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今日要闻 > 正文
来自吐鲁番的报道 | 永驻心底的深情(二)
2018-05-03 08:16:56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肖秀芬] 字体:【

 

4月22日,吐鲁番市高昌区一家企业里,工人们在忙着生产服装。近年来,通过“湘吐情·一户一工人”培养工程的技能培训,越来越多的村民走出葡萄架,走进工厂稳定就业。    湖南日报记者 郭立亮 摄

湖南日报记者 易博文 周静

湖南人的援助,跨越万里之遥,从湘江之滨送来

坎儿井,勤劳、智慧的新疆人民巧夺天工的伟大创造,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至今仍在发挥巨大的作用。参观之际,饮水之余,很自然想起一句话:喝水不忘挖井人。

坎儿井的水,要开挖几公里、甚至20多公里地下暗渠,从天山上引来,饮之刻骨;湖南人的援助,要跨越万里之遥,从湘江之滨送来,受之铭心。

木热提·卡哈尔是吐鲁番市人民医院外科医生,说起自己的“一帮一”老师——该院副院长李强,直言自己“收获巨大”,“热合买提(感谢)!”

一次,一名广西游客不小心腰椎骨折,是转诊乌鲁木齐,还是就地治疗?始终犹豫不决。她说:钱不是问题,但你们必须100%地保证手术成功。

李强副院长来了,耐心地帮她分析:“就像你从吐鲁番去乌鲁木齐,可以坐汽车、高铁、火车,你说哪种方式100%没有风险?但一个人遇到交通事故的概率,又是多么小呢?你腰椎骨折了,去乌鲁木齐要3个多小时,移动起来很可能加重伤情;手术并不复杂,我们完全有能力做。”

这么设身处地分析,病人权衡了一下,当即决定手术。手术效果很好,病人非常满意,很快就康复回家了。从此,木热提·卡哈尔眼里,不再只有疾病,而且还有病人。

耳提面命,身教言传。在医疗、教育、文化等各条战线,在吐鲁番市、区(县)、乡镇,援疆队员们广泛开展了一对一、师傅带徒弟式的培养,越来越多的木热提·卡哈尔们直接受益,成了学术上、业务上、技术上的权威、能手、尖兵。

4月22日,记者在吐鲁番市高昌区湘疆产业园的新疆盛达丽服饰有限公司见到,130多名工人正在缝制服装,一个个动作娴熟。她们都参加过“湘吐情·一户一工人”培养工程。这项工程,与“家门口就业”工程、“一家一助学就业”同心工程一起,每年帮助5000余人,走出葡萄架,走进工厂、宾馆酒店、旅游度假服务区,稳定就业。

艾哈尔古丽·克热木正在缝纫一件件衣服的袖子。去年3月,听说有了“湘吐情·一户一工人”培养工程,吃、住、行、学,全免费,和家人一商量,就参加了,结业后上岗。她高兴地告诉记者,最初3个月,每月1600元,现在,每个月2600多元哩,“湖南人,亚克西(好)!”

记者在吐鲁番,很快就学会了两句维吾尔语——“亚克西(好)!”“热合买提(感谢)!”因为,这两句话,听得最多,道出了吐鲁番人民最诚挚的心声。

一个又一个的民生工程,惠及千家万户,收获政声民心。7万多平方公里的吐鲁番大地上,哪怕是最偏远的乡村,也感受到了援疆的温暖。

葡萄沟导游艾山·吐尔逊,有一个宝贝女儿祖丽皮耶,聪明、好学、成绩好,去年,考上了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办的第一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外的初中班——韶山内初班。尽管知道会安排得很好,他还是不舍,还是有些担心:女儿会不会想家,会不会不习惯,会不会偷偷地打电子游戏不好好学习,会不会早恋?

走向未知的路,每一步,都是心灵上的开疆拓土,都是冲出心理舒适区的进步。艾山·吐尔逊下定了决心——让宝贝女儿去韶山。现在,女儿受着高质量的教育,生活好,很争气。艾山·吐尔逊充满自豪,充满感激。

维吾尔同胞的深情,如天山雪莲一般纯,如吐鲁番的“白粱液”酒一样烈

古力夏迪汗·艾合买提,住在吐鲁番鄯善县鲁克沁镇赛尔克甫村,今年65岁,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烈士妈妈。她的儿子、“优秀士兵”吾买尔·依不拉音英勇牺牲,2013年被评为地区级、2014年被评为自治区级“与恐怖分子搏斗的英雄”。

烈士妈妈一直十分怀念自己的儿子。令人欣慰的是,去年,老人家又有了一个儿子:援疆前方指挥部指挥长、吐鲁番市委副书记颜海林。这个儿子经常带着慰问品到村里来看她,还邀请她到吐鲁番市去玩,到自己家去住。还请她去了湖南,听了毛主席为了国家牺牲了6位亲人的故事。日子久了,母子俩越来越亲。老人家实在太想儿子了,就打电话。于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一个讲维吾尔语,一个讲普通话,电话里各讲一通,谁都不知道对方讲了什么,但是,又都明白。

美迪丽古丽·芒尼克,是鄯善县巴扎村的一个小女孩,2013年,第七批援疆前方指挥部指挥长姜欣来到她家,和他们认了亲。姜欣不仅常帮她、鼓励她,还两次把她带到长沙,参加了夏令营,去了图书馆,玩了好多地方,有一次还在姜妈妈家住了一个多星期。姜妈妈援疆结束回湖南了,美迪丽古丽·芒尼克躲在屋里偷偷地哭了。她想姜妈妈,想发手机短信、打电话谢谢姜妈妈,还要告诉姜妈妈,自己正在刻苦学习,准备报考韶山内初班,那样,就能经常看到姜妈妈了。但是,家里人不让她碰手机,怕她玩手机,影响学习。思来想去,终于,一种传统书信与现代通讯无缝对接的传播方式发明了出来: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然后让家里人用手机拍下来,发微信。于是,这样的照片,时不时、一张一张地,发到了姜欣的手机上。

援疆队员们进村入户,与维吾尔族等各族兄弟姐妹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每家每户,都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最好吃的东西端上来。援疆前方指挥部成员、吐鲁番市委副秘书长陈瑞芳和阿依古丽·买明结成了帮扶对子,陈瑞芳不断地鼓励她,给予必要的物资帮助,还带她去看病。去年7月的一天,陈瑞芳住在她家的时候,主家居然准备了一只烤鸡。不到30岁的阿依古丽·买明带着3个年幼的孩子,丈夫没有一分钱收入,家里很穷,不是汤饭就是馕,哪来的鸡呢?细打听才知道,是孩子们的外公为了表示感谢,走了很远的路,专门送过来的。

这可能是天底下最难下咽的鸡了!陈瑞芳噙着眼泪、如鲠在喉。旁人看来,这是一只鸡,但对她家来说,这是大餐,是盛宴!孩子们都舍不得动筷子,自己怎么吃得下呢?阿依古丽·买明看到陈瑞芳客气,就不停地夹给她,夹了满满的一碗,堆得像小山一样。

纯朴的维吾尔同胞,表达感谢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不管哪一种,情都如天山雪莲一般纯,如吐鲁番的“白粱液”酒一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