗善于状物,富于画面感,形象生动。然后学李白的诗。李白的诗开放飘逸、想象力丰富,有助于打开思路。再学杜甫的诗。杜甫的诗应该精读,特别是律诗,至少要背诵30首,比如七律《登高》《秋兴八首》。要学好诗,必须在杜甫的诗上下大功夫,才能有所收获。唐诗学得差不多了,可以学宋诗。宋诗和唐诗有一些区别,它非常注重讲理,有很多哲理诗,也很值得学习。如果还要再进一步的话,可以“往上”学,即学习汉魏的诗,如“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的诗。这是一个大致的学诗次第。

学诗不仅要学会读诗,还要逐渐学会写诗。掌握了学诗的先后顺序,学会了吟诵的方法,写诗就不难了。我的女儿曹琴,也是我的学生,她在诗词的修养和吟诵方面也很不错,她现在经常带领一些小学生学习吟诵。在她的教导下,很多小孩子写出了相当不错的诗作。可见,古代那些能作诗的神童并不都是传说,有很多是真实的。儿童的潜力是无限的,也包括学诗和作诗的潜力,只要老师们教学得法就可以做到。

链接

史鹏,字翼云,号怒飞。湖南长沙人。1925年生。文史工作者。湖南省吟诵学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终身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