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今日要闻 > 正文
竹艺珍品 “郁”汝于成
2018-05-05 07:59:16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廖慧文] 字体:【

竹艺珍品 “郁”汝于成

——记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湘字号”工艺大师(湘竹)周友帮

5月2日,益阳市资阳区春江花月岛,周友帮在搭建竹屋。 见习记者 傅聪 摄

湖南日报记者 邹靖方 通讯员 罗中华

暮春时节,在桃花江竹海深处,总能见到周友帮在仔细寻找适合制作竹灯用的竹子。这是一种需要生长3年左右的毛竹。

“噼啪……”随着阵阵清脆的伐竹声,一根根竹子瞬间变成了若干截竹筒,周友帮这次没有白跑一趟。

经蒸煮、碳化、烘干后,周友帮煞费苦心找到的竹子,可以用来郁竹了。

郁,就是用火烤,使竹子能弯曲、变成人们想要的样子。像周友帮这样靠这门手艺吃饭的人,叫做“郁匠”。

“我爱上郁竹这门手艺,与我家乡人人爱竹的民俗有关。”周友帮谈起家乡,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他从人们用竹的生活习惯一直谈到郁竹的起源。

周友帮出生在益阳市桃江县大华村,地处竹山深处,竹林资源丰富,村里仅南竹就有5万亩。做郁器成为家家户户的主要经济来源。

在周友帮的记忆中,孩子出生,躺在竹摇篮中;新娘出嫁,坐在竹花轿中。住的竹屋,睡的竹床、竹席,用的竹柜、竹桌、竹椅、竹伞,吃的竹笋,穿的竹衣、竹鞋,日常生活中更是触目皆竹。

据《益阳市志》记载:“早在明代初期,益阳竹器即成行业,从业者遍布城乡各地,产品街头巷尾随处可见。”

周友帮自小就喜欢摆弄竹蜻蜓、竹炮仗等玩具,有时还曾因拆散、组装家里的竹制品,受到父母的责骂。

14岁那年,周友帮一边在舅舅家帮忙干杂活,一边偷偷学着作坊里老师傅的手艺。久而久之,下料、烧油、烙花、调直、开口、郁弯等手艺,他都看熟了。有次,周友帮3天就做出了一把竹椅子。看着周友帮做的竹椅,老师傅们纷纷称奇,舅舅更是立马收下他当徒弟。

“做郁器、打豆腐,功夫不到家,称不了老师傅。”周友帮深谙手头功夫的重要。

52岁的周友帮几十年如一日,练就了对郁竹的锯、砍、削、凿、刨、烤等十八般武艺,在“竹花”中追逐艺术享受。

2017年8月,湘竹技能竞赛决赛在益阳拉开序幕。在这场竹艺比拼中,75名弄竹高手个个摩拳擦掌。其中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曾在全国和世界技能大赛上获得优秀成绩的高手。

跟这些人过招,照理说,周友帮取胜的机会很小,然而,周友帮一点都不怯阵。他的底气就在手头的过硬本领。

他比赛的项目是现场制作一把香妃椅。

“香妃椅造型复杂,工序繁多。况且,以竹为原料还属首次。我需要仔细观察椅子的各个细节,提前预想用到的工具和工序,然后在脑海里构思描摹,最后才开始进行创作。”周友帮说,从确定题材的那一刻,自己就进入参赛状态。

比赛一开始,周友帮刀起刀落、手法干净利落,没有半点的拖泥带水。随着刻刀在他的手中飞舞,一把雕纹大气而细腻的竹制香妃椅逐渐成型。

比赛顺利进行。到最后一天,一把外沿裹边、内质圆滑、古韵鲜明的香妃椅呈现在人们面前。

周友帮凭借这一作品,技压群雄,夺得竞赛第一名。

“在我的心中,想得最多的就是郁竹的传承。”周友帮对竹子的情结,远超他人想象。他一心要把这门技艺传承扩散开来。

2004年,周友帮被国际竹藤组织派往哥伦比亚塞萨尔省府带班培训学员,传播中国民间竹艺文化。

周友帮利用这次出国的机会,在所带的小郁竹器(郁竹工艺品)学生班上,将郁竹全套技术毫无保留地向学生传授,并带着出国前事先准备的各种小郁竹器教学模型,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演示。

回国时,周友帮特地制作了一件十分精美的竹艺品《金鸡报晓》。他指着作品对学员说:“请你们不要忘记,在地球的东方,有一个像雄鸡一样气宇轩昂的中国。”

在益阳小郁竹器专家支持下,周友帮为村里引进了益阳小郁竹艺民俗博物馆,博物馆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小郁竹器精品,周友帮的作品在各组分类展示中随处可见。同时,他为村里开办了小郁竹器讲习所,他自己也成为了讲习所的一名讲师。

如今,桃江人爱竹、用竹的兴趣不亚当年。把郁竹这门民间技艺传承下去,周友帮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