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今日要闻 > 正文
“熊孩子”其实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2018-05-11 08:50:42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肖秀芬] 字体:【

谢晓刚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9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2.4%的受访者感觉现在“熊孩子”多,89.4%的受访者指出“熊孩子”的出现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当“熊孩子”犯错时,88.5%的受访者反对家长说“他还是个孩子”,83.3%的受访者强调对孩子的不当言行要在第一时间给予纠正。

一说起熊孩子,就会联想起近日两段引发网友热议的视频:宝鸡市一名4岁男童在饭馆里来回奔跑,动作幅度有些大,将软胶门帘打到一名孕妇身上,孕妇一时气起,伸腿绊倒了孩子;在遂宁的公交车上,一名调皮的孩子连踢旁边的男子,结果引来男子摔打。两段视频内容不同,但背后的问题却趋同:“熊孩子”因为自己的“熊”而遭遇成人的恶意惩罚。

再到网上一搜,有关“熊孩子”案例一搜一大把。例如,今年“五一节”期间,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前,几名儿童不停地把纪念馆地上的鹅卵石丢入水池中打水漂嬉闹,而站在一旁的家长并没有及时劝阻。

如何看待“熊孩子”稀奇古怪的行为,很多家长明显表现出双重标准,对待自家孩子一般都是持以宽容、容忍的态度,但对于别人家的孩子,则主张不能放任孩子的“熊”性。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这种双重标准,才会让人感觉到周边的“熊孩子”越来越多。

事实上,孩子身上所有的特点,当然包括“熊”性,基本可以归之为天性。但注重孩子的天性,并不意味着要放任自流。毕竟,孩子再小,也应该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传授正确的是非观。

父母是孩子第一位老师。人们常说,孩子犹如一张白纸,大人在上面画什么,他就像什么。所以,“熊孩子”其实就是观照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熊”性的背后,或多或少折射出父母的“痕迹”。在教育“熊孩子”的问题上,父母的言传身教,才是他们成长时最好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