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今日要闻 > 正文
湘西州党委书记叶红专:打赢攻坚战 拥抱新时代
2018-04-28 07:25:14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廖慧文] 字体:【

叶红专

湖南是“精准扶贫”理念的首倡地。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视察,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重要指示,精准扶贫由此成为我国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引领着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不断书写反贫困的新成绩、新奇迹。

自治州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认真兑现好扶贫政策、实施好扶贫项目、开展好结对帮扶、落实好动态管理,全力推进精准扶贫脱贫“十项工程”,全州贫困人口大幅减少,2014至2017年实现50余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33.79%下降到10.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5260元增加到8300元,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跨越,正向全面小康迈进。

坚持把提高政治站位作为提升脱贫实效的行动指引

脱贫攻坚是政治任务,准确把握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精准对接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全州各级各部门抓扶贫的思路目标、任务重点更加精准。瞄准“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依照“五个一批”脱贫路径,全力推进精准扶贫脱贫“十项工程”,把精准扶贫脱贫落实到基本民生兜底、当家产业发展、资源整合优化配置、脱贫机制创新、区域统筹发展和项目建设上。对照脱贫退出标准和考核办法,严格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和项目资金管理,注重防庸、防急、防散、防虚,推动当家产业向贫困村全面覆盖、基础设施向贫困村全面延伸、公共服务向贫困村全面倾斜、社会保障向贫困村全面惠及,努力提高脱贫实效。

坚持把精准精细作为提升脱贫实效的基本方略

这些年来,自治州围绕总书记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精准发力。扶贫资源,由“普惠分配”向“靶向配置”转变;扶贫路径,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扶贫成效,由注重“人均”向强调“人人”转变。

精准识别贫困对象,针对致贫原因定准帮扶措施、选准增收产业、用好用活帮扶政策,防止简单的“给钱送物”,实现更殷实更稳定的脱贫。精准帮扶产业发展,采取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和龙头企业、大户能人带动等方式,激活农村市场、要素和主体,推动优势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本,带动了1/3贫困人口脱贫。精准推进易地搬迁,结合小城镇、特色村寨、产业园区建设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确保搬得出稳得住可致富,贫困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精准实施政策兜底,对贫困生实行15年免费教育,并给予生活补助,不让一名学生因贫辍学,通过医保报销、费用减免、保险支付、民政救助,贫困群众住院医疗总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90%左右,特困群众大病医疗费用实现全额报销,推进农村低保线与扶贫线“两线融合”,实现应保尽保,贫困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坚持把用心用情用力作为提升脱贫实效的有力抓手

遵照总书记五级书记抓扶贫的指示,实行“州级领导联县包乡、县级领导联乡包村”制度,构建了州、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扶贫的工作格局,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形成了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强大合力。

全州963个驻村扶贫工作队(组)、2669名干部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帮助贫困群众掌握运用政策、找准脱贫路子、提升脱贫能力。从严从实强化纪律,州、县、乡工作队员每月驻村不少于20天、宿村不少于10晚,帮扶单位干部每年进村入户不少于5次,乡镇主要负责人每月下村走访为民办实事不少于10天,乡镇联系非贫困村的干部驻村每月不少于15天,宿村不少于5晚,增进了同群众的感情、拉近了同群众的距离,提升了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注重激发内生动力,把扶贫先扶志、扶智作为增添致富干劲的基本前提,积极开展脱贫攻坚的宣传、教育、培训,引导贫困群众增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意识,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让贫困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党的十九大对脱贫攻坚进行了专门部署,做出了“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再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我们将举全党全国之力,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确保兑现我们的承诺。”

党中央和总书记推进脱贫的坚定决心鼓舞着我们再接再厉、攻克贫困堡垒,自治州25万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期盼,鞭策着我们勤勉工作、不负使命,努力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优异答卷。

(作者系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党委书记)